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仙正的头像

李仙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29
分享

诗赞芙蓉

一个用诗歌赞美出来的古村落,宛如一朵争奇斗艳的“芙蓉花”,静静地绽放在楠溪江畔。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村古建筑群。
      

 原来,浙江永嘉县也有一个芙蓉村,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据《陈氏宗谱》明治十年(1479)记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


       沐浴芙蓉,看似画,听像歌,美如诗。循着历史长焦,慢慢展开村落画卷,源远流长。大车门(东大门)前的石碑《芙蓉村民居说明》显示:芙蓉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宋末时,因陈虞之率族众抗元失败被毁。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芙蓉村重建,其基本格局沿袭至今。芙蓉村占地面积约14.3公顷,平面形如芙蓉花(莲花)……


       芙蓉村名由来,渊源有自。其实,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岩石赤红,色泽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芙蓉花,取名“芙蓉峰”。每当夕阳西下时,格外动人,故得名。其规划结构完整,特别是村落的“七星八斗”布局,那是我国古代村落规划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的典范,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象征“星筑台、斗凿池”,使村落多了几分神秘。


      走进芙蓉,无论在宅边,在道旁,还是在门前,在屋后,清流涓涓,水声如琴,环境优雅,喻示惬意和滋润。看上去,村子像一座小城堡。整个村寨砌有围墙,东面寨门即“大车门”,两边开二小门,寨门内建有樵楼,可观望四方,雄伟壮丽,其余三面开五小门。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村内古驿道,名为“如意街”,寓吉祥如意之义。沿寨墙,道路引溪水,沟通民宅各“斗”,形成流动水系。


       在景点路标指引下,眼前是一扇深重的大门,古香古色。旁边,一尊手拄宝剑的雕塑坐像,充当“守门神”。门楣正上方,镶嵌着繁体的“圣旨”二字。这就是“陈氏大宗”,始建于明初,主轴线东西走向,主体建筑共两进,里面有一座元风的精美戏台。戏台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全国罕见。


      “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这是陈氏宗祠正厅的一对柱上楹联。古时,这里为村内陈氏族供奉神主、祖宗牌位、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院子里,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前院还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面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


       踩着砖一半、卵石一半铺就的路面,轻轻触摸着卵石砌就的寨墙,依稀可见被时光雕琢、岁月划过的痕迹。漫步村内古驿道“如意街”,宛如与旧光阴静静对话,与古韵默默交流,忽间多了厚重的历史感。寨墙或古民宅墙上,偶尔有绿色生长,顽强地从墙缝中爬出来,延续着生命颜色。


      来到芙蓉池,见过芙蓉亭。在水池的偏东处,一座两层楼阁的歇山顶式建筑,由4根支柱、12棵檐柱撑起的方亭,婷婷玉立,池中盛开一朵“芙蓉花”,宛若出水芙蓉。这就是芙蓉亭,造型美观,风格独特,无限风光,招凤引蝶。那天,既引来30多位美校学生写生,对亭画亭,照物画物;又吸引着游人的眼球,观光游览,闲情逸致。每当夕阳下山时,峰影、亭影、屋影,与落在水中的人影,相交辉映,格外富有诗情画意。


      水性灵性诗性,相互映衬,感染万物。在水池北面,寨墙外的三棵特大仙人掌树,高约4米,呈一字排列,汲取着天地精气,滋养生命。并吐着绿色的芬芳,叶片头顶上缀着艳丽的花盛球。神奇的仙人掌树,一头扎进地里,吸收水土养分;另一头向上空间拓展,吸收二氧化碳。可寨墙里,一棵高大的柿树“红柿出墙”,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火红的柿子,在初冬寒风的摇曳下,格外耀眼。


       一个古村落,不是一壶陈年老酒,令人痛饮令人醉,但能留下如此千年不朽的格局活体,还不够让人醉一回吗?就连池边的仙人掌与柿树,都懂得争奇斗妍,把平常无奇的色调,装点得五彩缤纷,让人分享到快乐心情和诗意般的浪漫。


       芙蓉村,一个用诗书写出来的江南缩影,古朴幽静,宜人宜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