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记不清第几次到桃花江竹海了,但只要提及它,心中便有一种说不完的快慰。
前几天,中国作家在线主编施秀华打电话给我,说是他和一个最好的文友要到益阳来,要与益阳、安化的几个文友见见面,我满怀期待,幸福感一直延绵了好几天。
施秀华,笔名“尚书”“原上草”,诗人、散文作家,我神交已久的文友老师,祖籍黑龙江省大庆市,不远万里来到益阳,我和几个文友岂能怠慢?我无论如何也要抽空来陪上一程。然而,朋友自远方来,行程如何安排?自然而然,我想起了益阳市赫山区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想起了全国有名的散文诗创作基地,想起了桃江县桃花江竹海,想起了家乡安化。
也许是知道我星期五工作忙抽不出身,也许是给我来个意外惊喜,亦或许是文友之间少了那些拘束,直到星期五临近下班,我无意中翻看朋友圈,才知道秀华兄一行早已打卡周立波故居,站在周立波雕像前手捧着一本《周立波》书籍留影呢。我赶紧拿起手机,拨通了他的电话,相约在宾馆门口互见。
不到半个小时,秀华兄一行如约而至。见面,握手,拥抱,引路,赶紧帮他们提行李,办理入住手续。看看离预定的晚餐时间还有个把小时,何不陪他到益阳市散文诗创作基地去欣赏一下。走进位于益阳市博物馆五楼的益阳市散文诗创作基地,简单的寒暄,《散文诗》主编卜寸丹女士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本出身于全国文学创作期刊的著名杂志,明年就要满四十年了,由当年没有刊号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刊,发展到一本图文并茂的、视听功能齐全的、全国著名的杂志。听着听着,我们下意识翘起了大拇指。我们聊的话题,很多很宽很广很远,意犹未尽,不知不觉中推迟了就餐时间。
翌日,我们比往常起得早,真想让秀华兄一行一饱眼福,第一时间亲身感受桃花江竹海的神韵与秀美。停好车,正准备向桃花江竹海游客中心走出,进门右手边,一幅栩栩如生的巨型竹海画便映入我们眼帘,上面的金光闪闪的“浪漫桃花江,竹海遇见美”, 就把我们的灵魂勾引去了。大家不由得加快脚步,朝游客中心大厅走。见我们到来,早在那里等候的桃江农商银行同事,赶紧迎上来,一边向我们打招呼,一边递上桃花江竹海浏览示意图和门票,门票上居然还有桃江农商银行LOGO和二维码。
检票,依次进入,坐上浏览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彩色大道向上攀升,道路两旁低着头的大大小小的楠竹,恰似好客的主人,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同事问我们,第一站到哪里,我说,先到天问书院。文人吗,自然先要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远远望去,只见桃花江竹海深处,万绿丛中,一座仿古建筑呈现眼前。走近一看,正门口上书“天问书院”四个大字,这书院的名称,源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天问》。屈原被楚国权贵流落到桃花江一带,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奋笔而作《天问》之作,表达他谴责昏庸权贵,心忧天下苍生的情怀。正门四根柱子上还有两副精美对联:“芳躅遍桃江呵壁问天留绝唱,高风追屈子开坛论道有知音”“两千年去国离骚江上烟波垂钓客,八百里流云浣月心中兰芷问天人”。刚到门口,这里早已拥满了一拨又一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好不容易,我们跨门而入,被左右两边的墙壁上一副又一副对联留住了目光。慢慢地,我们沿着天井而进,一楼堂屋的门楣匾上的大字——“上下求索”,金光闪闪,两根柱子上一副对联“天问源头青山叠彩千年画,美人窝里碧浪排云万卷书”,行草书法,犹如行云流水、出凡入胜。正中央一尊乳白色的屈原雕像,巍然挺立。我仿佛看到了伟大诗人屈原,跨越2300余年正向我们走来,我们赶紧站在两旁,与屈大夫合影留念。走进堂屋中门,向右走,偌大的书屋里陈放着屈原的一些书籍,当然少不了文人墨客关于秀美桃江的、桃花江竹海的各类书籍、书画墨宝、摄影作品等,随手一翻,屈原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应有尽有,不由得让人拜读起来。走上二楼,图文并茂的影视和宣传展,让人看得如痴如醉。走进二楼两侧和屋后的阳台,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桃花江竹海尽收眼底,忽然一阵微风吹过,竹枝摇动、竹叶摆动,发出莎莎的响声,犹如一曲又一曲轻音乐在弹唱。
