搜索
刘向阳的头像

刘向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5
分享

乡村游记三章

樟树嘴

沿红仑大道往西,一路花团锦簇,直抵“樟树嘴乡村主题公园”。一碧山塘,一方荷池,花草树木,缭绕着红砖青瓦,衬托出“法治文化”“共同富裕”等主题,可谓“天光云影共徘徊”。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是寒”,这是北方五月的写照。南方五月虽不会下雪,雨水如影随形,早晚尤显清凉。这天无雨,一丝丝凉意,加之携带疫情渐退的惬意,人皆喜悦。樟树随处可见,泉塘村樟树嘴这个地名倒还是头次听说。问这问那,一些熟悉的人也云里雾里,不晓得它在何处。也许地图上没有,即使每天经过,却熟视无睹。

早些年,这里有人养鱼,杂草丛生,很不起眼,路人亦不会驻足停留。若到晚间,黑灯瞎火,心里便有一丝害怕,只想抽脚怕点离开。世易时移,不起眼的小草迎来了春天,樟树嘴焕发出蓬勃生机。

同行的小男孩蹦蹦跳跳,指着那一丛丛盛开的小太阳,欢快地喊道:“向日葵,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啊!”

也不必去纠正他的说法,格桑花铺满红仑大道,深黄浅黄,一直燃烧到樟树嘴,照亮农家大院,不亚于太阳的光辉。

石鱼山

石鱼山不像山,好似平地隆起的土包,无法媲美华夏名山。距城十多公里,像一枚石子,随意扔在湘棋公路左侧下湾境内。又名石鱼屏,湘乡八景之一。

一千多年以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涟水东入湘乡,历经石鱼儿,山高数十丈,广十里,山下多元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凿开一层,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六朝名人张正游览此山,见石作赋“鱼跃湘乡之水”,并镌石立碑。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记述了他在石鱼山的见闻。石鱼山上有石鱼庙,供奉着观音、财神等菩萨,常有百姓进庙烧香许愿。

石鱼山曾经有“石鱼”,作为地壳运动的产物,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听附近老人说,1958年修湘黔铁路,路基穿过石鱼山时曾发现大量的石鱼。当我们踏着那些碎片来到石鱼庙,忍不住想,会不会碰到一片珍贵的鱼化石呢。

“石鱼”是没有,但鱼在下湾这一带算发财宝贝。此地河网密布,多良田,我曾参观过附近的渔场和稻虾鱼轮作基地,它们给老百姓以机遇,以财富,让我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飞涟渡槽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写韶山灌区的作品多如牛毛,当我伫立山枣镇飞涟渡槽远眺,身后清水翻滚,前方良田万亩,不免心潮澎湃,觉得所有的描述都黯然失色。

韶山灌区是六十年代的伟大工程,恩泽滋润着湘中大地。十万劳动大军,自带粮食,凭箢箕扁担,肩扛手提,以青春和热血打造出这项奇迹般的工程。我的乡邻也有参加的,他们吃住在工地,不计报酬,任劳任怨,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那些响彻云霄的劳动号子,那种愚公移山的精神,那气吞山河的斗志,时刻在我脑海激荡。

我脚下的飞涟渡槽,谭震林定名为“飞涟灌万顷”,五字力千钧,道尽了它的千秋功绩。那一“飞”字,引涟水浪花,从屋舍过,从头顶过,从心灵过,解决了成千上万人吃饭的问题。同伴们一边拍照,一边欢呼,引得槽下楼房主人探头观望。他在吃中饭,手捧饭碗打量我们,一脸的满足。他有着父老乡亲般的古铜色肌肤,他们都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

行至槽中,抬眼望,蓝天下阡陌纵横,像整齐划一的方格,有人开农机耕耘耙田,有人播撒种子,有人莳弄秧苗……“草铺横野六七里”,他们是大地的诗人,在自己的领地寻章摘句,抒写劳动的华章。最喜那风姿绰约的白鹭,拖着颀长的双腿,抖动纤细的尖喙,于田间地头翩翩起舞。农人驱赶,白鹭也不躲,他们彼此都很熟悉,像多年的老朋友,共同守护三湘四水。

“路转青山曲,地暖留青春。”涟水河静静地流淌着,它会告诉你许多许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