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心古刹
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
对东湖而言,既很江南,又居闹市。你不用多说,我也不用多问,我们更不用多想。水,透明无色无味的常见液体,便构成东湖最基本的元素,成为最不平常的铺垫。有灵气,有灵性,有灵动,有灵感,有灵验,有灵魂,包容万物,养育绿色,延续着生命的颜色。渐渐地,隐约透着燃烧的岁月,一滴一滴融进我的心中。
那年金秋,日落的余晖映红了天际,冉冉落下,慢慢地掉进东湖里,宛如一幅美丽的湖光水色秋韵组合的巨画,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朵朵金黄色的云彩,仿佛将湖水染成满湖金黄,似乎静静地映在水中,又似乎飞舞的彩蝶,浮在湖面上自由飘荡。那是太阳摆出了无私奉献的姿态,发出最后的光与热,对世界万物充满的大爱,往往再能感动天地,再能温暖人心。正是绮丽的那一幕,却把东岸的佑民寺,一座朱红色的瓦、金灿灿的墙,映衬得一片红彤彤,金光四射,光芒万丈,显得格外的璀璨耀眼。
我早已听说过,地处闹市区的佑民寺,是南昌城里唯一的“街心寺庙”。至于古寺,不语不诉,静谧幽深,格调高雅,注定是我一心想要完成的梦旅。于是,探访佑民寺,便成了我心中的向往,久违的牵挂。一直想去走走的地方,值得想去看看的风景,感受惬意的时光和休闲的乐趣。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寻觅诗与远方,陶冶情操,丰富人生。谁知,现实的逼迫,生活的无奈,绝不是来一场说走就走这么简单的旅行,在浮华、喧嚣、烦躁的街景中,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倘若找出“闹中取静”的独处佳境,领略禅意真挚的人文情怀,体悟到古寺酌热的温度和宽厚,也算是机缘巧合,不虚此行,收获颇多。
问风风无语,问雨雨不理。但时间的风雨,几度沉浮,几度沧桑,足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发掘出古刹文明。据有关史料记载,佑民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寺庙,佛教禅宗“洪州褝”的发源地,原先是豫章王蔚综之师葛鲟捐献的住宅,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初名为大佛寺。相传梁朝时期,豫章王的师傅葛鲟家中有一口井,里面住了一条蛟龙,经常作乱扰民,搞的鸡犬不宁。为了镇住蛟龙出来,葛鲟的弟子豫章王请人在古井旁边,建造了一尊大佛,用来镇压蛟龙。而后来,建造了一座寺庙,由于供奉大佛像,故此就叫大佛寺,那便是佑民寺的前身。
直到唐大历年间,佑民寺时称“开元寺”,已成为当时江南的佛学中心。后来,因朝代更替、战火等因素,时毁时修,几番异名,先后易称承天寺、能仁寺、永宁寺等等。该寺历代香火鼎盛,享誉东亚、东南亚。并于195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被夷为平地,1986年以来才开始逐步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斋堂、钟楼……
吃过早饭,旅行车驶过八一大桥不一会,我们就到达佑民寺。眼前,夹在居民区建筑里的古寺,就藏身在繁华城市的一个小角落里,看上去很不显眼,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小得多。假如游人没有熟人指引,又不是用心,而是“门外看寺”,就很难发现已近在咫尺的古寺踪迹。但千年古刹,最适合“寺里看门”,就会意外发现其中奥秘,虚怀若谷,深藏不露,好像是有意安排似的,特地给古寺披件伪装的外衣,装点着几分神秘的色彩,暗合了人们用来喻示的哲理,特别是古寺自身的那种神秘感,忽然蹦跳出来。原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尽管早上游人不多,但香炉里早已是很多香火了。哦,我掏了二块钱,便能打通门票关节,还请到三支香。想起上次到普陀山旅行时,曾听导游说,我们的右手是杀生的“凶手”,不宜用来上香的,而左手相对要平和,适合上香点烛。这次,我没有忘了导游的告诫,把香拿到左手上,在旁边的蜡烛上点燃。并合掌将香高举额头,闭目默诵许愿,恭恭敬敬地朝佛像的正面拜了三拜,然后插进一个香炉里,以示“万佛一炉”香。其实,人争一口气,佛烧一炷香。二块钱的象征性门票,便让每位游人免费请香,就意味着什么?有人来就有香,有烧香就有佛,香火就这样延续下去,佛光就这样普照下去。
