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彩东的头像

廖彩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5
分享

汶龙记

 微风。早晨的秋阳,不烈不燥。正好户外采风。

 从市区出发,顺着由北向南延伸的535国道,汽车稳健地向南飞驰。远远地望见“河背”指示牌,我知道,汶龙地界到了。

 因乐山喜水,闲云野鹤的天赋异禀,我走遍了龙南。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留下我许多跋涉的足印,呼山叫水的喊声,噼啪掷地的汗水。体验乡土人情。浏览风光旖旎。汶龙也不例外。要说汶龙印象,说起来,也能说道一二。但细想起来,汶龙是什么样子呢?感慨万千,一时口头理不清一个头绪。十分想形诸笔端,借写作来整理思绪。很多次,在心中自己对自己说,写写汶龙吧。写写那里的风物,那里的人。才对得起走出很远,还在盐米运驿道,汶岭脚下,彤花山麓,村寨路口向我挥手,依依惜别的身影。于是,我试着写下来。撷取四个片段,集为《汶龙记》。

  一、石头记

 有一句歌词唱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说的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汶龙的石头,在汶溪流域,在人们口中,传说它也会唱歌。

 汶溪,又名罗溪。发源于耸入云霄的岿美山脉马鞍山北麓肥沃的山地。自有地球史以来,年年月月日日,汶溪一路由南向北流淌,贯穿汶溪流域全境。渥润两岸土地,养育两岸人们。最后进入临塘,在水口汇入渥江。溪身蜿蜒曲折,越往下游,河道越狭窄。两山夹峙。水在峡谷奔流。水势由缓变急,发出轰鸣水声,如狮咆龙啸。人们感恩于汶溪泽被,又祈盼乡梓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想给这块土地取个名字。取个什么名字好呢?一日,一先民乡贤于迳仔汶溪畔沉吟。溪中黝黑沧桑的巨石,高高隆起,似昂首眺望远方。欲跃进奋起。湍急的溪水,冲刷着石头,在石头的背部,推助起层层叠叠连横的波纹,一纹缀着一纹,连绵不绝。震耳欲聋的声响,一声急过一声地传来。节奏鲜明,韵律清晰。如诉如歌。这石头,不就像古书里说的龙头吗?先贤忆上心来,从沉浸中醒来。曲折逶迤的溪流,南北纵贯20多公里,不就是龙身吗?溪水声,不就是龙在唱歌吗?龙向北翘首,眺望远方,盼望美好未来。龙尾摆起,兴云作雨。晴天,岿美山擎举一团神秘岚烟,如梦如幻。龙南古八景之一“岿美晴岚”,飘忽而出。阴天,垇背的梨园,下起密密麻麻的雨丝。“垇背梨”脍炙龙南人口。先贤皱巴的眉头展舒开来,脸上漾起笑意。因溪,因石,因水,因形,因意,因水声,因美好愿景,何不取名汶龙呢?作为地名,汶龙,从那时候起,沿用至今。

 曾几何时,汶龙的黄花垇发现了钨金。里陂发现了煤,里陂、罗坝发现了稀土。钨金,稀土,都是重要战略性资源。军工机械航天,还有其他制造业化工业都要用到钨和稀土。煤,是工业和生活燃料。南有钨金,北有稀土和煤。汶龙的人们,男女老少,都上矿山开矿检砂收尾水。日常的家庭用度,建房嫁娶,子女的学费,全部开支来源于矿产品交易所得。一直到上世纪末,汶龙的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稳居龙南排名前列。貌不起眼的石头,养育了几代人,几千个家庭,几万人。解决了衣食住行,繁衍生息。乡间里巷,充满欢声笑语。我曾有幸多次来到黄花垇,登临黄花垇主峰登高岽。夜幕降临,站在高处,看满山矿区灯光辉煌,机声隆隆。简易的矿山街区,流行歌曲,随风传扬,送入耳中。彼时彼刻,有谁会怀疑,汶龙的石头会唱歌?

 我站在汶溪边。传说的石头还在激荡的溪水中时浮时沉。秋阳下蒙上一线金黄色光晕。其实,那是一块拖曳着水草,沾涂有淤泥,普通的石头。纯朴的汶龙先民,赋予溪中的石头,赋予汶溪美好的想象和比拟。这不就是中华民族,不甘命运,战天斗地,赋神密于山水图腾,物候天相,借此企盼安基乐业的缩影吗?人们的呼与吸,才是真正的龙吟当歌!

