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仙正的头像

李仙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07
分享

永嘉觅诗

 永嘉是个满怀诗意的地方。
      楠溪江畔,江南格局,风物似锦,充满灵气。那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化身,含蓄淡雅,优美别致;那是山水、古村、漂流的活体,活灵活现,反响非凡。一系列的诗意文化融合,契合了永嘉山水元素,诗意浓浓,撩拨心弦,温暖人心。

01

 诗在下榻的大酒店。
       首先作一下声明,我是一个缺乏诗意情趣的人。诗,对于我来说,本来就一窍不通,不懂得文字分行,也不会作诗吟赋。但参加这次中国旅游文学笔会时,却阴差阳错地赶上了一场诗的盛会——“山水永嘉诗意栖居”金秋诗会。既来之,则安之,分享快乐时光。
       在现场,诗的旋律,音乐的美感,把我推上观众席的位置。琴声、笛声、朗诵声,声声悦耳。那是演奏出一曲华美的交响乐章,久久回荡,气氛欢腾。2019年金秋晚上6时,诗会在钱塘世纪大酒店拉开帷幕,当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总局等单位来了,共同策划了这台节目。于是,我们坐在观众席上,一面品尝着永嘉特色的美味佳肴,一面饮着酒店用糯米自酿的老酒汗。并分享诗会的实况表演,给人以诗意的感受。
        随着主持人深情的语气,甜润的报幕声引擎下,一个个节目依次闪亮登场,有声有色。有,表演者王晓珍、陈少雪,抚琴、花艺组合演绎的《良宵引》;有,表演者金少芬,古琴弹唱《钗头凤》;也有,表演者麻娟娟,朗诵的《这个秋天,我们一起去楠溪江》;还有,表演者吕巧玲,朗诵弹唱的《楠溪暮春》等19个节目。
       按节目单顺序,来自衢州的诗人叶大洪,听到掌声响起时,胸有成竹,健步走向舞台,来个诗朗诵。朗朗顺口,高亢有力,朗诵起《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说到《岳阳楼记》一文的作者宋.范仲俺,还有一段沾亲带故的历史渊源,算得上是相关的地理文化插曲。
        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为永嘉置县的前身。唐代上元二年(675),与永嘉北界相邻的永宁县(今台州市黄岩区),永宁江南岸的温黄平原上,筑起土城墙,至宋代被大水冲毁。后黄岩知县范仲温,就是范仲淹的弟弟,他主持重筑泥心石面墙。再后来,范仲淹之侄范世文,也出任黄岩县令,主张“凿大井,辟坊巷”,其中有个叫“新罗坊”,五代时新罗国(原高丽等国)人的聚居处,开启了跨国通商贸易的往事。
       功夫下在诗外。钱塘世纪大酒店,书香醉人,诗意悠悠。这是一家当地老牌的国企酒店,这边风景独好。酒店坚持两手抓,一手做足“硬实力”,一手做强“软实力”,特别是后一手,自成一家。在历次酒店业服务大比武中,次次夺冠。我留意到,酒店大门进来的右侧,是个图书馆,里面馆藏文学、医学、教育、建筑、科技等各类书籍7000余册,无条件地对外开放,宾客可以做个安静的读书人,徜徉于书海之中;每一间客房里,桌台上摆放一个小书架,约有十几本书,有介绍永嘉历史文化,也有本土作者出版的书等等。
        经了解,酒店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抄诗、读诗、背诗活动,让员工长期接受“诗环境”熏陶,培育“诗心”,向宾客传达诗意的方式,提供诗意般的服务。当我回到客房时,发现被子上多了一张小信笺,忽然眼睛一亮,即引起好奇。这张小信笺,右上角印有一首《入楠溪》(潘希白)的小诗:沙头落月照蓬低,杜宇谁家树底蹄;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清溪。左边还有留下几行娟秀的字体,字里行间,透着书香。
       我幸运到家了,收获意外惊喜,享受书信式的文字交流,纸条留言服务,偶得一纸真迹。“尊敬的宾客:您好!房间已打扫好,为了安全起见,插在电源上的充电器,我已收起,放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望您别介意。同时,给您备好了开水,希望您喜欢。祝入住愉快!服务员:泮凌灵。2019.11.2。”
       没想到,大酒店小书生气,衬托出软环境、软实力的光环。那是细节如花,芳华绽放;温馨如家,无微不至。忽间,散发出亲和力的芬芳,闪烁着诗意般的光芒,光彩照人。

