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盛勇的头像

黎盛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9
分享

回家的路

  “未老莫还乡,还乡愁断肠。”

        ———(晚唐)韦庄

   记得是十三年前,即200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走到村口的时候,是晚上九点多钟。其时,下弦的月亮刚刚升上东山,照得新铺上了水泥的村路,如巨幅的长练。村子的周边,那些熟悉的如莲花瓣样的矗立的山峰,显得朦胧而柔美。夜色里,整个村子,灯火阑珊,如熟睡的处子般静谧安详。说实话,那一刻,我真的是想跪下来,跪在那宽绰平坦的路面上。向我的村子、向硬化了的村路、向所有关心村路、支持村路建设的人们叩首致谢!我是真的,是真心的!

   少小离家,在外奔波。家有父母,故土难离。经常的,我得抽空回家看看。通家的道路不好,行旅困难。这点家丑,我嘴上虽难以启齿,内心却是真恼火。一路的颠簸不说,最头疼的,是那晴天里长龙般时刻尾随你的灰尘和雨天里危机四伏的垮塌险情。

  咱们陕南平利地方,夏季雨水多。本来就发育不成熟的质地疏松的岩体,再经修路施工爆破,更容易导致局部垮塌。而雨季里多发的泥石流灾害,我们称为“走蛟巴子”的,更是经常的造成交通的中断。班车一旦在途中给困住了,余下的路,你得靠步行。到返程时,路多半尚未抢修通,全程都就得步行。那个时候,国家还穷,公路管理部门抢修道路,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我记得,交通中断最长时间的1982年秋天,我刚刚参加工作,学校缺了十七套教材。道路不通,安排我步行进城买,县里没有,我又到邻省邻县买得,回头也是自步行己挑回学校的。那次交通中断,时间是一个月又三天。

   我们上城的那条路,三十几公里,一多半在翻越一座叫作茅垭子的大山。一上一下,盘来绕去,耗时是两个多小时。严重晕车的妻子,每回都呕吐到剩下黄色粘液,样子是死去活来。一提起回家,她会表现出叫你难以理解的、视死般的恐惧,你只要稍稍表现出不以为然了,她甚至是爆粗口骂人。许多实在没车的时候,这路,我多次步行,后来是靠骑自行车往返。

   现在,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了。过去了!永远的成为过去了!

   十七年前,公路改线,凿隧道穿越大山,缩短路程十余公里。十三年前,连接村子的便道,也铺上了厚厚的水泥层,直达家门口。回家的时间,缩短到只需半小时。并且彻底告别了巨龙般的灰尘袭扰。村子里,买小轿车、小型客运车的年轻人多了。小巴,每天数十趟城乡往返。想回家,记着某个只叫得出乳名的司机的电话,打过去,他会到家门口来接你。随时成行,真是太方便了。今年,公交车又通到村里了。现在,“平镇”高速公路也正式通车了,回家的路,奇迹般缩短到只有十七公里了。

   路修美了,路边乡亲们的房子都改造成过去有钱人住的“花屋”的模样。就是说,新盖的房子,都加了坡屋面的隔热层、马头墙的。远观整个村子,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景致。村子真的是更美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河堤整修一新——一河清水,静流悄声。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显现,四周环绕的山,乔木葳葳蕤蕤。茶桑沃若,炊烟袅袅,白鹭横空——这样美的生态环境,观赏的价值自然是有了质的飞跃,毫无疑问,也绝对就是金山银山了!

   这路,过去是靠肩挑背驮的古盐道,困扰了乡亲多少代人。今天,2020年8月28日,这路开通,缩短了乡村和文明之间的距离,彻底改变了小村的命运。这路一通,我和我的村子,已经彻底挥别了贫困辛酸的往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