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弼德的头像

刘弼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24
分享

“蛋”出客家情

客家人对鸡蛋为何情有独钟呢?因为用鸡蛋招待客人是客家人的最高礼节;鸡蛋承载着太多的美好记忆。鸡蛋的故事在人们心中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客家人喜欢把鸡蛋,鸭蛋叫作“鸡春,鸭春”。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吃什么?我的回答是“鸡春”。为什么呢?听我往下说……

客家人风俗中,鸡“春”为吉祥之物,人们把“春”装进竹篮内,加盖一张红纸,作为礼物赠送,寓意红红火火,春春车车。

“春”亦常作为敬品和祭品,人们常把“春”煮熟并用红曲染成红色,作为小三牲来祭祀。

因此,在客家人心中“春”是食品、是礼品、是敬品;“春”是吉祥的物品。

相传,有一年春天,气温极高,犹如夏天,而且整个春天雨水极少。勤劳的客家人,在干旱的春天里,把种子播下去了。眼看田间农作物,一片枯黄,如再不下雨,农作物就会枯死。立夏这天,人们在一个山脚下摆上“鸡春”为祭品,诚心求雨。人们在求雨中,三叩九拜,几个小时跪在地上。当时,赤日炎炎,大伙口干饥饿,有一老汉当场晕倒,人们见状,无法可施,有一长者拿过祭祀的鸡春,给老汉吃了一口。说来也怪,非常见效,这老汉马上精神百倍,站起来说道:大家都食一口“春”,把春吃下肚子去,把春天留在心中,往后一定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唤醒了祭祀的人们,大家拿起祭祀的鸡春每人吃了一口。刚吃完,只见乌云密布,风雨交加,下了一场大暴雨。可见,小小的“鸡春”能昭唤天地神灵,一场求雨祭祀,惊天地,泣鬼神,人们欢欣鼓舞。都说,我们客家人的善良与勇敢、勤劳与朴实,感动了上天,是玉皇大帝给的恩赐。

从此,就有了“立夏唔食春,见到老爷嗦嗦针”的俗语。意思是,立夏这天没吃鸡春,见人见事都怕。

客家人对一年四季每个节气都有考究,立夏,是象征着蒸蒸日上,热火朝天的季节开始,是勤劳的象征。客家人对时令变化充满了虔诚,用极大的热情和隆重的仪式,来迎接夏天的到来。

农谚有云:“春争日,夏争时”。

这是说: 农事安排春光宝贵,夏时如金。所以,客家人在立夏这天,每个人都必须吃鸡春。于是,有立夏“食了春”,天不怕,地不怕,干事不怕苦,做人有情有义的说法。“食了春,勤耕苦读,铁能变真金”。那就是告知人们不要懒惰蹉跎,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行动起来,只有把握农时,抓住良机,辛勤劳动,努力耕耘,才能丰衣足食。

过去,站在温饱线上的人们,一年之中,过年、过节桌子上才能看到鱼肉。平时,偶尔有鸡春上桌,是一种高级别的享受。

从记事起,心中一直就把鸡春当作了“上等品”。

鸡蛋的吃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水春、蒸春、炒春、焖春、煎春、春丝、毛芋春等等。

回想童年,娭毑(奶奶)是家庭的主心骨。她虽然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但她在家里煮饭、洗衣、淋菜、喂猪、放鸡、放鸭、带小孩等等。一天下来忙个不停。

小时候那会儿,家家户户生活极其困难,日子过着都是紧紧巴巴,除了按月按人按量能领回点有数的口粮外,要想再填饱肚子就得去开点荒,种点地,侍弄点山上的“自留地”,靠着一些豆角、红薯、芋头、萝卜、白菜、养几只鸡、几只鸭来“贴补”一下。那时,跟着娭毑经常看着池塘里的几只“鸭麻”,家里称它为“油盐船”;靠它生下的蛋拿来换取煤油、盐、火柴等生活必须品。

人生渐老昔非今,欲觅童真何处寻。

儿时,只是与娭毑睡,有一天晚上,睡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眼总是盯着娭毑在床前数鸡蛋鸭蛋。娭毑把鸡蛋鸭蛋小心放好后走在床前说:“睡吧、睡吧,明早娭毑煮春粥给你们吃”。接着拿起扇子一边扇风一边哼着小调“老鼠嘚,唧唧叫,叫甚介,叫锁匙……”。娭毑是一个非常讲信用的人,第二天早上,姐弟们真的吃上了可口的“春粥”。