02

  美在芙蓉的古村落。

       遇见芙蓉,探访古村。穿过村口广场,沿小溪岸边通道行走,便会把你引向古村大门口。门口横楣上,镶嵌着“芙蓉”的匾额,旁边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村古建筑群”的石碑。
       原来,永嘉县也有一个芙蓉村,源于唐末,盛于南宋,亦败于南宋,饱经沧桑。相传一千五百多年前,诞生过一位诗人,名叫谢灵运。他曾出任永嘉太守,后来受政敌的弹劾,被朝廷追捕,并遭到杀害。尽管时间一晃,诗人已远去了一千五百多年,但这块神奇的热土、这片灵性的山水,却依旧清秀,诗意的文脉,也就这样被传承下来。
       沐浴芙蓉,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仿佛翻开芙蓉古村史页,源远流长,画卷一般,收获诗意的感受。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聚居之地。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岩石赤红,色泽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每当夕阳西下时,格外动人,因而得名。并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象征“星筑台、斗凿池”,此村为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
       至今保存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朝初年。格局基本是四合院式,正屋明间为堂屋,边屋为廊宅,前廊与正屋前廊相连,成三面围合形。屋脊呈弧线状屋面平缓,出檐深远。家家石砌矮墙,户户果树成荫,使整座村寨显得惬意和滋润。
       看上去,芙蓉村很像一座小城堡布局。全村略呈正方形,围以卵石砌成的寨墙。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两边稍远处开二小门,寨门内建有樵楼,可观望四方,雄伟壮丽。其余三面开五小门。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为“如意街”,寓吉祥如意之义。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湖水清冽。湖旁花木繁丽,芳香袭人,湖中建有亭,石桥缀之。村内沿寨墙、道路引溪水。民宅布置水车众多,以沟通各“斗”,形成了流动水系。在宅边,在道旁,在门前,在屋后,清流涓涓,水声如琴,环境优雅。
        进村后,看到右边立着景点的路标牌,指明去陈氏大宗祠、永嘉长寿馆、芙蓉书院等七个景点的方向。指示牌旁,是一扇古香古色的大台门,旁边有一手拄宝剑的雕塑坐像,显得几分神勇威武,充当“守门神”,门楣上镶嵌着繁体的“圣旨”二字。我们从“圣旨”下经过,东看看西瞧瞧,发现“陈氏大宗”的建筑群,映入眼帘。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初,主轴线东西走向,坐西朝东,平面工整对称,主体建筑共两进,正厅两侧为宽敞的廊,与正厅相对的是一座具有元风的精美戏台。戏台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这样的建筑,全国罕见。
       “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这是陈氏宗祠正厅的一对柱上楹联。古时,这里为村内陈氏族供奉神主、祖宗牌位、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起,村里举办祭祖活动,做戏三天三夜,舞鱼灯等习俗。大院子里,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前院还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面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
       从陈氏大宗祠里出来,在路标牌的指引下,又开启了下一个景点。沿溪水东西走向的一条古道,缓步行走,脚下踩着砖一半、卵石一半铺就的路面,用手轻轻触摸着卵石砌就的寨墙,依稀可见被时光雕琢、岁月划过的痕迹。那是遇见村内的主干道,取名长塘街,又名“如意街”。漫步古道,宛如与旧光阴静静对话,与古韵默默交流,意识中忽然多了厚重的历史感。寨墙或古民宅墙上,偶尔有绿色生长,顽强地从墙缝中爬出来,延续着生命颜色。
       在艺术包浆的墙角处,灰雕精湛,色彩饱满,精美别致。下方挂着一块“兄弟阁”的农家乐,引起了我的注意,脑海里瞬间跳出个问号。颇具想象力地认为,有了“兄弟阁”的豪情,肯定有下家的柔情,是不是还有“姐姐宛”什么呢?遗憾的是,找遍附近所有的农家乐,发现“兄弟阁”孤品一件,毫无下家踪迹。