  二、枫林记

 盐米运,运盐米。古今盐米都是生活必需品。古代的交通靠驿道。汶龙里陂村的野米嵊岽脚下,一条驿道,从黄沙乡弯绕而来,过茶亭,穿枫林,再曲折而去。是龙南通往定南,南赣通北粤的必经之处。盐米运茶亭,提供给过往的客商歇脚打尖避风雨。秋冬季节,山林红遍。风吹日晒,染成红色的枫叶,落满驿道。红叶钻进过往客商的箱箧车架,被带去远方。给寂寞单调的旅途,增添些许热闹、惊喜和亮色。

 如此重要的交通区位优势,让客商们慢慢地忘记了野米嵊这个真实地名,辅之于客家方言读音,将野米嵊叫成了盐米运。顺带也忘了野米嵊的传说。据传说,“此山山腰间有一出米洞”故取名野米嵊。无论是野米嵊,还是盐米运,想当年,那是富庶之所。

 后来,时代发展,交通工具发达,国道省道开通,商旅货行,不用肩挑车运马驮,盐米运驿道慢慢萧索。夕日,古道,西风,枫林,茶亭,没有瘦马踢踏行经,听不见那款款嗑响的马铃铛声,一切成了那个时空的寂寥。山里人家纷纷外迁。

 孤寂了半个世纪,盐米运又重新热闹起来。枫林驿,响亮的名字重新传播。盛产藏区高原的格桑花,山东育种的驯化驼鸟,八大仙草之一的铁皮石斛,齐聚这里落户。汶龙镇一个脱贫致富基地,在此诞生。谈到生产效益,望着郁郁葱葱,生长在杉木栽植桩和枫树植株上的石斛苗,接待我们的汶龙镇党委书记廖俊,没有掩饰脸上的自信:“基地建设以来,半年就回本了。以后就看赚钱了。我们的斛里精系列石斛产品,一出来就供不应求。已经脱销。正在加紧生产。”接着,廖书记话锋一转,挥手指了指枫林外围:“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这一片原是废弃稀土矿场,现在已逐步改良成了种植园。枫林驿还在扩大。”当我问起枫林驿的经营模式时,廖书记强调说:“我们的模式不再是以前的公司加农户,而是贫困户自主创业。政府,是帮助融资,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寻找市场,法律保障的角色。”

 说起枫林驿的斛里精品牌,还有一段有趣的误会呢。斛里精,本意是石斛里的精品。读音和狐狸精相同。当有人向朋友推介斛里精产品时,朋友惊愕地瞪着推介的人:多日不见,难道你在贩卖人口?还是……推介的人急忙解释,才化解了一场误会。

 枫林驿,热闹起来。高大健壮的驼鸟,迈着长腿,时而奔跑,时而散步。当人们手持树叶喂养时,它张嘴接入口中,大口咀嚼。神态自若。喂食的这个空档,另一只手轻轻地抚摸它的额顶,它没有拒绝。显得温顺可人。枫树植株,与杉木栽植桩相间,高矮参差,合理密植。统筹利用林下空间。株距之间,只留足够工人采摘管理的通道。采用空中架设的喷淋管道灌溉。漫步林间,氤氲之气袭人。与逐渐升温的林外相比,林内别有清凉洞天。格桑花开烂灿,五颜六色。充满异域风情。在这深秋,漫山树叶渐黄时节,春意盎然,格外怡人。枫林驿,不再寂寞。有了人气,有了“狐狸精”,有了驼鸟,有了格桑花,引得游人如织。枫林,已不是单纯的植物群落。而是汶龙林下经济的载体。是汶龙人民奔富的道具。昔日落幕的繁华,正在悄然回归。

  三、硒乡记

 自从汶龙,尤其罗坝的土地,发现富含硒元素,是一块富硒的土地,这里的人们,就决心演绎一曲硒乡记。

 该硒乡记,可不是那《西厢记》。在这里,不会上演贫寒书生张生与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的凄惨爱情故事。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在这里荡然无存。相反,人们设立了乡风文明积分“银行”自我管理。邻里婆媳关系和睦,助人为乐,好人好事,卫生整洁,公益善事,都有相应积分,存入“银行”积分可兑换金钱。积攒的金钱,达到某种物品的价格时,就可以领取物品。物品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在这里,人们不回避利益。生财有道,被认为是符合人性,顺应民意的好事。必要的金钱激励,可以鼓励向善的动机。与其让文明擦肩而过,不如把文明留住。

 汶龙还活跃着一支创业娘子军。

 汶龙客家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弘扬推广出去,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灰水腊,灰水粄,是比较典型著名的小吃。都要用到灰水。灰水用山上砍下的黄粄柴,火烧成灰。用沸水浸灰,反复过滤,得到金黄色的灰水。灰水兑当地富硒稻田种植的籼米浆,锅里煮熟,团成粉团。看各人的口味喜好,可加葱姜蒜韭辣糖,调成自己喜欢的味。粉团摊薄烘焙成片状,成了灰水腊。团打成饼,拿捏成条,刀切成块,成了灰水粄。可湿可干食用。油炸煎炒,水煮沾酱,不一而足。除了自己食用,干品封装,可以作为佳品,馈赠亲戚朋友。黄粄柴生长于富硒的山地,烧制的灰水含碱成分。吃了含碱成分的灰水腊灰水粄,有益人体健康。