一座古寺,佛是主基调,入寺先拜佛。古刹里充满了佛光,褝意悠悠,博大精深,气势如虹。一踏进天王殿,我就向弥勒菩萨行礼,虔诚地来个三跪三拜动作。当我游遍整个古寺后,发现殿堂雄伟,里面供奉着众多佛像,排列有序,分工明确。有天王殿中间笑呵呵的大肚子弥勒佛,时时刻刻笑迎着八方来客,接引我们到此造访;也有位居殿堂左右的四大天王,站立于弥勒佛后背威武的韦陀菩萨,个个执持法器,法轮常转,呵护生灵,保境安民,保佑着一方黎民百姓的平安;再有怒目刚毅的四大金刚,手持利剑,降妖斩魔,除恶扬善,守护着禅宗的神圣;还有国内罕见称奇的千佛缸,缸外装饰着九十余个佛像,神态各异,古朴端庄……
足之所履,心之所悟。在古寺里行走,分明感到别样的气氛,那种佛光四射,梵音穿行,环境清幽,庄严肃穆,令人物我两忘。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假如未去过佑民寺,不知内情实况的游人,仅仅从门外看,很容易被古寺门外的表面假象所迷惑,以貌取人,只能看到表象“面子”,而看不到本质“里子”;那么,这就好比“门缝看人”一样,难免犯下贬低他人的错误,自以为自,有眼无珠,或者有眼不识泰山,经不起为人处世的检验。然而,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还是心里想到的,从接引殿到大雄宝殿,再从藏经楼到祖师殿、钟楼……
这时,我才发觉人的渺小平凡,佛的雄壮伟岸。尤其是来到铜佛殿,站在高大的铜佛像的面前,自然产生一种仰望的视觉,但对佛法无边来说,人又算得上哪根茐。佛始终保持与人相通,而人能做到低调做人,未来转世成佛吗?不能!无非就是告诫我们敬畏天地,敬畏大自然,敬畏万物,勿忘初心,慈悲为怀。尽管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但佛也如此,更何况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呢!可面对现实,想起铜佛像的来历,民间一直流传“江西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说的就是现供奉在铜佛殿的铜佛像,高一丈六尺,重三万六千斤。
缓步深入,拾级上去。在古寺后殿的右侧,一座四层的钟楼建筑,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这是1929年用花岗石修筑的。并将原来保存在普贤寺里的一口大铜钟,移至佑民寺,悬于钟楼内。该大钟为南唐大将林仁肇于公元967年铸造,高七尺,周长一丈四尺六寸,重一万零四斤,铸有“南唐乾德五年太岁丁卯重铸”字样,至今仍然能发出“当、当、当”的钟声,悠扬久远。
钟声响起,梵音如歌。那是在生命的宇宙中,给人一种最神奇的体验。清澈洪亮的声音,强烈的节奏感,悠远沉迷的旋律,让人在钟声中度过了安稳的岁月,不会疏远了对人耳朵听觉的那份情感。仿佛有了生命的脉动,穿越时空,从古传来,从远到近,正轻轻地、慢慢地、静静地走进心房,沐浴心灵,声声敲心坎。当我闭目伫立在悲天悯人的古刹时,在宏大透彻的钟声里,透过袅袅升起的香火轻烟,似乎看到了人们虔诚的脸颊,祈愿幸福,寄托平安。
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一般的寺院,晨钟暮鼓,每于晨昏敲钟击鼓。而佛事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千百年来,钟声伴随着古寺的和尚们,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修行不懈。这次虽然有点小遗憾,没有聆听到晨钟暮鼓,也没能赶上古寺里做法事,目睹和尚们做早课和晚课情景,但我意外获得奇妙的传感,算是弥补小小的遗憾吧。
在主殿后面,修建有一面观音墙,感应特别的强烈,也非常灵验,足以让人感动,潸然泪下。虽然,我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小小路人,不是什么信佛之人,但当我面朝观音墙时,心灵深处就有了另类的思绪,有种被神化了的幻觉,不由自主地出现了,仿佛与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默默地对着话,离心灵最近,倾诉着生活的压力,不幸的遭遇,人间的苦难,祈求福祉。隐约中,我感受到观世音菩萨关爱的笑容,有求必应,践行承诺,正在救人生于火海,解人生于苦难。并聆听到菩萨的谆谆教诲:施主,你又是何苦呢?富贵在天,生死在命。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我这才如梦初醒,摆脱梦幻,回到现实。是啊,求佛求人都不如求自己,还是脚踏实地过好生活吧!
