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屋文学的概念缘起。
(一)围屋地域文学薪火相传,赓续千年龙南文脉。
龙南县志记载,邑内邑外的官绅文人留下了大量各体文,它们或记事或辩理,或歌咏或吟叹,文学建树璀璨,成就了龙南千年文学古邑。
本邑人,宋朝钟伷著有《奏议三卷》《文集十五卷》,缪瑜著有《崆峒集》,元朝钟柔著有《敝帚集》《诸经纂说》《易书诗衍义》,明朝廖昇著有《窝邱文集》《旨论》《旨言》,清朝徐德瑞著有《补鸥诗草》,徐洪懿著有《西堂诗草》,徐思谦著有《锄经诗草》,陈奕廷著有《四书剩义》,赖宣扬著有《群经汇纂》,黄光旦著有《学庸贯通解》。这些著述旧县志上有存目,可惜文稿已失传。
旧县志上留存文稿的,有以明朝南赣巡抚王阳明为代表的府县官员关于平定南赣农民起义、添设定南县、和平县的奏疏,重修庙宇、城池、儒学、亭等的记,有他们作的碑文、谕、序、论、书、说、辨、对、铭、纪略、跋、纪游小品、檄、祭文和诗等,如诗有宋朝钟伷的《玉石岩》,明朝王阳明的《回军龙南道中短述(外五首)》,魏观的《玉石岩》,周储的《题八景诗》,徐先登的《登归美山》,清朝倪长犀的《玉石岩》《阳明小洞天》,何深的《龙头滩》,清朝曾捷宗的《玉石岩赋》,彭咸宁的《题八景诗》,有廖运芳的《游小武当山记》等等 。许多诗文围绕龙南古八景来起兴铺排连缀,其中吟咏玉石仙岩的诗作尤其多。
建国以后,文脉传承,钟榕志的小说散文集《山月》,赖建青的《文集》颇有影响力,涌现了彭昌明、肖大庆、张腾、唐小斌、张贤忠、凌利华、谭民、廖望阳、林才辉、钟楠林等围屋地域文学作家,千年龙南文学图谱蔚为大观。新时代赓续千年龙南文脉,清丽围屋地域文化之流,需要更多叙写围屋地域文学的作者(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下同),需要创作更多围屋地域文学。
(二)“围屋之都”为围屋地域文学渊源相继。
龙南广布三百七十六座围屋,是“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因此被誉为“围屋之都”。新时代龙南评选出了新八景,客家围屋(诗意名称:古围新韵)是其中首景。
“围屋之都”,既是单一实体的“围屋之都”,又是复杂的围屋诸元素(围屋风物,围屋人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围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复合的“围屋之都”,既是本物的具象的“围屋之都”,又是人文的意象的“围屋之都”:服饰的“围屋之都”、习俗的“围屋之都”、味蕾上的“围屋之都”,旅游的“围屋之都”,商贸的“围屋之都”、历史的“围屋之都”、哲学的“围屋之都”、艺术的“围屋之都”……既是纷繁世俗元素糅合的“围屋之都”,又是特质精神交互感染的“围屋之都”,这样叠加融汇的“围屋之都”,是蕴厚的“围屋之都”,升华的“围屋之都”,最后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成就文学的“围屋之都”。
围屋蕴藏丰厚的人文价值,为更多世人所关注,以围屋为主题的叙事成为人们话里话外的谈资,为围屋地域文学川流汇入了汩汩不息的新源泉,围绕围屋,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嫁接,在作者笔下呈现大变革背景下成熟的围屋地域文学艺术想象,创作出海量的围屋地域文学作品,正在变成现实。
(三)围屋地域文学与“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化品牌枝叶相护。
充分利用围屋特有的有形物质条件和无形的人文资源,龙南市顺势推出“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化品牌战略。去表现演绎“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是一个审视、体验、思考、判断、表达、叙写、演绎综合的复杂过程,是绘画摄影不可替代的艺术路径。实践“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化品牌,要有围屋地域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内容、文学的行动深度参与记载、见证和再现。反过来,“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化品牌将丰富围屋地域文学的内涵。要有“围屋之都”本土和非本土的作者身体力行,为实践战略叙写记录,尤其龙南本土作者责无旁贷,围屋地域文学应成为龙南本土作者的自觉实践。
