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国门,看遍世界!” 这口号多好。
我们记着上海世博会“邀约广告”里面那位慈眉善目的老阿婆“模特儿”,冲着她的热情善良、也冲着上海人的友好,我们来了。
可是,在世博园里,你真要看遍世界,谈何容易?
事实上,时间、精力、体能、兴趣都不太支持你这么做。为什么呢?简单的原因是:咱们兄弟姐妹多、人口多,国情如此啊!就像近来网络上流行的一句笑话所说:只有当你站在排成长龙的队列里的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就是“龙的传人”。
入场前,你所设想的路线,到入场后,全得修改,马上修改!
排队排队排队,到处都是排队;秩序秩序秩序,不能没有秩序。
通过严格的安检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需要决策、需要策略!要想“看多”,只有“看少”——就是找排队人少的场馆看,拚消耗,大国馆咱们留到最后看。而聪明人多啊,“下馆子现象——哪儿人多去哪儿”、“鸡啄米规律——一个啄就一群跟进”也处处存在,处处人多。这么说吧,凡大国馆,人都多;凡小国馆——人也不老少!
手持通票一张,时间就是这早九点到晚九点的十二小时。跑路、排队、用餐等可能占去一多半,余下的时间,你要在六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兜圈子,怎么运筹都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所取舍、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
你不得不放弃呀!
到下午,我一摸脖子,怎么是一层细粉末颗粒?哪儿来的?看看手指,粉末白色,是盐!自己体内分泌的盐!我记不得已经多少年没有干过这样劳累的事情了。就这,我也才看了19个外国馆和中国省市联合馆。这活儿太累!太累!
而中国主题馆,那个红色的斗拱结构体,我还没进呢。
五点多了,我又折回去,凭控制人流量的“预约券”排中国馆的队去(没有预约券可是进不去),不看白不看,不看就白来。
排队的时候,跟一位哈尔滨老大姐聊天,她问我中国馆外观设计是什么意思。我基于已经看过的外国馆的感受,不假思索地脱口说了“盖帽儿”一词。
看完出来,我的感慨再次归结到这个词。不妨说,这是中国馆设计创意主题的潜台词。
而文化的差异在于:我们重展示发展成就,是统计学的表达;外国馆,一般展示他们生活方式的内容较多,是平民化的表达。
到天黑,世博园里,各处排队依然,人不见少。这一天,接待还是少的,入园29万。
我们四人同行,另三人傍晚提前退出局。当我一个人,疲惫不堪的走出浦西“E片区”的出口时,时间是晚上八点四十分。
夜风凉爽了,黄浦江两岸华灯辉映,我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欣赏情趣,此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快回宾馆洗澡去!这一天,我喝掉了八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