倚在栏杆边,静静地倾听桃花江竹海中人在走竹在动的声音,看到碧波万顷的秀美的竹海,我的心儿不由得飞向了孩提时代。
生于六十年代上期的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小学开始,我们开始了半工半读的读书征程。记得九岁那年,我就开始加入了放学拾野粪、砍柴、打猪草、捡笋壳叶的行列,每个学期要向学校交一至两担柴,还要向生产队交一些野粪积肥。有时,看到父母忙碌地劳作,偶尔到田边或山上打点猪草回来,供父母喂一头年猪。慢慢长大后,随着生产队的长辈到山上砍柴、种黄豆、挖红薯、捡笋壳叶。
印象中,春夏之交的一个早晨,太阳还刚冒出头,我携带着一碗红薯饭,加入到了到附近一个大队的山上捡笋壳叶的大军。我们沿着屋后崎岖不平的山路向上攀行,又是上坡,又是下坡,又是平路,又是险路,走啊走,总算到了十多公里的安化县小淹公社老安大队的山上。走近一瞧,选准掉脱得多且基本上干了的笋壳叶处下手,看哪个捡得多又快。看到当年新长的几个人高的竹子掉落的笋壳叶,马上捡起来,偶尔看到刚冒尖不久的白芽笋,还要顺便带一两只放到捆好的笋壳叶里。待大家捡好后,领头的大声吆喝一声出发,我们开始下山,沿着山里的路向安化县小淹纸厂行进。刚开始,觉得挑的这担笋壳叶,不是很重。可越往后走,越感到吃力。一行人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总算赶到了安化县小淹纸厂,每个人换上几角块把钱,又拖着疲惫的步伐从简易的公路往家返。到家时,家家户户到了吃晚餐的时候,见到父母准备的粗茶淡饭,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吃得那个香啊,至今还回味无穷。
正思索间,桃江农商银行同事一句“我们到博物馆去看看,好吗?”无意中,我们发现桃花江竹海游览车群中,还有桃江农商银行的车身广告,心中自然多了一份亲切感。走上二楼,一块浅绿色宣传板块上的两行大字——“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深深吸引着我。我们边走边看,被竹子的前世今生勾走了思想和灵魂。各类竹制品,让我们一饱眼福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竹的认识进一步升华:雕刻着各种雅俗共赏图案的米升,过去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计量米的容器,每天都会用到,倘若困难时借别人家的一升米,当时借的面上是平整的,到时还,还要在平整的基础上多一点,一则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二则显得大度、适当还点利息。看到精制的竹箩筐,上面还有盖,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抚摸一下,下意识想起我读小学时挑竹箩筐送堂姑姑出嫁的场景。当看到满桌的各式各样的全竹菜席,不禁想起物资匮乏年代,老百姓就地取材招待贵客的那种热情,更想起了如今,天天可吃大鱼大肉,还思得到农村吃点干笋子、新鲜笋子、正宗的地道的蔬菜。越往前走,过来看到过的、用到过的竹烟杆、竹凳、竹椅、竹凉床、竹屏风、竹袋子……应有尽有。当看到一个竹根雕上有雕刻精美的栩栩如生的八骏图,打心眼里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走,到山顶上去看看那只人工制作的笋子。据当地人讲,这只笋子,可是桃江县精心设计制作出来的。为了用心打造桃江旅游业,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到桃花江竹海旅游观光、到桃江定居、投资创业,桃江县人民政府大手笔,新修了一条上山的路,新添了一系列吸引游客的设施,还增添了专门的导游讲解员。
说走就走,沿着竹海中一条小道继续向上行走。记得在山上望见这只又高又大的笋子时,倒不觉得远,可真正步行起来,还是蛮远的。对于长年坐办公的我们,更是艰难地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地向山顶上攀登。大约走了近一个小时,全身早已汗流浃背,总算到达了那里。忽然,山上刮来一阵又一阵大风,顿觉全身格外清爽。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一座又一座山上成片成片的竹林与山中、山下错落有致的农居、城中高楼大厦,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巨大无比的人文画卷,真叫人好生羡慕。
不知不觉间,肚子有点饿了,我们匆匆吃罢中餐,收拾行囊,赶赴神奇、秀美、热情、好客的安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