“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化品牌战略,启示作者围绕围屋创作出优秀的围屋地域文学,为其推介宣传。由此,龙南本土作家大胆地提出一个文学概念:围屋文学,围屋文学和“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化品牌战略,在逻辑上相谐相长,“围屋之都,山水龙城”召唤围屋文学。
二、围屋文学的概念和特征。
广义的围屋文学,是围屋地域和非围屋地域作者创作的反映以龙南为中心的赣南、粤北、闽西和其他客系围屋地域古今围屋风物,围屋人的社会生活和环境,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地域文学艺术形式。
狭义的围屋文学,是龙南本土作家(包括在外工作生活的龙南籍作家和在龙南工作生活的非龙南籍作家,下同)创作的反映当代龙南围屋风物,围屋人的社会生活和环境,表现龙南围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地域文学艺术形式。
围屋文学有六个特征:
(一)独特的文学对象。围屋文学的叙写对象——古今围屋及其元素的历史、遗存、状态、地域分布和发展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
(二)围屋地域作者实践围屋文学具有先天优势。
时空优势。作者从小生活在围屋,目睹围屋兴衰,时空上方便入围抵近调查,近水楼台先得月,快捷了解记录实情。
感情优势。作者长期受围屋生活的浸润熏陶塑造,围屋已经长在血脉里骨髓里生命里,感情已经勒刻在砖石缝里,枪炮眼里,欢笑和气息挂满悬梁翘檐,日夜随风飘逸,对围屋有割舍不下记忆犹新的亲情效应,有叙写围屋的动因和激情。
关系优势。作者的社会关系大部分还在围屋地域,启动围屋乡土调查,调动关系资源,寻访调查对象,搜寻素材,比地域外的作者容易得多。
语言文字优势。创作前的乡土调查和创作后的回访改稿,方言交流得心应手。方言俚语,书写中大多能直接引用,不能真接引用的,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更精准贴切。
(三)调查体验型的文学实践行为。围屋文学是深入围屋地域,调查围屋古今内外,体验围屋人的生活后进行书写的文学实践行为。
(四)文学表现形式特殊。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民间故事、歌谣、儿童文学、山歌文本、山歌剧文本、采茶戏文本等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中,融入了围屋及其元素而突显特殊性。
(五)显著的围屋地域民系文学心理风格。围屋文学扎根在以龙南为中心的赣南、粤北、闽西围屋民系和围屋地域,生长在围屋地域居民心中,具有明显的围屋民系文学心理标签和地域风貌符号。
(六)别具一格的围屋语言文字。除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可以恰当地使用围屋方言俚语,让作品平添神来之笔。
三、多向度理解围屋文学。
(一)围屋文学,是新学术概念,中国文学概论没有论述,有关文学论著没有阐证,在谷歌、必应、百度、360四大搜索引擎里搜索,也没有出现。
在目前客家文学作为学术概念是否成立、如何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学界始终未达成共识的情形下,在中国文学这个大概念项下,围屋文学作为新学术概念由龙南作家大胆提出,无疑是超前的。
(二)围屋文学,是文学现象概念,是书写古今围屋及其元素的围屋文学作品、书写潮流、作者群像及其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特征的概称。
(三)围屋文学,是文学实践概念,是对已经书写,正在书写,计划书写围屋及其元素的行为、方案、策划、项目等的概称。围屋文学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文学实践,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多元化载体和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围屋地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又为围屋文学实践佐以鲜活生动的创作素材和题材。
(四)围屋文学,是文学认识概念,是新时代围屋地域作者自觉文学态度,理性文学抉择、叙述的宣言,展现新时代围屋地域作者的文学价值、文学视野转向乡土嬗变和个体命运流转的文学使命与书写情趣。