 罗坝的灰火腊灰水粄,被妇女们创出了特色。为了保护独特工艺,汶龙人申请了灰水嫂商标,进行了地方名优产品认证。四面八方的游客,都知道灰水嫂。灰水嫂的招牌,在罗坝国道边,在圩镇,在市区,在周边县市赫然醒目。

 驻村领导,汶龙镇常务副镇长廖蛟龙女士,细声向我介绍。灰水嫂小吃系列曾在比赛中多次获奖。下一步,灰水嫂小吃的制作工艺将进一步提炼,规范,量化,固定,申请认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没想到,过去司空见惯稀松平常的小吃制作,被汶龙妇女闯出了一条巾帼创业富裕之路。

 当我们到达罗坝时,灰水嫂的原型王小娥女士正在制作灰水粄。只见她身穿客家特色服饰,立定四米长两米宽的案板前,推搓揉拍,打团兑捏。粉团在她手中,好像文人笔下的文字,被她推敲出一爿一爿优美的诗句。她又像是乐队指挥,指挥着乐团,奏出最美的旋律。

 硒乡记,正在85平方公里的汶龙大地上演。千百个灰水嫂涌现出来。杞妃果园,莲子基地,拿藤谷,一个接着一个创业基地登场。引得四乡八邻纷纷热议点赞。

 为引导妇女们参演硒乡记,廖副镇长一会扮演厨娘,一会变相村姑,一会演绎卡通形象米小龙,参与各项创业致富推介造势行动。实属巾帼创业难得的领军人物。

  四、突围记

 我们来到了石莲村的耀三围。叔侄三人出资建围。名字最后一个字均有一个耀字。故名。

 说起围屋,很多文字材料,详述的是宏图巨制后面,历史上有一个儒商大贾。或耕读持家,或学仕有成。为体现人生价值,遂大兴土木,倾尽资财,数年筑围。我印象中的围屋,和《骆驼祥子》中北方大杂院差不多。人多拥挤。谁也不知道谁是围屋真正的主人。厕所,牛栏,猪栏,无序地排列在围屋空坪和过道。厨房,也毫不讲究地挤在它们身边,凑热闹似的紧挨着。垃圾随处可见。添丁增口,居住空间逼仄。居民就在围内搭建新的住房。厚实的围墙上,被人开了口子,通向围外。顶着缺口,又盖起新房。或者拆了旧楼,隔断了可四周自由游走的走马楼,加层,浇铸水泥楼。上达炮楼的木楼梯,日渐腐朽,最终塌废。炮楼闲置。外人看来多么艺术化的建筑,没想到却被人们无情抛弃。围内居民逐年减少。房屋一间一间倒塌,无人修复。茅草淹没了墙垣。

 围屋居民,走出围屋,居住围外。有的远走他乡定居,没有再回来。有的在外经商,有的在外就业,一年难得回一趟家。人去围空。围屋死了。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围屋的历史,就是围内居民的突围史,出走史。是人们寻找新生活创造新时代的历史。

 耀三围,就是一个起死回生的围屋。耀三围名号,批上了金粉。屋塌处堆积如山的砖瓦,被清运出去,露出了屋基。搭起了脚手架。维修工程正在进行中。存房的门窗椽桁,油上了一层油漆,还加了做旧工艺。乍一看,很难看出新漆。前来解说的围主后代王春阳,向我们盛赞政府拨款维修围屋。他说,春节前全部修复工程可完工。

 盘桓再三,走出耀三围,已时近中午。汶龙的秋阳更暖。还比夏日更热烈一点。

 向导最后把我们引到了江夏村的岭头围。围门前堆了一些砖块砂浆,有工人运料,有工人砌花圃,有工人在脚手架上粉刷墙面。好不热闹。

 现在的围屋功能,已不是居住。围屋成了游览网红打卡地,客家民俗展示体验台。乡村振兴,为围屋复活,添劲加力。下一步,我们将把岭头围打造成一个客家农耕技艺传习所。土陶坊,客家小吃制作坊,编织坊,将进驻其中。向游客展示体验。向游客出售体验产品。陪同的镇党委叶委员语气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说到突围,汶龙的矿山经济转型,何尝不是一次战略突围。

 上世纪末,钨、稀土、煤资源采尽枯竭,矿山企业转制下马。原来的矿山经济难以为继。汶龙经济如何转型?汶龙人民向何处去?

 很好,汶龙人民多年摸索,大胆实践,小心求证,逐步寻找到了一条新时代创业致富的新经济模式。回答了上面那个颇难解答的诘问。那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山地资源,发掘地方特色,走无工业无污染,生态环保健康的硒乡经济巨变之路。枫林记,硒乡记,还有本记没有记述的火龙记,杞妃记,莲洲记,拿藤记,土陶记,都是突围记的注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