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王曲皇甫村的乡党,今天仍然习惯叫柳青为“柳书(音夫)记”。
“柳书记喔人,好!就是后来身体(起)整得不行了。得下个咧气管炎的病(实际是肺气肿)。我见他的时候,他正一手给喉咙里挤着喷药哩吗。” 在下河北沿村路边,吃过午饭的时间,三位村里的老人,在人家房檐下一遗弃的旧长沙发里坐着晒太阳。我向他们问到柳青的时候,一刘姓老汉对我说。
“老人家,你有多大年纪了?”我问。
“今年虚岁八十二哩。”
“柳书记他媳妇马葳喔人也和气。”坐在刘老汉身边的一个更年老的老太太,热情的插话。 “马葳,老汉挨整的时候,吓的,跳井了。你那时候,才刚嫁过来吗!” 。
“我可见过马葳好几回呢。”老太太争辩着说。
两个老人进入往事的回忆中。 “这后面背靠的叫啥塬?”我问。 “神禾塬吗,这就是皇甫村。” “前面的河叫个啥河?” “滈河。” “就是小说里的汤河!”我说。
“做四做四(就是就是), “白杨树(音附)底下的就是喔稻地、蛤蟆滩。”
冬天一日,皇甫村——“白日仍旧温暖如春。蛤蟆滩渠道里的紫草和鸡爪草,青翠晶亮,在急湍的清流里快活的摇摆着……《创业史》”——今天的庄稼人,也同样是在谈论着这里的暖冬。不过是因为天空弥漫着霾,眼望南边,连终南山的影子都看不见。 按着手机上的北斗导航,我从地铁韦曲站B口出来,乘坐740路公交车,在兴盛村站下车。看清指路牌,找到去柳青墓园的路。在丁字路口,左手边一个低矮的小杂货铺。我询问店主,当地祭奠的风俗是啥。店主推介说:“你买一把香,一沓纸钱,两支蜡烛,一小瓶酒,正好二十块钱,意思一哈就行了!” 不让你多花钱,关中人,就这么实诚。
我独自到了墓地。墓被圈在围墙院了。满院的天竺,把它们漂亮的成熟的红豆都托举起来,似乎是集体在向墓主致敬。也有人折来那红豆放在碑前的。 我虔诚的燃香、点烛、烧纸,也默然鞠了三躬。在心里,我默默念叨了对柳青的敬仰,小声历数了我感受到的他作品的历史功绩。
墓园里很安静。冬阳融融的正暖和。 出墓园,碰到一管理员,他指给我一条盘旋南下的坡路。也有标识指向柳青的住所。这地方,地形有个不小的落差。墓园位置,在高出南边河面五十米以上的地方,是神禾塬顶。故居在塬坎断崖下,靠河弯边的二级台地上。树木丛生的断崖,很陡。
柳青故居,现在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关中当地风格的泥墙灰瓦的柿树小院。只是街门紧锁着,没能看个详尽。 借问邻居 。说是只有团体参观者来,才会安排接待和讲解。看来,因为平日人流量不够,配备专门人员是浪费的。可知,这里还不是网红打卡地。
村子里树木多,房屋错落,有新的,也有旧的,还有断壁残垣的,样子很杂乱。道路倒是很干净。村小学建的很漂亮。
村小学前,有条小路,通向滈河上的一座水泥桥。桥下的水里,有两只水凫在游,水边立着一只白鹭。桥下的潭水,不能看见底,潭边有白菜叶子漂浮,水不太清,样子不是很干净。
在桥上,遇到从南北过来一位穿长黄色军大衣的牧羊老人。 “老人家高寿?”我递给他一支烟,问他。 “七十八。我还没火。”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拢身给他点燃烟。 “这叫啥河?” “滈河。” “这儿的稻地呢?” 他转身,手指向南边的白杨林。 “原来都是种稻子的,现在在那边,还有一片百十来亩。” “你是啊哒人?”他听出我学的关中话不地道。 我指了指南边说:“我是终南山南边安康人。” “你得是来看柳书记房的?” “是的。” “柳书记人好。俺这哒重视的还(音凡)不够。年时,习主席讲话提到了他,公上才弄了些。还不成式子。” “是的,柳书记,了不得!公上还会更重视他的”。我说。 他看我拿手机对着桥上下的河拍照,就自己先走了。
不得不佩服柳书记当年的眼光 !感觉柳书记不仅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还留下了考题。不忘初心,提示我们,今天,我们还不能忘记社会主义中国,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事实。不能忘记解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底是什么样子。 从《创业史》描绘的故事情节里,比如梁生宝买蹈种路上的省吃俭用。就可见当时农民贫穷的一斑。党领导的 一段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须有全系的、形象的记录。一个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柳书记,一部丰碑价值的小说,还有全部捐出小说第一部稿酬一万六千元,预支第二部稿酬五千多,用于当地建设的义举。都是这地方十分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策划、规划好了,应该能为当地老百姓持续致富,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是当代长安区的共产党人、皇甫村的共产党人所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
土改完成后,有了土地,有了一部分生产工具,家底薄的农村的贫雇农,依然是最贫困的人群。他们经不起一点病灾的打击。春天没有粮食吃,冬天没有衣服穿。为了敷口,分得的土地,耕牛还可能再卖掉。不得不搞借贷,不得不联合贫困户搞互助组、初级社。其间的矛盾斗争,十分生动、十分复杂。一个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在皇甫村住了十四年。他在村里创作完成的史诗般、教科书式的巨作《创业史》,形象的记录了新中国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生产关系的那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变革。反映了党领导人民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次艰难探索。那些宝贵的、客观真实的生活的故事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其创作技巧的丰富,人物塑造的成功,都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中的王牌。我看,那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虽然与《红楼梦》风格不同,但社会认识价值,具有同样的高度,或者更丰富。他提供给当代作家长期深入生活,深深根植基层群众的创作精神,也是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的集镇上,还建有柳青广场,柳青文学馆。 仅以此来认识柳青,解读那段历史,感觉还不够,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