古寺本色,人文轨迹,见证历史。透着生命的彩色,与智者同道,与仁者同行,益智行善。让凡尘俗念的人们,在守望着每一天的日子中,多了禅意人生的真切体验与感受。
智慧古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阳春三月,大地一片勃勃生机,我们跟着唐•杜牧的《江
南春》诗句,开始游走大智禅寺。
那是踏青的季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百花盛开,艳阳灿烂。循着外出郊游的节拍,眼前的春色景致,还有谁不被深深感染呢!于是,我们放飞心情,拥抱大自然,拥抱太阳,拥抱欢乐,随旅游团来到大智禅寺。再说,位于浙江省横店境内的大智禅寺,既是古朴幽深,香气氤氲的佛国净土;又是翠枝如黛,禅意汩汩流淌,环境清雅,景色宜人的游憩怡情胜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智禅寺始建于南梁年间(502-557年),本名为大智院,由梁征南大将军申屠狄舍宅建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该寺毁于“文革”,1995年重建修复完工,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8亩,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修复后的大智禅寺,古风重振,布局严谨,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其主殿大雄宝殿高45米,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前后供奉高达28.88米(含背光)的释迦牟尼像一尊,全身装金,雄伟端庄,妙相庄严,鸿姿巨相,令人叹为观止。
微风轻拂,沐浴春色。我们接受排队等候,从进口处检票入寺,每个人还得到景区赠送的一个青圆。导游介绍说,这右边的大门叫平安门,左边的大门叫如意门。我们现在从平安门进去,待景点游览完了,到时候再从如意门出来。导游还特别提醒游客,进门也好,出门也罢,请都不要踩到门槛上,记住一步跨越门槛。喻示人生的路上没有一舤风顺,必然经历许多次坎坎坷坷,不要徘徊不前,更不要被门槛绊倒。这种形象的说法,多么美好的善言,富有哲理的寓意,人人希望与平安同行,与如意相伴。
跨越门槛,犹如跨越了一道道人生前进的障碍,一生平平安安,吉祥如意,在“平安大道”的环境中幸福生活,在“如意光阴”中虚度一生,分享平静安祥的生活。不过,留下如此善意的悬念,带有传奇的玄机,就是确保平安门的平安,如意门的如意,人流有序进出,避免人群逆向行走滞留罢了。其实,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也是说得通的。现实中,确定了靠右边行车、行走的基本道理,渐渐演绎成交通文明,人人自觉遵守的游戏规则。
我们朝着右侧大门,顺着台阶,缓步拾级而上,轻易地迈向小平台后,就要一步越过那道不高不宽的门槛。有个懂事而又天真的小男子,还信以为真,他一时忘了导游的美丽谎言。并为自己踩到了门槛,不小心进门而感到后悔,连忙转身调头,想来个逆向重返门外,再随进来的人流一步跨越门槛,但小孩子为时已晚,却被其母亲一把拉回。劝说他,你返回去再跨槛门就不灵验了。听话的小男孩,在导游与母亲的话语之间,似懂非懂,满脸疑虑。
走进寺院,禅意悠远,远离尘世,与寺院外面的喧嚣对峙,甚至隔绝。寺内与寺外,多了静谧的安逸,少了纷扰的浮躁。那种热闹与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仿佛闹中取静,与心灵近了,得几分冷静,丢几分冲动。景区导游受随车导游托付,一边领着团队说台州的游客,跟着我到这边来,并一个接一个景点按顺序前进;一边用喊话器背诵导游词,一个接一个景点讲解,向我们介绍有关古寺的人文、历史、古迹、特色。首先,我们经过钟楼、鼓楼、齐堂路道……再进入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药师殿、三圣殿、地藏殿、五百罗汉堂……又迎来放生池、方丈室、茶室、许愿树……
千年古刹,佛光普照。一座寺庙,好像天生喜欢拐弯抹角,把自己隐居起来,总设计出一种鲜为人知的神秘、悬念和传说,但对每一个游人来说,探访古寺,事实上就是与佛有缘,机缘巧合,岂能错过?仰视佛像,思绪也变得活跃起来。那种梵音入耳,洗心尘凡,似乎神灵显灵的幻想错觉,隐约感觉到自己正与佛默默地对话,受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关爱,神力的保佑。虽然佛语深奥抽象,人生复杂繁琐,但人生带着有来世,未来修行转世成佛的美好夙愿,往往就这样无访请香,下跪在佛像前,虔诚地拜上几拜,便觉得人与佛是相通的。有人说,漂亮的佛是会说话的,那是一种无声的话,我们是听不见的,只有用心灵去感知佛语和人生。
在大智禅寺,感受院落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格调高雅的同时,“佛国”显现。寺里供奉着众多佛像,名称各异,神色庄重,千姿百态。如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五百罗汉像等等。我们一路漫步游走,一路欣赏景色,一路思绪飞扬,细细品味着旅行那种慢的生活节奏,慢慢体悟着古寺的那份宁远,分享一种云淡风轻、悠然自在的行走。并发现闪过的美,用听禅、品茶、休闲和艺术欣赏等方式,培养情趣,调节心绪,清洁灵魂,释怀烦恼,抛弃压力,轻装上阵,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的态度,让生活慢下来再慢下来,让心静下来再静下来,就会读懂生命的价值,也能感触人生的意义。
