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欢生的头像

梁欢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4
分享

秋忆江南

清风徐徐,顿感一丝凉意袭来,原是秋悄然而至。

古人悲秋。每缝秋至,文人墨客都会情不自禁地抒发离愁别绪,用伤感的文字浸染醉美的秋色,似乎只有这样,才会一解千愁。而我,喜欢秋的记忆,最忆江南的那段秋。

前年的秋天,经过大半年的彷徨、焦虑和等待,终于随着一张纸而落定,焦躁已久的心也随之释然。在等待上班的日子里,很想走出京城,去外面看看风景,与大自然来一次深情拥抱。

去哪儿呢?当然最忆是江南。

自从那年的烟花三月,匆匆游历了一次江南之后,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江南。总想着哪一天,一个人,背着背包,带着相机,行走在氤氲的江南风景之中,走走歇歇,把一次次邂逅与别离,细化成微小的幸福和温暖。把迷人的风景留在身后,心停泊在那抹山水的宁静淡然处。

幸福有时来得很突然,正当你心有所想时,戴德梁行的老朋友胡峰打来电话,说苏州的好友刘斌来京,晚上是否有空小聚?正在闲得发愁的我,哪里还会存在没空的道理。欣然赴约,与几个老友推杯换盏。席间,刘斌诚挚地向我发出邀请:“秋天的江南非常美,欢迎你去苏杭走一走、看一看。” 就这样开启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买上一张高铁票,带着遐思,带着喜悦,带着期盼, 在高铁急速前行中,飞奔我心向往的地方。苏杭,它似蒙着面纱的江南女子,等待于轻烟薄霭之中,一颦一笑,婉转流动,在梦中无不触动着我悠远的江南情愫。

那次旅行,我游历了很多的地方,苏州园林,虎丘剑池,夜泊枫桥,诚品书店,周庄乌镇,禅意拈花,西子湖畔,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我已无法一一细数,每一处美景定格在我的相机和手机之中。行走在秋天的江南,诸多的感触和感悟,怕是用文字难以表达。是故,想着把秋游江南置于心底,予以沉淀,待在日后用来记忆。

当我决定把心底的那段记忆写出来时,尤其是在指尖划过纸笺的那一刻,心里微微颤动了一下。秋忆江南,真的是道不尽,写不绝,因为秋游江南毫无逊色于烟花三月下扬州。古人有诗写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不敢自诩是文人,却有文人的那种慨叹:总有缱绻在心头,闲来思去两茫茫,最忆江南一段秋!

最忆江南一段秋,

了却憾事探虎丘。

到苏州的第一天,刘斌问我最想去哪儿?其实上一次来苏州时,有意没去虎丘,就是想留点遗憾,这样才会惦记。这次来苏州,当然不想再留遗憾,首去的景点必是虎丘也。苏东坡曾言:“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也。”东坡先生说这话,肯定有其道理。虎丘,于苏州而言,不仅是地景,更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地标,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踏进虎丘,仿佛就能听见历史的声音,处处尽显古迹,到处都是传说。真可谓:“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代朱长文《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

进入虎丘景区,映入眼帘的便是云岩寺塔。云岩寺塔又称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汉族古代建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时间或许带走了虎丘塔昔日的光辉,但给它留下来的是一种古朴与雄奇,它就这样静静的站在那,陪着苏州城一起,地老天荒。因为虎丘海拔40多米,称不上是山,只能谓之丘。因此,云岩寺塔与其它古塔藏在深山完全不同,而是置身于山丘,直耸云天,诉说千年的神话。

游走在虎丘,还不如说是在探寻一种神秘。听导游讲,虎丘最神秘,最具传说色彩的就是“剑池”了。所以大家都是把虎丘和剑池联系在一起,并口口相传,真“剑池”假“虎丘”。我不解其意,只因寡闻。传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将其葬于虎丘,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一同密藏在剑池下,其中便有“十大名剑”之一的鱼肠剑。而崖壁篆文“剑池”相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亦有说是颜真卿的手迹,孰是孰非,历史不会告诉你答案,一切就在你自己去想去悟。如果从历史的年代看,我更加相信是颜真卿所写。总之,这里的一切事物都与传说相关,置身其中,听着他们无声的诉说,诉说着那些年代,诉说着那些被埋没的历史。