(五)提出围屋文学概念,是基于围屋文学实践已经蓬勃开展的客观现实,是基于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普遍原理,在中国文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提倡围屋文学并戮力践行之,初心、过程和结果是正确的。
(六)围屋文学,和客家文学没有违和感,具有逻辑相洽性。围屋文学是一门显学,既可以纳入到客家文学范畴里去研究、实践,也可以指代客家文学,因为,很多客家人就是围屋人或围屋子孙,他们承袭了围屋人的语言文化习俗饮食服饰心性,客家文学实质就是围屋文学。使用围屋文学概念,对作者和读者更具具象和意象诱惑,对理解客家文学更具图鉴式、形象化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力,叙写、阅读欲望和况味效果更浓厚。
四、围屋文学现状喜人。
诞生了众多优秀围屋散文(集),如作家刘上洋的《一座围屋的回响》,简心的《客路赣南》,龚文瑞的《客家风雨围屋》《赣南围屋吟唱》,祝勇的《赣州围屋》《围屋记》,骥亮的《云山围里多少梦》,张贤忠的《围屋人家》《仰望燕翼围》,张腾的《我的乡村》,唐小斌的《围屋·乡关》,潘平的《客家围屋·云上观》,钟楠林的《趣谈龙南围屋》等。
凌利华的电影文学剧本《归梦》。根据该剧本改编的电影正在筹拍中。
笔者撰写的文化历史大散文《轻墨杂弹围屋内外》,获评中国作家网2023年第7期本周之星,加上了编辑按语和专家点评,节选部分配上了有声广角苏启民主播朗诵的音频,推送至中国作家网首页和微信公众号“本周之星”栏目展示,音频同步推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动听”平台。
有关机构搜集了龙南大部分围屋及其围主的故事,或源于地方史志,或源于族谱,或源于围屋子民口口相传,形成了文字,创作了一批围屋文学作品,刊发在《龙南史话》、《围屋故事》、公众号《围美龙南》等,有的还在知名纸媒、网站发表。
龙南市举办了多届围屋主题谷雨诗会,涌现了许多优秀围屋诗作,如春序的《在春天,去看一座围屋》,钟恒兰的《关西新围》,李丽华的《读你——写给关西围(外一首)》等。
龙南市文联印发内部文学交流刊物《小花洲》《大书房》,指导和接受爱好文学的幼儿园小朋友和中小学生投稿,着力挖掘围屋文学后发优势,培育更多文学新苗。
围屋山歌、围屋采茶剧文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入课堂进景区,参加旅游节和大型活动展演。
演绎围屋及其元素的历史事实或传说的围屋文学作品,有温燕霞长篇小说《夜如年》,后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围屋里的女人》,彭学军的儿童文学作品《围屋》等。
关于围屋人、围屋及其元素更宏大的叙事,历史与现实、人与土地、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和统一,围屋人多元的世界认知、命运、价值关怀,乡土与社会、国家的互动关系正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书写已触及围屋人走出围屋,融入大湾区的突围史,触及他们回归围屋后改变山乡落后面貌,山乡巨变的回归史、创业史,触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世纪伟业,这是新时代围屋文学的崇高行动。
五、围屋文学有积极的意义。
围屋文学,为繁荣中国文学、客家地域文学,为新时代围屋文学作者攀登文学新高峰赋予了新动能新力量。
围屋文学,是实现客家地域文化品牌战略的手段。赋予文学以围屋地物物性标识,指引作者和读者前来体验围屋生活,寻找文学记忆和文学场景,产生人流集聚效应,这就是文学寻梦之旅。因文学而闻名的城市或景区有沈从文《边城》中的凤凰古城,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李白夜宿的寒山寺等。在龙南可以力推“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化品牌战略成功实现。
在发展围屋地域经济和其他地域事业中,围屋文学不仅具有其他艺术手段不可替代当仁不让的载体媒介宣传作用,又与绘画摄影一起起着联袂效应。
围屋文学克服了商品经济大潮物欲气息熏染的负面作用,修养围屋地域整体文学雅致气质,提振围屋地域的精气神,这是金钱物质无可消弥和替代的文学特质。
围屋文学,为作者朝着自己愿望和理想的文学实践明确了新目标。