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故乡,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客家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怀旧。美食,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在我们灵魂深处嵌入了浓浓的乡愁。

“鸡麻”生春(下蛋)多了,自然就会“赖孵”,客家人称“赖孵鸡麻”。

娭毑看到有赖孵鸡麻了,意味着要孵小鸡了。到了晚上,娭毑会拿出一些新鲜的鸡春精挑细选。在煤油灯下,左手拿着鸡春,用右手巴掌遮着鸡春在灯光下照看。娭毑说,有黑影的属“精春”,就是公鸡配过种能孵出小鸡的鸡春。心想,我们的祖先那么聪明啊,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辨别出鸡春的类别。后来,慢慢地也知道了,只吃食不下蛋的公鸡也如此的“伟大”。

娭毑把鸡春选出后,把鸡春小心翼翼放在早已准备填好稻草的箩筐里,再把赖孵鸡麻抓进箩筐,这鸡麻也非常有灵性,废寝忘食地坚守岗位二十天左右,直至把小鸡孵出,才能带着小鸡在外面寻食。

只要是风和日丽的天气,鸡麻就领着小鸡到庭院里活动。鸡麻咯、咯、咯地叫着走在前面带路;小鸡啾、啾、啾地叫着,连蹦带跳地跟

在后面学步。虽然小鸡叽叽喳喳的嘈杂叫声不绝于耳,但是鸡麻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真正体现《警世通言》所描述的“无知花鸟动情怀,岂可人无欢爱”。鸡麻既是小鸡的好老师,也是小鸡的领路人。

难忘的一天晚饭时,父亲对我说:“长大了,明天去报名上学了”。我听后非常激动,当时也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睡在床上,一直在想,读书苦不苦,读书能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娭毑特意煮了两个鸡蛋给我吃。娭毑还说道:“第一天上学吃上两个春,今后每次考试得100分”。吃完鸡春,背上小书包,正要走,父亲走到我面前,帮我整理了一下衣襟说:“去吧,好好读书,听老师话”。我大步向学校走去。因为我家门口离学校只有一百来米,走到校门口,回头望去,父亲还站在家门口看着我。此时,感到无比的幸福。

报名后,小朋友们走进教室,教室里男男女女几十个人,没事做,都在聊早上吃鸡蛋之事。有的说吃了两个蒸春,有的说吃了两个炒春,更多的人说他家没有,没有吃春。正聊着,上课铃响了,大家还是随便坐着。老师走进教室,按高矮编好了座位。接着给大家分发了课本。大家左翻右翻,看着认不出一个字的课本,毕竟那年代没有上幼儿园的说法。接着,老师说,小朋友,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同学了,我姓潘,今后你们就叫我潘老师。讲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好处后,潘老师宣布了班干部名单,当听到我当班长后,心情非常激动。

放学回到家里,我向家人说了我当了班长之事。父亲拿着我的书包,拿出书帮我把书壳装好,然后说,当了班长要处处起带头作用,爱护书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看一下书包里的书与作业本就知道了。

大概记得,在上学的两个月左右的一个下午,同学们午饭后来到学校,大家都把书包放在书桌下面,在教室外玩,女同学们有的跳绳子,有的踢燕子。男同学们有的玩纸飞机,有的在打纸折四角板。

玩着起劲时,上课铃响了,大家紧跑进教室。我刚到书桌边,看到自己的语文课本在桌子上面,翻开一看,撕了几页,当我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旁边的同学说:“你背后的石头撕了你的书,撕去折四角板了”。惜书如命的我拿起文具盒,往石头的头上猛地打去,当时,石头哇地一声放声大哭,我也哭了,石头的头上马上起了个青红紫色的疙瘩。这时,潘老师来了,看此状况,马上带着石头走向学校隔壁的卫生所。

下午课堂上,我总是想着我那几页书。课后,潘老师把石头的全部纸折四角板拆开,找出了那几页书还给我。虽然这几页书看上去有很多泥巴,但我心里显得更为舒服点。放学后,潘老师来到了家里,把下午所发生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当时有点生气。娭毑听后,对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以后记住,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会去一趟石头家,安慰好他与他的家人”。不一会,娭毑用她的拦君裙(围裙)兒着一些花生和四个鸡春,与潘老师一起去了石头家。娭毑回来说:“没事了,我跟石头母亲陪过礼了,叫他家煮几个鸡春给石头吃,今后不要把此事放在心里,过去了就好了,好好读书”。善良的娭毑一席话,使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自己做错了事,一定要向人家陪礼道歉。

