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土墙老房子门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双草鞋,这是我爷爷生前穿过的。
爷爷于1989年11月份过世了,后来把爷爷穿的一双草鞋挂在老屋中,为了纪念。2018年6月响应政府部门号召,老房子拆掉改建成砖混新房,这双草鞋也被挖掘机连着土墙一并清理掉了,但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草鞋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候贫苦老百姓穿不起更好的鞋子,便穿草鞋,它也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编草鞋的原材料很多,根据地域不同,用稻草、麦秆、麻、藤、竹子等都可以制作,在赣南山区,一般用稻草和竹子编制。草鞋夏天穿得较多,有时当成凉鞋或拖鞋穿,当然穷苦人家冬天也会穿,但很冻脚。
穿草鞋不是什么时髦物,以前有钱人家穿更好的布鞋。初穿草鞋的人脚掌很容易磨起泡、割伤出血直至溃烂,就是经常穿的人一次走路时间长了双脚也容易起泡,起鸡眼,甚至破损。
解放前,爷爷经常穿着草鞋干活、走山路、赶集,那时候一双布鞋平时不舍得穿,要留来过年过节或走亲戚时穿。
爷爷九虚岁时我曾祖父就参加红军了。第五次反围剿后,在江西石城北广昌南狙击战中,曾祖父牺牲在广昌县赤水、驿前一带,后来被追认为红军烈士。爷爷是老大,后面还有两个弟弟,和我曾祖母相依为命。爷爷作为家中的老大,从小经常就要干重体力活,吃的苦异常艰辛,遭受的磨难常人难以想象。因为家贫,爷爷从小都是穿草鞋长大的。
我们家乡地处赣南闽西边界,和福建龙岩市长汀县接壤。长汀以前称汀州,有客家之都美誉,自古以来商埠繁华。江西盛产稻谷,福建沿海产盐,汀州离沿海地区近,盐比江西的更便宜。解放前家乡有的村民就会挑稻谷去汀州换盐回来,做着物物交换的生意,有时也能赚点钱补贴家用,俗称走汀州。家乡彩湖村离长汀县城大概五十几公里,途中需要翻越武夷山脉中的簧竹岭,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还经常有土匪出没,所以挑夫们一般都是几十人结伴而行,来回加上售卖粮食和住宿正常需要三天时间。沿着鹅卵石、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爷爷青壮年时经常穿草鞋行走在这条道路中。爷爷的脚不知穿破多少双草鞋,也不知磨起多少血泡,瘀肿和溃烂了多少次。
奶奶总是在爷爷走汀州的货担上备一双布鞋,以防意外。爷爷曾讲,很多次在途中双脚起泡出血,有几次还特别厉害,都没舍得拿布鞋出来穿,咬着牙穿草鞋挑着一百多斤的稻谷坚持走完全程。
爷爷脾气爽快,直来直去,没上过学,但数算都很清楚,乐于帮助别人。走汀州的路途中遇到同伴身体不舒服等情况,还经常帮他们挑,走一段接应一段。
解放后,老百姓生活逐渐好起来,家乡公路也修通了,附近十几里路的市镇上就能买到盐,再不需要来回走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去汀州用稻谷换盐回来了。那时候还没有全封山,家乡村民做饭烧柴,有时爷爷就穿草鞋上山砍柴卖,补贴开支,供几位叔叔上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解放鞋已较普遍,可我爷爷还是会买便宜的草鞋来穿,说是习惯了,可是每次早早挑柴去秋溪街上卖还是穿着草鞋,回来双脚常被草鞋磨破,血流不止,那时经常点煤油灯,爷爷总是沾点煤油在伤口,就这样了事。
八十年代初期,家里还叫后来做木匠手艺的二叔、三叔制作了做手工米粉的木质粉干机。当天凌晨三点多就要起床榨粉干,晴天粉干晒干了,第二天凌晨五点多爷爷就穿着草鞋用角箩挑着手工米粉到街上去卖,再换些家用回来。因常年走路穿草鞋,脚上起的泡和鸡眼是一个接一个,可爷爷总是不在乎,说习惯了,奶奶也只好由着他,只是经常帮他用煤油涂一下,算是消毒了。
爷爷离去已有三十多年了,每每想起那双草鞋,就想起可亲可敬、慈祥朴素的爷爷,音容笑貌还时常闪现在眼前。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比以前提高了,街上的鞋子款式多样,儿孙们也不用穿草鞋了,但是草鞋给儿孙带来深深的记忆,也时刻激励着后辈珍惜当下,刻苦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