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扫叶、朔风而起,家门前那棵曾经葳蕤的柿子树叶,现已泛黄而落、式微态势,而残留些许枝叶在树上。同时感动的是,还有那诸多宛如小小红灯笼般的鲜柿子晶莹剔透地挂在枝头闪耀,临近年关,一年的盼望也迎来了如画的美丽。
一首无题的诗句曾这样描写柿子:“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这首诗句着力描写了秋日过往、寒冬来临,有些动物深居洞穴开始休眠度冬,而一些植物为抵御寒冬纷纷落叶时,唯有柿子树上挂满的如同红灯笼的柿子惊艳众人。试问,这是谁家的柿子不去摘呢?这家人说:“待其经历风霜之后鲜红的柿子更加甜而不溜”。
柿子的“果肉佳肴”,上至追溯明清,下至一般家庭,可谓果品中的上等“美食”。据说,明代时期,皇帝尤为喜爱沙、甜、软、糯的鲜柿子,从而被一些颇为阿谀奉承的官员们,作为贡品奉送给至高无上的皇帝品尝,以致使明代或清代的皇帝皆为赞誉、喜爱有加。如今,一些普通家庭为“创新”性发挥智力、挖掘其内在的“涵养”,全力通过挑柿子、削皮、摆柿子、晒柿子等“精加工”系列环节后,精心制作成薄厚度基本均匀的圆型柿子饼,使人满口皆甜、尤为浓郁。同时,又由于其功效连连、营养“丰富”,亦可继而延伸为柿子醋、柿子酒、柿子酱等。这些千方百计深加工,用于改善生活、调剂味蕾、增加食欲的“柿子产品”,使人们从喜欢到酷爱,从酷爱到“贡品”。再则,曾经流传民间的柿子“十大功效”,也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如预防便秘、降低血压、增强免疫、保护视力等,使人们吃着鲜甜的柿子,想着行将“治愈”的“病(身)子”、琢磨“神奇功效”的“样子”,微笑着赞美魅力的柿子。
此时霜降已过、已至小雪时令,恰是好“柿”成“霜”时,也是山区的山民们摘柿子、品柿子最佳时机迎来大丰收。一些身居城市或平原区域的家庭或年轻人,仍不满足于此时市场上多重不同的大小红柿子,而纷纷在闲暇之时,携家人、驱爱车、带工具(一根长竹杆上绑一个熟料袋,朝树上柿子用力一摞,即掉到袋内)乘兴走进深山,自助摘些山区或故意遗留至树上、或有意赋予冬季食物贫乏的鸟类、或滞留在柿子树梢、无法摘下的鲜红柿子,吃一口,满口滋润,口边皆黄,并不停地念叨着“收获词”:“哇,真是清甜爽口、甜在心里、乐在其中”;再吃一口,更会默然感叹绵绵大山深处的精华绝伦和赐予柿子的别样甜美,带给人们的不凡甜蜜,难怪使人风趣地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山区柿子甜一堆人。还是山区的柿子在心中甜而久远”。前些年,不瞒你说,每至小雪时令,我便和安阳西部居住在善应镇大山深处的青海好友,摘柿子、赏风景、陶情操、玩乐趣。而热情好客的青海朋友每每邂逅或瞄准自家承包山上,那些柿树上鲜红的柿子挂满树梢时,不容分说,主动厚道地独自爬枝头,摘柿子、尝新鲜、找乐子。同时,还不住地在柿树上边摘边说:“咱家柿树上的柿子,虽不是大山特产,却是城里人的‘香饽饽’”。难怪年轻人把“柿”的谐音“事”巧妙地整合在一起,顿时组合成“柿柿”如意、“柿”业辉煌、“柿”在人为等。
鲜红的柿子不仅青年人由衷喜爱,而那些古稀老人也尤其喜欢吃时令霜降或小雪后的柿子。其实,柿子并非青年人的专利,一些社会上老人年轻时,与我们一样视柿如宝,爱食柿子、今朝挚爱。主要是这些山区的柿子成熟后,一段时间在风吹日晒、霜打之后渐次变得柔软、鲜红、爽口、甜蜜,特别在一定的时期内,随着果肉的渐次成熟,其必然丧失曾经初熟时分生硬和现状,使其“骨骼”和“五脏”分别发生不由自主的先后不同的变化成分,分别变得愈来愈可口爽甜。同时,拥有智慧深奥的世人,亦由此演变成千古不衰的珍贵“箴言”:“恁真是软柿子(形容人)”和“吃柿子找软的吃(软的甜)”。真正成为老少皆益、老少皆爱的“柿柿”皆享、“柿柿”在意的上等佳品。
寓意一生一“柿”、好“柿”成双的镶嵌千枝万杈、挑起盏盏“红灯笼”的柿子,可谓嫣红似火、入口即化、清甜爽口,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果肉颇丰、甜蜜口福、“果中圣品”,而其更加滋润着我们的美好生活:打着灯笼去逐梦的是那些柿如灯笼挂枝头的鲜美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