细辨“虎丘、剑池”四个大字,确实不同。据说当年大书法家写这四个大字之后,经过很多年“虎丘”二个字逐渐断落湮没,到了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命令著名的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进行描摹补刻。但是后人看来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才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假虎丘真剑池”还有另一种意思,这也暗示着阖闾墓的秘密,因为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建而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

东坡先生到了苏州,游过虎丘便觉无憾事。如今,我在深秋,细细探寻虎丘,似乎揭开神秘女子的那层面纱,优美、大方、恬静、温润……用不尽的字词来褒奖。终归于一点,那就是由当初的喜欢转变为深深的爱。

最忆江南一段秋,

姑苏城外愁不休。

我是一个共产主义信仰者,对寺庙一般不曾轻易踏足,但是到了苏州,有一座古寺,我不得不去。因为有一首诗,耳熟能详,却无法体会其间的意境。深秋季节,那情那景,惹人情愁。我其实也不例外,想想从部队转业以来的这大半年,何尝没有愁绪?

我在试想,诗人张继,屡试不第,没有闲情,唯有忧愁,此去赶考,功名何在?心里着实没底。随船行至姑苏城,没有饷银去住店消费,但上岸一游总该可以吧。然而,时机不对,上岸行至城下,无奈姑苏城门已关闭,只得返回枫桥,上船休息。人虽已躺下,奈何心事重重,始终无法入眠。金秋的夜晚,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此情遇此景,更是愁绪满满。突然听到岸边寒山寺的钟声,似乎警醒自己,思虑过多没有用,还是抱定功名向前行。于是,起身,磨墨,提笔,挥就一首七绝《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使寒山寺名扬天下,还是因为寒山寺成就了诗人张继,终于功成名就。总之,张继在月夜写下的这首诗,虽说只有短短是28字,却让本寂寂无闻的他被人铭记于心。《枫桥夜泊》这首诗不仅捧红了寒山寺,成就了枫桥的名气,也彰显了唐诗的魅力,张继也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张继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没想到,他的一首诗能使得枫桥和寒山寺被世人记住。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虽是描写自己的愁思,却也将枫桥这一美景展示给世人,而枫桥也因此名声大噪。不过,张继诗中的古枫桥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诗名的影响下,后世人在枫桥古遗址上,将其之重建,也再现了当初的古风古韵之美。

我,虽不会在枫桥夜泊,但行走在枫桥和寒山寺,却是流连在这如风幻梦般的秋色。寒山寺外几片秋心撩人愁,枫桥岸边几声叹息惊动秋。一年容易是秋风,风起处,吹皱了江南寂静的容颜。谁是江南欲上人衣来,更添薄裳更添秋。江南的秋,其实也是挥之不去的那段情与愁!

最忆江南一段秋,

拈花一笑心无忧。

心醉于江南秋色,我也难免落俗,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些图片和感慨。生活在无锡的小妹看到后,给我留言,建议去无锡的拈花湾感受一些现实的禅意。

是呀,在现代高速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心始终处于一种忙乱的状态,没有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心安何处,不得而知。尤其是在转业的这半年,回首27载军旅路,风一程、雨一程,着实不易。面对随之而来的紧张、焦虑和压力,幸福感又将在哪里?想到这里,于是嘱咐随行的司机老田,临时改变行程,驱车前往无锡。

抵达无锡已是临近傍晚,开车来到位于灵山小镇的拈花湾,感受现实中的禅意。说拈花湾的禅意是现实生活中的禅,是因为行走其间,木制的唐风建筑,宋代的飞梁结构,清雅禅意扑面而来,街道两旁所有的建筑、景观都像是会呼吸般的浑然天成,如同进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无论你是在品茗、行走,抄经、打坐,还是观看实景演出,感受夜色秋凉,乃至嗅着月光下花草中的甘香味,无不境由心生。“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恰好是最真实的写照。

一路上,小妹轻声细语地给我讲起了拈花湾的灵感由来。在灵山脚下,建起这么优美而又极富特色的休闲小镇,其实来源于禅宗一公案。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一笑”。这师徒两人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一笑”。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

其实释迦牟尼在这里传递的是一种心灵纯净、无欲无图、坦然自得的心态。生活本不苦,苦的是人们的欲望过多,以至于累及自身的身心;人心本不累,累的是人们放不下的太多,以至于无法随遇而安。这个秋天,我在拈花湾,透过禅境,看到了自己的心灵。

