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野静
记忆中的端午节,带着老家很浓郁地方特色。
在我记忆中,老家的人们几乎都把端午节叫端阳节。那时老家的人们尽管爱这样叫,但他们肯定不知道端午节为啥又叫端阳节。他们只是跟着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这样的叫。其实,我也不知道。最近,我在资料上才看读到端午节为啥又叫端阳节。据资料上是这样说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阳节。我们老家的人们爱把端阳节分为:小端阳和大端阳。小端阳就是农历初五,大端阳就是农历十五。小端阳要认真,严肃,隆重很多,很多,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过,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大端阳就要随意,淡薄,冷漠得多了,只有很少,很少的人才过。那些很少,很少的人之中,几乎都是在我们老家乡下相对来说有钱,有地位,也就是那些有在外面工作的城市人家。所谓的过大端阳,也就只是独自在自家里或者包点粽子,或者煮点肉之类的好的饭菜来吃而已。
那时我还是小孩,我们乡下老家经济文化落后不发达,到处都差不多。我没有看见过过端午节的时候什么划龙舟之类过节那些热闹场面;也没看见过那些挂艾草,菖蒲,拴红丝带……来祛除百病的习俗,至于其它地方,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在我记忆中的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记忆还是很深刻的。
端午节的时候,几乎家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那天人们先把粽子包好,然后一大家人团圆,欢乐地聚集在一起吃粽子过节。过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其它一些丰盛的美味佳肴。酒肉就不说了!还有浸泡的咸鸡蛋,咸鸭蛋等等。咸鸡蛋,咸鸭蛋,大多时候是切成一小一块,一小块,摆装在席桌子的盘子里。有些时候是装在一个大碗里,自己要吃就去拿来剥壳。
为了过端午节,每当端午来临的前夕,几乎家家都开始准备泡糯米,准备剪芦篙叶,麻线,剪刀……来包粽子。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用来吃粽子时的白糖,或黑糖,黄糖,红糖。那时老家用来包粽子的芦篙叶子比现在多得多,而且还很长,很宽厚,肥大,一匹叶子就可以包一大个。芦篙叶子包的粽子煮熟了,有一股芦篙叶特有的浓郁清香味,比后来没有了芦篙叶子,就将就用芭蕉叶,笋壳,蓼叶,包来的粽子要好吃得多。很多人家一般在端午节前一天就开始包,第二天端午节时煮来吃。包好的粽子用麻线拴系着,一长串,一长串的挂起来真好看,真勾引我们小孩。眼睛,嘴巴和心情,痒痒的。清口水直长流。那种粽子,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一个碧绿,碧绿的,三角锥状的吊锤。老家的人们包的粽子都是只是糯米,没有放任何东西,头大,头重,脚很轻,很细长的那种清水三角粽。有时老家人们叫粽子不叫粽子,叫“尖尖角”。
端午节那天,老家还有个习俗,耍朋友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女娃儿到男方去过。年轻媳妇一般都是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过,回来时候还要提一两串粽子回来。
小时候,我们都是跟母亲一起,全家到外婆家去过的端午节。
那时外公,外婆,二姨,大舅,幺舅他们都很健在,那时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过节,回想起那时真好!那时的端午节真好!同时,更多某种莫名的伤感和无奈。后来,他们一个一个不知不觉,就已经走了好多了年啰,如今就剩下我母亲和幺姨了。那时,外婆家里有一棵很大的杏子树,就在距离外婆家门前不远,塆子里的一个池塘边。端午节的时候,也是杏黄成熟的时候,每年端午节,我们在外婆家吃粽子的同时,还要吃很多杏子。那棵杏子树,那些杏子,也是记忆中的端午节里最美好的一部分。如今,杏子树也早已没有了。回想起来,那时的端午节,就像那时外婆家的杏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