当面朝“四大金刚”的神灵佛像时,我们从看佛像的心情,再到了解佛法、佛理,一种顾名思义的感觉油然而生,令人寻味。特别是“四大金刚”手中的法器,传说虽有降伏凶兽、祛除魔鬼、镇恶辟邪的超常功力,拥有非凡的能量,但万物生灵,无非就是一物降一物。即便是神灵的法器、法术、法道也不例外,都是有缺陷的、有限的,绝非人为吹捧的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无所不为。可佛像只是象征真理,怀有博爱、平等、自由的理想,并不在于佛像的本身行为,仅仅代表佛的本体,接受众生的敬意而已。佛陀如此,更何况人呢!无论人格多有魅力,还是功绩多有卓著伟大,要说缺点哪个没有,最起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能量是十分有限的。连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都哀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常言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佛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佛祖会保佑世上生灵平安。看到“放生缘”的石碑,又见过放生池的水塘,这正是告诫人们感悟善待生灵。那些待放生的小动物,甚为可爱。一只只乌龟,有大的,也有小的,亲密如母子。生性好动的小乌龟,贪玩顽皮,慢悠悠地爬到大乌龟的背上,玩耍自如,并伸出小脑袋,对自由充满希望。看着小乌龟不断伸缩的小脑袋,我似乎听到了小乌龟祈求声,正在告诉着前来的游客,别再把我“囚禁”起来,继续吃牢饭,快快把我放生吧,功德无量。而大乌龟显得笨拙,倘若猛然转身,定能把小乌龟从大乌龟背上摔下来,非翻个跟斗不可,给游客增添情趣。可与那些乌龟相比,一条条美丽的小金鱼,正在玻璃缸里流来流去,自由自在,尽显活跃可爱。也许,可能已到了浮躁不安的地步,那种放生的渴望显得尤其强烈……
旅行的收获,心里有种莫名其妙的见识感,满足感,快意感,收获感。尽管感觉到短暂的疲累和带有几分彷徨,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种闲情逸致,时光如水,也是快乐的,值得人生品味的。然而,更多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不一样,生活细节的改变。我们游完大智禅寺,从平安门进去,再到如意门出来,这才回到酒店集体共进晚餐。有位平时缺少锻炼的中年女士,初次出来行走,体力消耗很大,就在餐桌上公然宣布,引以为豪地说:“我从来没有吃过三碗饭,今天出来旅游走路多了,一下子饭量大增,吃了三碗饭。”
一路行走,一路欣赏,一路感悟,人生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积累和收获中度过。其实,人生就是这么简单,顺其自然,多点快乐,少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做一个最单纯的人,走一段最幸福的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我们出去走走,亦或如此,同样多了一种生活体验。看风景,亲近大自然是养眼;常运动,强身健体是养生;驱杂念,陶冶情操是养心。在漫游大智禅寺中,我们不仅仅领悟到神佛与人之间“天人和谐”的大智神话内涵,更多的是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生灵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大智现实理念。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利群的广告语说得好。然而,漫游大智禅寺的快乐,是让心灵去旅行,在于养眼、养生、养心。也许,每一次的旅途中,我们就是在漫漫人生的沿途中,只是其中的一处风景,更多的朝向那种生机盎然的春意,沐浴心情,也是人生小站所感悟的哲理和所产生的境界。
一路佛光
佛国驻足普陀山。
要不是十多年前的那次说走就走的普陀山之行,我也不可能有意外的惊喜,寻觅到大彻大悟的灵感,收获一路佛光的旅途果实。那天早上,大自然摆出了秋色的姿态,装点着沉甸甸的厚望,我们在交通大厦指定地点按时上车。从导游的口中得知,这辆车上共有31位游客,还有一位特殊游客,由儿女陪游的椒江老奶奶,已是83岁高龄了。并担心老人路上行走缓慢,希望我们到达景区后,相互照应一下,尽可能施以援手,该等则等,该让则让。
走进佛国,一路佛光。第二天,随行导游考虑到老人家年事已高,路上没有交通工作,且景点分散,安排游览的时间十分有限,犹如长途跋涉,哪能吃得消?便事先征求她的意见,建议是否在景交站附近休息等候?游完紫竹林后,再游南海观音铜像景点,尚须行走一段上坡道。谁知,老人心意已决,坚持要去南海观音拜菩萨。她说,别的景点可以放弃不去不看,但我一定得去南海观音,朝拜观音菩萨,了却一桩心愿。据说,普陀山的南海观音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观音铜铸立像,此乃“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信仰,在中华民族可谓妇孺皆知,影响深远。