围屋文学,为作者和读者找到了与历史、与围屋、与故乡真诚对话的一种方式、一条渠道,一张寻古探幽的路线图,引导精神回归围屋回归故乡,这与儒家所提倡的读书人反哺乡梓忠于祖国的理念相合。对培育故土意识家国情怀,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文学启示和文学教育意义。
围屋文学,为作者和读者鉴赏围屋及其元素的美:历史美、建筑美、心灵美、方言美、服饰美、饮食美、风俗美,提供了手段。围屋文学可以使围屋美起来雅起来,使古老的围屋焕发出清新的韵味。“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①
围屋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围屋族群生息地的角色,围屋文学为围屋及其元素立传修谱,让围屋有系统,有故事,有活力。
围屋文学,是中国作家协会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活动的一个花絮,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围屋作家主动对接上级作协倡导,自觉担当作为的表现。
六、新时代围屋文学展望——特色鲜明使命光荣。
(一)古色围屋文学。
发掘阳明文化中的围屋古朴色调,创作出古色古香的围屋文学。
王阳明,一个被封建体制弃又复用的过气官绅,如何在明朝这个大围屋事急境乱之时,衔皇命担任南赣巡抚,来平定南赣农民起义,引熊熊战火于贫弱的围屋土地上燃烧?以小历史为素材,观照明朝正德年间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就是很好的历史宫廷剧和历史演义题材。
王阳明曾在龙南、赣南、粤北围屋里运筹战机,与战将和士绅对策,在围屋间横刀立枪,在戎马倥偬艰险困惑中,艰辛悟学,心学理论日臻成熟,在其创作的奏疏、记、碑文、谕、诗等文学形式中闪烁可见其真知灼识。人格上残酷与儒善,心性上动态军战与静态悟心,行为上杀戮与为学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对立,如何统一于王阳明这个凡人之身?再现这些史实和他的心路历程,也是引人致胜的人物传记题材。
王阳明平定南赣起义时,很多战事发生在围屋内外,很多起义军成员来自围屋,团练成员是围屋子弟,在同胞手足情义和皇家利益抉择面前,争战双方的围屋子孙经历了怎样的矛盾纠葛感情纷纭?围屋子弟摧毁了许多围屋,杀戮了许多围屋同胞斩立军功以后,受到朝廷封赏,又建设了新的围屋,成为围屋新贵,如龙南里仁栗园围的围主李清公。文学的笔墨,着在明朝中后期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围屋及其主人于动荡尘世的聚散挣扎,加以文学的现代技法,展现小人物的臣民心态和尽忠帝国情怀,都是口齿生香的历史文学作品。
(二)红色围屋文学。
利用围屋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围屋文学创作原料。
大罗围屋群的寨背围走出了龙南党史上第一个中共党员,第一个中共龙南党组织负责人,第一个工运领袖廖光泮,他创办革命刊物,起草散发革命传单,奔走于龙、定、全和信丰城乡围屋,宣传革命理念,播撒革命种子,一腔热血献给党,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以龙光围为中心的桃江洒源围屋群,是中共信南县委及其地下武装活动的区域,发生过围内除奸,围外激战。东坑游击队扎根东坑围屋群,禁烟馆,除劣绅,打土豪。杨坊围屋群的烟园围,红军驻军休整筹粮筹款,在围墙上书写了许多慷慨激昂煽动革命的标语,成了革命的播种机、喇叭筒。月屋围曾关押被俘的六十多名红军战士,他们是从中央苏区撤出追赶长征大部队误入金盆山中的幸存者,他们与国民党余汉谋部和民团激战,目睹了战友鲜血流尽,战斗到弹尽粮绝力竭的最后一刻,他们被囚禁在围屋内仍不屈不挠,直到判刑枪杀失踪。武当围屋群,建国前夕活跃着大坝游击队,他们联系群众,策反国民党地方官绅为我所用,打击顽固反动分子,迎接解放的曙光。墩头武工队开赴九连山墩头围屋群,开辟了墩头游击区,策应解放大军到来,配合新生政权接管,起了重大作用。这些红色故事,加以想象、升华、润色,是红色围屋文学的绝响。
建国后,残余国民党武装化身土匪,隐匿山林,伺机下山残害革命群众和干部,与新生人民政府为敌,匪迹谍影时时闪现在围屋巷陌,如九连山甑岗围曾经发生剿匪部队与土匪头子“瓦钵头”之间的激战,剿匪部队动用迫击炮和火攻才迫使土匪头子放弃围屋奔逃连平,在逃亡路上被民兵捕获,九连山股匪终于覆灭。围绕以甑岗围为主要场景的墩头围屋群的剿匪,可以创作出情节魅人的剿匪文学作品。还有杨村围屋群、杨坊围屋群、里仁围屋群、洒源围屋群,都曾是剿匪的火热战场,剿匪战中刀光剑影斗智斗勇的惊悚瞬间,是红色围屋文学的亮点。
(三)创业的围屋文学。