晚上,睡在床上在想,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动手打人了,否则,这“鸡春”又要给别人吃了。

“简简便便,炒春拌面”。这句话是小时候听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依稀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与姐姐去毑婆(外婆)家,一到毑婆家,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叫“毑婆”。毑婆听见后走出门口笑嘻嘻的说:“蛮崽古,你们来了,”。

我和姐姐的到来,的确让毑婆很开心。透过他那笑得合不拢的嘴,我看到了她残缺不全的牙齿。毑婆拿着大扫帚,朝我们走来,乐呵呵地冲着我们笑,拍了拍我的肩,说:“走,我们进屋吧。”我一把握住毑婆通红冰冷的手,却不知该说什么。进屋后,毑婆端出一盘花生给我们姐弟俩吃。

然后,毑婆又朝厨房走去。噼里啪啦,厨房里传出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曲。毑婆忙活着,细宓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滑下,她甩手一拂,继续着手上的动作。

“毑婆,你在做什么好吃的?”我问。“我做鸡春拌面给你们吃,你不是一直就嚷着要吃毑婆煮的鸡春吗?”“太好了,毑婆做的鸡春面最好吃了,我早就想吃了。毑婆,你真好!”毑婆熟练地从锅里把鸡春面捞起来,然后用一个空碗盛了点汤,我和姐一人一碗。吃着炒春拌面,我问姐姐:“这么一到毑婆家马上就能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又不到吃午饭的点”。姐姐说:“在我们家乡,去做客的都享有这种待遇”。过了一个多小时,接着又吃午饭了。心想,来毑婆家多好呀,刚吃过鸡春拌面,一点都不饿,又要吃饭了。饭后,在回家的路上,逢人就问:“去毑婆家吃了炒春吗”?

曾记得, 无论谁家请木匠打嫁妆,请泥水师傅建房子,还是请风水先生看地方,开工时都会“炒春”,客家人喜欢称着“满碗”。意味着师傅或风水先生吃了“满碗”,一切都会圆满吉利。

有一位风水先生,名叫全拐,此人风趣幽默,除会看风水外,还是一个赶猪牯头的好手。

有一次,全拐给一家看风水,看完风水回到这家子,这家子女主人蒸了一大碗酒酿春,女主人非常热情地说:“生生,管滚(趁热)吃。”全拐非常客气说:“太多,太多,吃不完”。女主人又说:“莫叽礼,管滚吃,管滚吃”。全拐还是说:“吃不完,吃不完”。女主人说道:好,我去拿一个碗过来,分两个给我孙子吃。刚去拿碗,这全拐接着说:“看一下,打个蛮,把这大碗春吃掉它去,吃了等会少吃一碗饭”。

“全拐牵上猪牯头,生活好过上高楼,有饱有醉有钱拿,一年四季心不愁”。这是当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全拐两项手艺都是上请下迎的手艺,牵上猪牯给母猪配种后,猪牯头有炒春吃,全拐旁猪牯头的福,也能吃上一碗“猪牯头春”。母猪发情了,养母猪的主人会到全拐家预约,全拐会到现场观看情况。有一次,养母猪的主人告知全拐母猪发情了,全拐到他家看了一下母猪的情况,他心理非常清楚,可能要过两天才能配种。可是,过两天要去给别人家做风水,做风水是有时间规定的,不能耽搁。他就自作聪明与这家子说:“到时间了,明天早上就可以配种”。第二天,全拐赶着他心爱的猪牯头,这猪牯头也很懂人性,不用费神,直接来到了这家母猪猪栏门前。经过一个早晨的驱赶,一直没配上种,因为还没到时间。看到配不到种,全拐就说:“可能还没到时闷,再过两天吧”。然后,赶着猪牯头原路返回。走在半路上,这懂得人性的猪牯头,心想,炒春没吃成,又没得到满是感,非常脑头,突然,象打伤了的老虎一样,头一低,把全拐猛推下路边水沟里去。全拐大声喊道:“救命呀,救命呀”。旁人来到,把全拐从水沟里拉起,一看脚上还被猪牯头咬了一口,鲜血直流。全拐回到家中,这猪牯头早已回到猪栏大睡。一气之下,全别叫屠夫把他心爱的猪牯头给杀了。全拐心想,一只手是抓不住两条鱼的,又要看风水,又要赶猪牯,最后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从此,全拐再也没赶猪牯头了。