佛在心中,洒满心灵,脚下生风;菩萨相助,支撑精神,温暖人间。从老人家的身上,不难找到心理作用意念焦点,隐约褝意的行动烛照。我们出了紫竹林,沿香道南行,路上紫竹广植,松柏散布,香道依山势而筑,行人临海而行,渐入妙境。行至路叉口处,有块高达一米多的石碑,红色鲜艳的箭头标记,为游客指明了去南海观音景点之路。
佛光洒满了一路,弥漫在行走的空气中,浑身力量。去南海观音景点的路上,我们无不被老人家的毅力和诚心所折服,便有意放慢脚步,陪老人一路同行,一心向佛。尽管老人家身躯疲惫,仿佛穿上一双像绑上沙袋的鞋子,拖着笨重的双腿,在儿女的左右搀扶下,正一步一步吃力地走着,但精神饱满,脚下生风,似乎有股使不完的劲,勉强也能跟上队伍,始终没有落下。同行的游人不时凑过去,纷纷夸她真行,给她打气,加油鼓劲。
“阿婆,你脚马蛮不错的。好样的,真棒!”我边走边说。
“都老了,走不动啦。”老人家见我夸她,会意地笑笑。
“阿婆,你一路安马劳顿,是不是一心想着拜观音菩萨,心照不宣,得到菩萨暗中相助啦?”老陈问了一句。
“嗯!”老人家开心地点点头,无意坦露了心迹。
隐约中,从老人家的身上,我看到了佛光闪烁的力量,点亮了一盏盏心灯,把虔诚的信仰藏在心中,把默念的心愿铺满一地,一心向佛,消除烦恼,脱离苦海,美好人间。这还不够让人动容、感动观音菩萨吗?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与人是沟通的,那种超脱了众生生命的界限,成就至高无尚的境界,原来佛也是立足于平凡世界的人。可是,人在生活中,佛又在哪里?虽然,人是看不到佛的,只能感受得到,佛在心中。那是因为人给自己的未来创设了诗与远方,相信转世成佛,便接受佛的教化,象征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化身,开始修行,菩萨心肠,积德行善,一心向佛。
山海之胜的普陀山,景色相宜,风光无限,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明代文学家屠隆有咏“普陀十二景”诗曰: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载十二景为: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
虽然,普陀山景点数以百计,各有千秋,但最著名的依然是佛教文化,重点突出观音菩萨立在人心的高地,普渡众生,感动天地,震撼人心,温暖生灵。在中国,观音菩萨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佛经记载,遇到危难时,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就能听到。并有求必应,前往拯救解脱,所以叫做“观世音”。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但却很少有人不知道观音菩萨。是啊,观音菩萨传播的佛教文化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实际上已成为民间佛教乃至整个民间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其实,佛与人一样。在观音佛像里,既有立佛、有坐佛、有睡佛的造形,千姿百姿;也有鳌鱼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紫竹观音之称谓,名目繁多。所谓海天佛国著称的普陀山,特别是观音佛像,宛如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展开。包罗万象,各有千秋,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姿态庄严,表情丰富,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史称“震旦第一佛国”。随着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每逢山上佛事,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从而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真乃“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被世人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上,南海观音的铜立像,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意味着佛在高处站立的姿势,必将行走天下,教化众生。普陀山,大海怀抱,金沙绵亘,天海相映,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莲花洋、钱塘江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最负盛名的一个小岛,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该岛面积 12.5平方公里,是著名的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此山最高海拔288.2米,形似苍龙卧海,海天佛国的象征。而南海观音露天铜像,就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
