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我们工作在规划中的景区,天书峡。 时间三天,12月19日至21日。这时节的天书峡谷,是冰雪的世界。
熟悉峡谷景观情况的我,带一助手,加规划设计师六人。每天早起,八点钟,在景区顶部原林场场部宾馆吃过早点,乘车出发。任务是,修建性规划最后一次带着地形图与实际景观对比踏勘。
路边的林子里,全是冻硬了的厚厚的积雪。进入景区,因道路全线都在拓宽改造施工,上半段背阴的地方,路面凹凸的车辙冻结着。大众汽车小心的在其上开行,发出“空空”的声响。在半坡上的一个爆破点,路经常是阻塞状态。到此,我们每天都得下车,步行往返走约三公里的一段。
自上而下,海拔从两千多米,不断降低到一千多米。谷底的路,还没有上冻,满是泥泞。设计师都来自西安的年轻人,他们拄着手杖,步履蹒跚的行走在泥路上。这样,等到达工作地点,就是十点多钟的样子了。
此时的太阳,正好投射到谷底。在有阳光的范围里,感觉身上也还是暖融融的。阴坡的岩壁,因为叶落而裸露出来,岩石是层层叠叠的,真叫一个层出不穷,活脱是书册万卷的感觉。晶莹的冰凌,整齐的在平行的岩层间垂吊着,根根珠圆玉润。我感觉到冷风似乎就是从那些岩缝里嗖嗖的刮起来的。
从谷底看高远处,落尽叶子的树杪,颜色是灰乎乎的,像版画。青叶的树木,却依然生机盎然的亭亭玉立着,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天书峡上段规划的重点区域,是从一个四岔的河口开始逆水向上的一段河道。起点处河谷较为开阔,另有三条小溪分别从南、西、北三面流入天书峡,河水到此,折向东北流去。
我们从一条已经几乎长满树木的几十年前的伐木道路开始,进入工作状态。逆向行五十米,就是景区的第一水潭。潭长四十米,月形,水清砂细,透视感好。夏天里,有满潭游鱼可观。岸南边,是一片平坦的草木丛生的二级台地。两尺来高的密密麻麻的节骨草,经冻不枯,色泽葱绿。拍照出来,如竹林一般。这里,是规划的一个憩所。
此番我们的工作,是拿着实测的一比一千的《地形图》,这段近三公里的地方,发现有五十处景观、景物一一详细对照,命名景点、标记规划草案。我开玩笑说,就是“按图索骥”。其中一半的路段,没有路。这要跳涧越溪,钻丛林。另一半,也只有木头搭出的攀爬路。
冬天树落了叶,林子疏朗了。这次,我还新发现了四处品位较高的景观。我将其命名为“天门”、“天书房”、“金字塔”、“天网”。这些发现,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增加了开发建设的权重。
我们工作地,离食宿点的距离有点远。0在峡谷里,每天只能进行五小时的工作。就是说,到每到下午四点钟,峡谷的天几乎就黑了,是必须离开的。这样,持续了三天。好在,天公作美,三天里,没下雪。
尽管这样,在峡谷大量光照不到的地方,寒风凛冽,吹得人透心的凉。好在,我们装备充足,个个都“绒装”在身。
这段峡谷,属于南秦岭化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我知道并把握着,我们绝对不生火。我们每天的午餐,只能吃“寒食”。小面包,干吃面,方便奶。同行的几个年轻人,都说吃伤了胃。
隆冬天,林子的底色明亮了,天书峡的天书石,也显然了。感觉到整个景区,书卷气息反而更浓。这,当是景区未来可开发冬季游的一个卖点。而此时的溪水,瘦,但仍然不逊色。
翻阅日记,这次,已经是我今年第18次出入峡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