“春”在婚礼中亦是吉祥物。娶亲是人生头等大事,也是家庭的一件幸事。客家人娶亲的风俗淳朴雅致,无论谁家娶亲,左邻右居都会端上“鸡春”到他家去恭贺,亦称给办喜事的家庭送“元宝”。人逢喜事精神爽,办喜事的主人会安排好邻居们招待客人,招待客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前把鸡春煮好,客人一到,首先安排“食茶”,茶点上不可缺少的是鸡春。

娶亲风俗中,最为珍贵的物品是在扛盒里放着的一盘“同心同德”。盘底下铺满染红的米饭,上面放着猪肝心肺,边上摆上19个鸡春,再用猪小肠围住,上面盖上用猪网油,贴上一个双喜字。这盘物品新娘子出嫁前要与娘家人共吃一大碗,意味着,出嫁后还与娘家人同心同德。娶回新娘子,新郎新娘拜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吃那厨师煮好的“同心同德”。吃了此宝物,象征着:“春”满乾坤,夫妻同心,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食红春嘚”,是指某家添丁了。添丁添女都是一件大喜事,无论任何一家的媳妇生了小孩,亲戚朋友都会送上阉鸡与鸡春去祝贺。特别是这家媳妇的娘家,听到女儿生了小孩,会准备四五只阉鸡和几百个鸡春,再准备一些小孩子穿的衣服,挑上一大担送往女儿家。添丁添女的家庭就更加忙起来了,小孩满月后,就会安排请“姜酒”。选定一个好日子,发出请帖,请帖上的请客事项为“汤饼”。当拿到请帖,有人问请什么客,客家人喜欢说:“食红春嘚”。

“冇菜食饱饭。”这句话是客家人最淳朴,最暖心的语句。

曾记得,一年冬天,牙齿寨山场突发山火,县里一位领导带着一群干部扑灭山火。等山火扑灭,已是下午三点多。山火不灭不下雨,山火刚灭就下了一场倾盆下雨。这位县领导与几个干部一身被大雨淋透,急步来到山脚下一个叫河背的屋场避雨。

话说河背屋场有一妇女,心地善良,说起话来甜言蜜语,大家都爱听,大伙给她取了个外号“甜嘴”。

甜嘴看到这些被雨淋透一身的干部,站在屋檐下,就象“壁背狗” ;马上说道:同志,走,请到我家里去。干部们走进她家,见她非常客气,她马上找出一些各种各样的衣服给大家换上。当时,几个干部都说不用换,过会儿自然会干。接着,甜嘴拿了两个鸡春,热了一大盆“红糖姜春酒”端在“八仙桌”上对大家说:“大家辛苦了,喝一碗春酒,暖暖身子,去一下湿气”。又饥又饿的干部们每人不客气的喝了一大碗“春酒”。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是早上用饭甑蒸饭,煮好一天吃的三歺饭,甜嘴拿了几个鸡春将饭甑里剩下的米饭全部倒出,煮了个“炒春暖饭”(蛋炒饭)给大家吃。

八仙桌上,摆放着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炒春暖饭”和一碗酸菜。甜嘴开怀大笑说道:“同志,真不好意思,来到我们乡下,冇菜,大家吃饱饭”。多么暖心的一句话啊,真是“炒春暖饭”暧人心。据说,这位县领导,从那起,每年都会亲自去看望那位善良的农村妇女“甜嘴”。

物资丰富的今天,虽然人们一日三餐大鱼大肉,但在客家人心中,鸡蛋的地位还是很高。你看,那些工厂或单位的食堂里,经常出现荷包蛋,春饺等菜肴,特别是到了星期五这天,还会安排“韮菜焖春”,就是我们常说的“礼拜菜”。

淳朴的民风、优良的村风、严谨的家风。

客家人有着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有涤荡心灵的历练、有荡气回肠的亲情……每一个鸡蛋都珍藏着客家人的真情所在,每个故事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份美好的情感、一种人生的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