拈花湾有一句宣传口号,叫做“好好生活”,这与我微信名“欢乐生活”有着不谋而合。我的父母给我取名“欢生”也许并没考虑到禅意,但朴素的情感倾注一身,何尝又不是禅意呢?父母希望自己欢乐生活一辈子,无需被烦恼所羁绊,这种浓浓的爱也只有源自父母。是的,每个活在当下的人,都有一段不容易的时间,都会遇上一件闹心的事。也许这个时候,你来拈花湾体验一种禅意的生活,静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想必烦恼自消,所有的纠结也就不复存在了。

最忆江南一段秋,

留恋水乡情难收。

都说江南水乡,那是因为江南的水多,桥多。我虽说也是出生在江南,我的故乡也可谓是江南水乡,但因为文化和历史底蕴不足,所以从未感到那种水乡情调。于是,总想抽空去江南最著名的两个水乡——周庄和乌镇,感受屋在水上,水绕屋流的那种仙境。

周庄和乌镇相距并不远,同处于太湖水系。所以,两个古镇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于我而言,更是喜欢周庄,因为乌镇给人的感觉商业化太浓,现代化气息改变了它原有的淳朴和灵性。所以,更多的笔墨给了周庄。

抵达周庄,是在午后。漫步于午后的周庄也别有一番味道。水雾飘摇,柳影婆娑,周庄依偎在水的怀抱中,沿着青色的石板路,穿过由水巷串起的小街,看街边人家后门处向河水延伸的台阶,看交错的河道中晃晃摆摆的小船,恍然间,仿佛自己就在这水中荡漾。静坐河岸,看水中往来的小船,看那一身蓝布素衣打扮的船娘,当她吟唱的民间小曲在河中萦绕回荡时,你能感受到她周边洋溢的喜悦和欢快,船娘在笑,桥在笑,笑得桥上的垂杨柳枝颤动,笑得桥下的河水碧波荡漾……

“小桥、流水、人家”是周庄最真实的梦境!江南多水,民居多依河而建,自然成巷,行走交通必得有桥。桥与巷相连,街巷渐入人家。于是,周庄的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意义、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声音。站在桥上,放眼四周,贫穷富贵如同桥下的潺潺流水,没有激荡涌流,始终是那样平静安稳。所以,当年周庄首富沈万三纵有万贯家财,富甲一方,但从未没有引起村民的嫉妒恨,而是协同发展,共守一处安宁。周庄其实并不大,古镇区内数得上名字的桥共14座,或平直或弯拱,如同狭长曲折的河道上跳跃的音符,串起这些音符,便成了周庄一首如诗的歌。

虽说在周庄只呆了一个下午,但从心底里却喜欢上了周庄,喜欢周庄的水,喜欢周庄的桥,喜欢是因为周庄自身的单纯,以及单纯背后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江南小镇也正是因为许多这样的单纯、这样的文化和历史耐人寻味。

看过周庄的水,走过周庄的桥,听过周庄的小曲,水乡的一切渐渐地清晰起来。就在这清晰的同时,无论过去,无论将来,永远不能淡去的是那水一样的情怀。

其实,秋日的周庄,像我一样的匆匆游客比比皆是,但对水乡的情怀,我又是独特的。不仅有内心的一阵阵震颤,还会有无尽的遐思。褪尽了繁都现代的色彩,描绘上水乡的线条,如同画笔勾勒出一条条柔美的轮廓——细雨朦胧,古镇的老屋披上如烟般的轻纱。潺潺小河泛起圈圈微波,炊烟袅袅升起,踱步于温凉的石板路上,穿插于江南的老屋间,逗留于河上的石拱桥,看到的是乌黑的瓦顶流露出最亮丽的一面,承载于天地精华,滑下岁月的点点滴滴。

最忆江南一段秋,

西湖歌舞几时休。

没到西湖想西湖,到了西湖爱西湖。多少次,在影视画册中观赏西湖,在浩如烟海的诗文里品读西湖,在千年等一回的传说里想象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这样吟道,我亦是如此。