为改变贫穷落后生活,大批围屋子弟背井离乡,走出围屋,或拖儿带女,或家人分居,投身上世纪大湾区兴起的商贸潮和务工潮,他们的心酸轶事就是一曲曲围屋土地上的突围记。业就功成以后,他们又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回乡创业,振兴乡村,脱贫攻坚,建设富裕的围屋家乡,他们的豪迈人生际遇又是一出出围屋回归记、创业记,他们的神奇故事统一了个人命运、围屋变迁和山乡巨变历史,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写下来,是新时代围屋乡亲的《创业史》,是当代围屋新农村的《山乡巨变》,是新时代围屋文学的绝唱之材。
(四)围屋文学是赣南融湾联闽的光荣使者。
大湾区的外缘粤北坐落大量围屋,生活着纯朴勤劳的围屋居民,活跃着一支卓有成就的围屋文学作者,他们与赣南的围屋文学作者,在文学叙写对象上有共物(围屋及其元素),在对围屋及其元素的感情和书写冲动上,他们有共情,在理解认知围屋文学上,在围屋文学的话语模式上,在文学叙写角度和书写思辨上,他们有共识,在自觉实践围屋文学上,他们有共行,两地作者在围屋文学实践上相互参悟借鉴,同频共振。官方的或民间的围屋文学理论价值观研学互动频繁。
上世纪改革开放引领的大湾区文学繁荣大潮,同时汇聚了赣南、粤北和其他围屋地域的围屋文学洪流,很多围屋文学作者先融先合,生活工作在大湾区,如曾令阳、陈能兴、黄春燕、赖海石、王显斌等,他们的作品,有的叙写着粤北的围屋及其元素,有的揉入了赣南围屋及其元素,大湾区文学,受围屋文学哺育,有围屋文学基因,大湾区文学与围屋文学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
通过赣南与大湾区联合举办文学采风活动,大型围屋文学沙龙,高层次研讨,拓展和深化围屋文学实践,以共同的围屋文学作者和作品,充任龙南、赣南各项事业融入大湾区的先行文化使者,以围屋文学出使融湾,内陆农耕文明坚守的品格,学习海洋文化探索的精神,助推龙南、赣南其他事业融湾的快进程和高质量,同时联络闽西,赣南、大湾区和闽西结合成围屋文学大板块,实现围屋文学和各项事业跨湾破圈,大融合大发展。围屋文学融湾联闽使命光荣,前景无限宽广。
七、加强建设和扶持围屋文学。
在各大搜索引擎百科里编辑围屋文学词条,增加围屋文学概念和理念的网络见众率,营造围屋文学深入人心的社会氛围和共识效应。
建设围屋文学网站、电子书和微信公众号,使之成为繁荣网络围屋文学的多样化手段和平台。
加强建设围屋文学队伍,大量培植围屋文学爱好者,吸收他们加入市县区作家协会,创造条件,推荐有围屋文学理想的市县区作协会员加入更高级别的作家协会。
大力培训市县区作家协会会员,派送活跃的有理想的围屋文学作家到更高级别的文学院校馆所培训学习,提升写作能力。
成立围屋文学研学机构,系统性建制性研究围屋文学新写作理论,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避免偏狭,克服表达焦虑,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人与围屋畅达沟通的途径,建构一种新的围屋话语、围屋叙事模式,建设围屋文学的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
在各典型围屋群及其景点,设立新时代围屋文学实践创写基地,或经常性地提供给作家远离热闹,闭关潜心创作,或开展围屋文学交流。
作者免票进入围屋景区,在他们创作需要时可以随时进入围屋观览围屋场景,体验围屋生活,让围屋氛围熏染陶冶文学性情。
便利作者到市内外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文献图书档案资料特别是珍稀资料。
规范化经济扶持围屋文学和作者,制立《赣州市作家定点深入围屋生活工作条例》,鼓励作者申报定点深入围屋生活工作和乡土调查项目,制立《赣州市重点围屋文学作品扶持工作条例》,征集扶持重点围屋文学作品,推向全国,制立《赣州市征集适合版权开发的优秀围屋文学作品工作条例》,资助出版适合版权开发的优秀围屋文学作品。
智慧探索围屋文学深度融湾,锻造赣南、粤港澳大湾区和闽西围屋文学大板块的新举措和新路径,继续在质效上优化与大湾区、闽西的围屋文学交流、合作和共享,共享围屋传统资源,共享湾区文学改革开放理念,共同繁荣围屋文学。
坚定新征程围屋文学自信,继续大胆务实地开展围屋文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激励作者用心真诚书写更多新时代的围屋春天故事,攀登新时代围屋文学事业新高峰。
注:
①宗白华:《宗白华讲美学》,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