来到广场上,站在南海观音的脚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佛光四射,万物生辉,禅意悠悠。抬头瞻仰南海观音慈眼视众生的大悲妙相,观音菩萨正轻轻地移着莲步款款向我们走来,令人顿生膜拜之心。面对观音立像,脸如满月,眉目清秀,左手托法轮,右手结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相,光耀天日,壮丽无比,便不由自主地深情凝望;佛像高33米,重70余吨,乃当今观音铜像之最,也是海天佛国的标志性象征。佛像基层是面积1000多平方的功德厅,上层供奉500尊形态各异的观音铜像,下层大厅饰有观音灵异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和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区为题材的彩玉浮雕,精美绝仑。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走进普陀山,在佛光的灵动下,不仅仅衬托出优美风光的海天自然生态,更是充满佛国神秘色彩的天象异常。据戒忍大师回忆,1997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准备进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但万万没有想到,开光之前,铺天盖地厚重的乌云再度席卷天空,一场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师当即通知准备好了4000件雨衣,以备法会使用,天空依旧乌云密布,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8点15分,开光法会正式开始。戒忍大师宣布:“南海观音圣像开光法会正式开始!”话音刚落,仿佛一双威力无比的无形巨手,一瞬间拨开了铜像上方天空的乌云,佛光普照,一束阳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在场的 4000 多位海内外信众,亲眼目睹这一盛况,纷纷下脆参拜,惊叹不已。
同样在普陀山上,紫竹林禅院内供奉的观音坐像,意味观音坐家,明理佛事,普渡众生。当透过眼前这片茂密的紫竹林和紫色的石头时,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紫竹林禅院,我们自然明白,这里就是紫竹林景区了——观世音菩萨的家。也许,紫竹林名气如雷贯耳,听起来非常耳熟,却没想到原是观音的家;也许,看过《西游记》的人应该记得,紫竹林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住所,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好几次遇到危难,孙悟空都是翻筋斗到南海紫竹林求助的观音大士。
因为,紫竹林建在海边,大海要呼吸,发出阵阵涛声,宛如悠悠禅意,故旧称“听潮庵”。民国八年(1919)康有为题写“紫竹林禅院”匾额,重建于1989年。庵前为型青石浮雕紫竹壁,清雕100多株紫竹。庵中圆通宝殿供奉高2米重1吨的汉白玉紫竹观音像,殿外台基雕刻精妙,大悲楼楼下供奉重4.5吨的汉白玉卧佛像,佛像后置一大型紫竹壁画。主殿后为药师殿和三圣殿,后院种植着3000株紫竹。
还是在普陀山上,站在佛顶山上远眺壮阔的海景,只要天气晴朗,便可看到舟山群岛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一朵朵莲花般点缀在茫茫的东海之中,在这些群岛中,最著名的就是不远处的洛迦山。假如将海上的这些“莲花”串并起来,洛迦山隐现的形状,谁又在边上提示,快过来瞧瞧,这像不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安详地躺在海面之上呢?再仔细辨认,还可以分辨出观音的头、颈、胸、足等等,所以它也被人们称为“睡观音”或“海上卧佛”。据说,观音当年就是在洛迦山修炼得道后,飘洋过海来到普陀山开辟了道场,所以不少前来普陀山的虔诚信徒,都会乘船去洛迦山虔诚朝拜一番。
富有想象力的九龙观音殿,里面供奉着头戴毗卢天冠观音像外,还展示了一副场面壮观的《海岛观音图》。画面正中,慈目善眉的观音菩萨站在一条庞大的鳌鱼背上,一手拿着净瓶,一手拿着杨柳枝向外挥洒,菩萨手中的净水瓶和杨柳枝,原本是普洒法雨、弘扬佛法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多种含义。并给那些观音的粉丝,留下了璀璨的佛教文明,守望精神家园,以为被神化的杨柳枝,可以消灾除病,净瓶中的甘露随杨柳枝洒遍大千世界,契合喻示着慈悲的观音用净水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
“补洛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普陀之行,洒满佛光,温暖心灵,收获禅意,美丽人生。让我们传感着菩萨慈悲为怀的熏陶,沐浴着佛教爱国文化信仰烛照的光芒,阔步迈向新时代、新生活,奋力向前,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