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欢生的头像

梁欢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6
分享

归乡,那变淡的乡情更怯

前些年,每次春节回家,看到乡村的变化,都会由衷地赞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确实很气派,联排别墅甚是漂亮,水泥道路通向每村每户,健身活动场所与城市小区没有两样。

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由于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赚到钱后,为了孩子上学、找对象结婚,都在城里买房,导致村里只剩下少数老人在坚守。即便是在春节,多数人也仅仅是除夕和初一回到村里,现实中的村庄显得非常孤寂落寞,给我们这些归乡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其实,这种凄凉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还是那种乡情乡亲逐日变得冷漠和悲凉。

亲情疏于联系。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既有至亲,也有表亲,还有堂情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需要彼此精心呵护,懂得相互宽容与理解,一人有难,大家帮衬,互相珍惜和保持着亲戚之间的亲密感情!我不知道有什么比亲情变得冷漠更可怕?而现实中,农村里多少人因为生活的压力,逼迫背井离乡,平日里亲人之间疏于联络,失于联系,彼此之间的情感日渐疏淡。

我一直非常心往儿时一大家族人一起上祖坟山祭祖送亮,一起去姑妈、舅公、表叔家拜年游玩的情景,那时彼此之间的感情非常亲也非常真,表亲和堂亲之间如同一家人。可是现在,除了称谓和乡音未改外,彼此间似乎多了一些陌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似乎都很忙。试想我们这一代积累起来的情感已慢慢变得疏淡,那下一代呢,尤其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之间这种亲情又会变得怎样呀,我不愿也不敢想象。

应该说,中国是一个重传统、重亲情的国度。多少人,几代人,少时哪个不是对父母许下了“养老送终,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承诺?然而,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压垮了多少人心目中的“孝义”和“仁义”,他们心中的空间被这个社会的压力压得一缩再缩,容不得一点对自己的不平衡。

拿我的家乡而言,村里的青年小伙要想找对象结婚,必须在城里有自己的一套房,最好还有一辆车。这一算起来,至少得要四五十万元,他们凭啥能挣那么多钱呀?于是一家人共同咬牙去城里供一套房,把媳妇娶进家门,然后一同离乡打工过上艰辛的家庭生活,试想这样的亲情还会其乐融融么?与一些外出务工回乡过年的人聊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多少年来在外拼命地赚钱,省吃俭用,回到县的买一套房使得自己变成了城里的农村人。

明码标价的乡助。

时代变迁难掩疵,经济的驱使让乡情变得现实。记忆中,儿时的乡情是非常淳朴的,也是非常真挚的。腊月二十九,我特地去查看了一下我家的老屋。这是一套用土砖垒砌起来的房子,它既见证了我父母的血汗付出和勤苦辛劳,也见证了那时乡里乡亲的互相协助、互相帮忙的无私无畏友爱之情。

看到眼前的老屋,我思绪万千,与在场的发小德华一起共同追忆儿时的那种乡情。那时建房子,请乡亲们帮工都是免费的,只需提供一天的饭菜就可以。打地基用的石是乡亲们划船去赤湖中大山炸出来的,用船一船一船运回来;建房子用的砖是乡亲们在水田里碾压出来的,用肩膀一担一担挑回来;垒砖用的黄泥是乡亲们打着赤脚一脚一脚踩踏出来的,然后帮着泥瓦匠把土砖一块块地粘起来。

那时相互帮助是一种默契,体现出了乡里乡亲之间最纯真的感情。除了建房之外,年关末节抑或夏秋收割的时机,乡里乡亲之间,谁家要是忙不过来,相互之间都会过来帮促料理一下,为你的心怀填补暖润润的温情;谁家要是有红白喜事,尤其是丧葬这种贵生重死的白喜事,出工出力帮忙那是义不容辞的;那时谁家的闺女出嫁后回门,请到家里吃回门饭是乡亲们竞相邀请的……那时的乡情是非常淳朴,非常厚重的,也是值得令人回忆的。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整体,一起荡一荡生活之舟的双桨,撑一撑奔程岁月的风帆。

然而这一切,随着社会的发展,变成了历史的记载。如今,在农村建房请人帮工,两百元一天。给逝去的老人送葬,连八仙都难以凑得齐,请锣鼓乐队明码标价,一切一切都变得十分现实。难怪乎,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在感叹,还是没有改革开放好,那时虽说日子过得很清苦,但精神很富有。现在,我们啥也没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宗亲陌生化。

虽在人未还,村庄的离析让乡亲变得陌生。年三十拜祭先祖还年福的时候,与几个发小一起聊到族谱文化的话题。我们村是先祖率两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于明朝成化年间,与“吴”姓换地,临湖而居,历经十八代,繁衍近千户。

数百年来,“梁家村”与“梁”姓人在当时名气一直都比较大。这要归结于我们梁家人世世代代都十分注重宗亲观念,重视族谱文化传承,始终保持一个村就是一个整体,梁姓一家亲的理念。所以,在故土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儿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如今虽属同一村庄的孩子从小就离开村子住进了城区,他们虽属同宗同祖,由于生活在不同圈子里,彼此没有交集,也没有交情,见面互不认识。这种乡亲相见不相识,背后折射的家风、家训淡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宗亲关系”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更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人际关系的一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袭各种美德和良好习惯,都是通过家族来传承的。有民俗专家认为,家族观念的淡化和逐渐消失,可能导致家风、家训难以维系,甚至会失传。单从家庭教育和感恩教育的角度讲,出现这样的结果真的很可悲。所以说,现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得历史意义上的村庄逐渐消亡了,乡亲乡情变得模糊淡漠了,这对社会发展乃至人格培养都是亳无裨益的。

透过乡情看到的这种落寞和悲凉,我觉得故乡不再是那种守望之情,需要唤醒一代甚至下几代淳朴的农村人,继续保持农民本色,弘扬乡村文化,补齐亲情短板,不要让亲情淡漠。

回不去的故乡,斩不断的乡情。春节回家,我看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透过记忆中浓浓的乡情看到现实中淡淡的亲情,心伤不已。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难道真的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

我没有答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