03

 醉在芙蓉的风物里。

       走走看看,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到了村寨的中心,眼前便是一方水池,取名芙蓉池,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水池的偏东处,便是一座两层楼阁的歇山顶式建筑,由4根支柱、12棵檐柱撑起的方亭,婷婷玉立,宛若出水芙蓉,池中盛开“芙蓉花”。芙蓉池北面临街,东南西三面临古朴的老屋。水池东南北面岸边,都留有宽敞的卵石地面。不难猜想,远古时的繁华光景。那是当年热闹之地,可能作为长塘街菜市场,农产品交易的场所。这就是芙蓉亭,造型美观,风格独特,招凤引蝶。既引来30多位美术学校学生写生采风,对亭画亭;又吸引着游人的眼球,观光游览。
       阳光洒满了整个亭子,暖阳映心。我通过南面的石板条小桥,步入亭里小憩。留意到亭内有块小木板的碑记,用中英文二种文字书写。据记载:芙蓉亭,宅建于明代初期,占地面积为51.5平方米,位于村落正中心,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南北都有石板通向亭里,村里老少都喜欢聚集在亭中,享受着一份安定、宁静、祥和。每当夕阳下山时,这峰影、亭影、屋影,与落在水中的人影,相交辉映,格外富有诗情画意。
       芙蓉池是有灵性的,也许感染了周围的万物。走出亭子,回到水池北面,临街的三棵特大仙人掌树,高约4米,呈一字排列于寨墙外,汲取着天地精气,滋养生命,吐着绿色的芬芳,叶片头顶上缀着艳丽的花瓣。神奇的仙人掌树,一头扎进地里,吸收水土养分;另一头向上空间拓展,吸收二氧化碳。可寨墙里,一棵柿树“红柿出墙”,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火红的柿子,在秋风的摇曳下,格外耀眼。仙人掌与柿树,争奇斗妍,把平常无奇的色调,装点得五彩缤纷。
        据《芙蓉书院碑记》记载:芙蓉书院,即为纪念儒商陈信楷之追远祠,俗称二房祠。芙蓉唯其子孙最富贵,功名甲楠溪两源陈氏八派。乾隆元年(1736),温州饥荒连年,贫民无计可施。翌年春,芙蓉奉直大夫候选州司马陈佐创设善赉当于温州城南,减息薄租……
       游完书院后,便来到司马第大屋。该宅院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位于村西北角。并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入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宅面总宽度达70米,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宅院里,仍住着陈氏家族20多户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开敞、亲切。
       还有将军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将军屋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10间,后横轩6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

04

乐在漂流的楠溪江。
       楠溪江,永嘉大地上的一条母亲河。那里,清澈江水见底,卵石江底成画,山峰江面成影,人与自然成趣,素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滩”之称。透过楠溪江,波光粼粼,水的灵动,人文山水,如诗如画,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味、。
       早上出发时,钱塘世纪大酒店安排了“导游”,让总台的二位小姑娘,特意穿着山水面料的服饰,俨然山水熏陶出来“小精灵”。一路上,“小精灵”作一番自我介绍后,便讲述起永嘉的人文历史、楠溪江景色、乡土风情、民间故事等。讲到动情处,不忘背诵起有关诗句,赞美楠溪江的山水,歌颂家乡的风光。
       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个渡口下的竹筏,反正差点错把榕树当樟树,车子就从一棵高大的榕树下,下坡转向溪边的渡口。于是,我们13人的团队组合,分乘二排竹筏,体验漂流之旅。那竹筏,俗称竹排,由十几根大毛竹编排捆扎成排。排身宽约3米,长约10米,排头上翘,排尾有三人座的竹排椅。并设置了帐篷的“排舱”,用于遮阳避雨。舱内安放一张玻璃桌,供客人摆放茶点。桌子两边,备有6把藤椅和好几个塑料凳。帐篷外,还放有2张活动折叠的躺椅,既是椅子,又是躺床。
       竹排上,排工是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长年撑排的艰辛。排工手持长蒿,左点右划,竹排徐徐离岸。我们有序地上了竹排,心中就多了一叶扬帆的小舟,划破水面,慢慢开始漂流起来。排工说,竹排漂流的航道,波澜不惊,水面平静,大多水深在一米左右。加上流水通畅,缓急有度,流速快慢,漂流行程大致需要一小时左右。
       其实,山水是画的元素,漂流是诗的符号,竹排载人,因水的流动而漂向远方,将人世间的烦恼顺流而逝。酒店经理张迢迢,像个孩子似的玩水,重温打水仗。见她蹲在竹排岸边,用双手从江里捧出水,泼向另一条竹排上的人。并发出“咯咯咯”的嬉闹声,找回了久违的童年记忆。那拨出去的水,瞬间化作晶莹的水珠,在闪美间,似乎拨出了工作的疲惫和人生的烦恼。
       静处看山山会走,动处看水水会流。坐在竹排上,品茶聊天,远眺绵绵青山,近看郁郁滩林,观赏碧波江景,饱览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这时,一首熟悉的老歌,悄悄地走向我的心房:“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歌声就像江水的涟漪,一波一波地在江中静静回荡。
       江南的金秋如夏,夏的热度迟迟不肯归去,秋的凉爽分明挽留其中。虽然,竹排轻轻划过,秋风阵阵拂来,江面随时受到惊扰。但隐约中,又在欢呼雀跃,激活鱼儿跳出水面,翩翩起舞。我们安稳地坐在竹排上,感觉与水环境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一路漂流,偶见有鱼儿跳出水面,闪着银白色的身影,分享快乐时光;也有白鹭低空自由翱翔,洁白的羽毛,点缀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永嘉有好诗,生活有远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