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老婆问我:“拿点烙饼,路上吃吧。”几块饼子,一个保温水杯,虽是不重,身前身后的还是感觉碍手碍脚。兰州到西宁两座省城,饿了那里没有新鲜食品,渴了饮料随便手到擒来,况且,中间只一个小时的动车旅程,能渴和饿到怎样的程度?话虽是这么说,但“爹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怀里揣得有。”为了防患于未然,在临出发之前,每人搬了一块烙饼边走边咀嚼着,给肚子算是垫了点儿底。
西宁兰州一水间,相距只隔数重山。说句不怕得罪亲朋的话,牛肉面却绝对没有兰州的那样好吃。说我甘肃人偏向兰州,其实我也是旅居过客,不是土生土长的所谓兰州人,看法和说话应该公平合理。兰州和西宁拉面的门楣上,随时都能看到,悬挂着牛肉面创始人之一的——回族美食专家马有布的招牌,差别怎么会有那么大呢?不光量少,价格昂贵(兰州八块钱,西宁一碗十二元),甚至汤水及面的劲道真可谓:“天上人间”。我们夫妇囫囵“压”了点饥,就在牛肉面馆的隔壁,上了一辆去茶卡的大巴。
青海总体看上去要比兰州、定西地区的雨水充沛,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整个山体不像老人的脑壳那样光秃秃。今年农历五月五日的天气,公路边及两侧原野上映入眼帘的树木和野草,才刚刚开始吐绿,星星点点的野花、鲜嫩鹅黄的叶片,给突兀嶙峋、连绵起伏的山峰,披上了一层青翠欲滴、春意盎然的景象。
青海湖海拔三千二百米左右,距离西宁一百四十五公里。高原天气,随便一朵云飘来就雨水淅淅沥沥;一阵嗖嗖冷风吹过,就让人瑟瑟发抖;阴沉沉饱含雨水的云彩刚刚窜入沟壑,太阳就很快悬挂在了湛蓝的天空之上。这时候,远处朦胧而森郁的雪山,瞬间会变得阳光明媚,灿烂夺目。展现在车窗前一望无际,清澈碧玉般的青海湖水,仿佛陡然耸立着的山脉一样,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和湛蓝的天空无缝相接。
我们去的景区叫二郎剑,国家五A级旅游景点。看着出入的检票口人山人海,就去售票窗口那里排到了队列的末尾。此时,一个穿着浅灰色春衫的女服务员过来说: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游玩。
进入景区,最初映入眼帘的是,用天蓝色笔墨书写的青海湖字样及一旁绘画着二郎剑图案的一块高两米,宽五米的石碑。景区边缘沉睡着一尊《尊圣佛母》雕像。传说尊圣佛母和白度母,无量寿佛专门负责人寿长短。一来高原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二来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加之战争频仍等,解放前藏区人均寿命才三十七八岁左右。人们崇拜这三尊佛祖的目的,想必一定寓意着他们对身体健康,长寿永福的向往和追求。
那座白色而高大的塔式建筑物,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最上层怎么有一副铜锈色的“马踏飞燕。”这东西曾是武威出土,为何被视为青海湖的象征。具讲解员介绍,它是五或四A级旅游景点的标志。
期间格萨尔王等西方或古代英雄的雕像,更征兆着藏族人民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
顺着那条通往湖中心“咯吱吱”声响的浮桥过去,就基本进入了湖区腹地,站在微风中看着浪花起伏的湖面,不由不让人心潮澎湃,遐思连篇。
青海湖占地面积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她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淡淡的,不是非常之咸。青海湖上有一种极其珍贵的湟鱼,是我国目前的二级保护动物。它一年生长一两,十年才能长到一斤左右。所谓二级保护,就是不容许任何人捕捞和上餐桌。否则,就要惩处,甚至重罚。
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过度捕捞,使得湟鱼频临灭绝。当时大多数人吃不饱肚子,她“仗义”救助了许多兰州和青海人民的窘迫和困难。
青海湖内五个岛屿,两个全岛,三个半岛。全岛四面环水,半岛是一面毗连外陆。
我坐船去的目的地,就是所谓的二郎剑半岛。遗憾的是下船后,吹来的风比冰天雪地的更加砭人肌肤。我穿的还算温暖,最是老婆尽管三件单衣裹体,依然被冻得瑟瑟发抖。我虽然感觉寒冷,勉强还能忍耐和坚持。后来违背年老体弱的自然规律,去冰冷的湖边洗涤了一次手臂;既然来这里一趟,还于心不忍似地掬着双手品尝了一口青海湖水的滋味。这次任性,竟然把我这个老顽童,也冻得筛起了糠。老年人寒冷就无端的尿量增加,抖着身子去不远处上厕所之际,发现旅游景点上的免费大巴,正好过来接送旅客。老婆怕去厕所耽误车辆,就马不停蹄的上车回程。让人极其遗憾的是,在二郎剑这里只看见了,几处建筑工地丢下的脚手架和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建筑物。
青海湖占地面积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相当于边长六十公里的正方形。遗憾的是,我没能站在外切半径三十倍根号二公里的圆心上,展望湖水的壮丽与浩渺,那里一定见不到四围的高山峻岭,沟壑峰峦;那里上下天光,有海洋般宽阔博大的胸怀;有水天一色、幻化无群的湖中美景。仰望蓝天白云,吮吸饱含着氤氲雾湿的天然芳香,可以享受天上人间一样的瑰丽堂皇。
我个人幼稚的深思,青海湖的形成必须是八面隆起,锅状样让水流无处泄洪,日积月累才将水流囤积到了一起。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永不枯竭的湖水,是怎样补给水源的呢?
青海湖里的湟鱼和黄河上游湟河的湟似乎谐音,难道青海湖是由湟河补给水源。可问了几个青海的文友,黄河在青海叫湟河,她和黄河同宗同源同根同脉,并不从湖里流出或流入。高原及雪山上的多条地表泾河及湖底喷涌而出的地下水,才是她永不枯竭的成因。再大再深的锅碗瓢盆,也难以承载水流不停的灌注,既然入水如此浩大,难道就没有一个钵满盆溢的时候。原来科学家们早已为我们做了合理的解释。湖面不停的蒸发才是保持湖水时而上涨,时而低落,时而暂且保持平衡的关键所在。她像动物体的循环过程,系统而不停地往复,才能保持湖水的稳定和“振幅”极小的上下波动。
我也曾经幼稚地联想,青海湖湖底奔涌而出的暗流,难道是我国东南西北海域,甚至太平洋水系的连体衍生。如果是海洋的泉眼,这海域海拔零米,而青海湖海拔三千二百米,距离海水几千公里,如此巨大而向上的冲击力从何而来——多么可笑而稚嫩的认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目前像我这样水平的作家,根本不可能探测出她的神奇和诡秘,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青海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当地生态工程的聚宝盆。她“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富丽与壮观,不但能给近数十年的游人赏心悦目,一饱眼福,而且她每时每刻提纯到青海高原上的纯净水,虽然不能狭义而单纯的为净化空气而论定,但她为滋润干燥的空气,美化环境,让雪山,平原地区的土地更加湿润而肥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她养育了草木更加茂盛肥美,她承载着青海人民不断地繁衍生息。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青海湖不能不说她那甘甜芳香、味美绝伦的乳汁,养育了青海各族人民。
回来的路上我感觉精神饱满,心情愉悦,也似乎有点稍微的失落,原因是仿佛刚刚从天堂里降落,于似乎又要重返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