在杭州的两天,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西湖。早晚分别绕着西湖行走了两圈,西湖十景,我一个也没有放过,细细探访、细细品味。我虽说不能做到春游苏堤春晓,夏看曲院风荷,秋赏平湖秋月,冬观断桥残雪,清晨柳浪闻莺,午后花港观鱼,傍晚雷峰夕照,晴时感受双峰插云,阴时倾听南屏晚钟,月满喜看三潭印月,但我真的用心在欣赏西子的淡抹浓妆。因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晴天下雨,亦或是一天的不同时辰,西湖都有绝妙的风景呈现给你,让你流连忘返。难怪乎南宋被迫迁都“临安”(在南宋时,杭州被称为“临安”,意思是临时安都,待到收复河山再迁回“汴京”)后,一些官员痴迷西湖的风景,硬是不想再回去了,于是就有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慨叹!

西湖之妙,在于湖裹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西湖之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都能成景。在晴好的秋日漫步于西子湖畔,眼中虽说缺了桃花粉红的笑脸,却有岸边的细柳披着绿装随风起舞,更有金桂、银桂、丹桂,满桂飘香,香得人都醉了……

西子湖那一片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千百年来不知迷住了多少文人墨客,今天依然拖住了人们匆匆的脚步。从一公园到断桥的那条湖滨路上,除了被暖风熏醉的游人,也有本地市民在湖畔的空地上和凉亭里带着流动音响,轻声吟唱,翩翩起舞,祥和一片。游人或湖畔漫步,或登船游湖,或茶亭茗品,随意而自在,好一副祥和、安然的上河图。

不知为何将西湖分成六个公园,每个公园之间又是如何分界的,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六公园,断桥就在眼前。断桥残雪的意境在秋日里自然不可得,夕阳下那一拱金色也一样迷人心神。以前总认为“断桥残雪”是诗人形容国破山河的摧残败景,实则不然。桥是段姓人所修,称之为“段桥”。段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又将“段桥”取谐音称为“断桥”。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

断桥湖畔,初次相逢白娘子眼眸的黛色映衬着西湖仙景,打动着官人的文采情思,回首一望,从此定格永生。也只有这样的美景,才能穿越古老时光编织如此百转千回的经典故事,才能在伊人的脚步中嗫嚅着风韵交融的唱词,才能在眉眼盈盈处蕴蓄着欲说还休的柔情似水。记忆中你姗姗而来,而有人已为你弹奏了千年的箜篌,只为那袅娜的丝竹音律幻化成你梦中的馨香,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过断桥向西,就踏上了著名的白堤。走在白堤上,如人行画中,自然是一件惬意之事。白居易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说的就是眼前的情景了。这堤并非白居易所建,可他钟爱此堤景致,人们又喜欢白居易和他的诗句,于是就将此堤称为“白堤”。这大概是杭州最浪漫的一公里路,人人都下意识放慢了脚步,悠然而行,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在轻轻地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地摇橹声和远处动听地琴声,那是多么让人陶醉呀!

抵达苏堤,我停下了脚步,细细搜寻文豪东坡先生留下的痕迹。张宁有诗云:“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苏堤全长近三公里,是东坡先生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苏堤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尤其是秋天,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

千年风云变幻朝代更替,西湖总是淡妆浓抹处变不惊,曾觉得地球上的所谓时间,到了西湖就停止了歇息了。虽说在西湖只是逗留了两天,但我相信,我和西湖是有缘分的,日后还会来。时过一年,我又到了西湖,晚上与几个同事一起,骑着共享单车前往,赏夜西湖。远处有立在山上的雷峰塔和城隍阁的灯光剪影,近处湖上有音乐喷泉表演,那一条条水柱被五色灯光一撩拨,变成了一个个身材曼妙的少女,伴着乐曲在水上跳着醉人舞蹈。古人评说西湖胜景时说过: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古人唯独没提过灯湖,想必许公子和白娘子的下次约会,大概会选在灯火闪烁的西湖之夜。

秋日的江南,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愁丝,淡淡的风雅哀愁缓缓流淌在江南的骨子了,不浓不薄,恰到好处地唤醒深埋多年的灵性,记得有位伶人曾经这样唱到江南: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恋。任何有的愁思雅韵的人,到了江南,都会感到某种莫名的呼唤:对,这就是我前世生活过的地方,这就是我在梦中夜夜呼唤思念的地方,这里有我前世的爱恋情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