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笋,是相对于春笋而言的,顾名思义,指冬季生长的竹笋。一般在立冬后(我地每年10月下旬开始),由楠竹的地下茎上的侧芽发育而成的一种笋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关系,此种笋芽一般难以出土成竹,属竹林中的“早产儿”,往往会“胎死腹中”,徒然消耗养分。因为它没有出土,也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又在地下生长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成分,所以非常鲜嫩,是难得的一种特产美味食材!加上人们在竹林间寻挖冬笋,等于给竹林中耕了一次似的,对来年的春笋生长也大有好处,真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我地属湘中偏西丘陵山地,植被种类繁多,竹山亦多。小时候在老家居住,挖冬笋成了我们孩子们的“必修功课”之一,或紧跟自己的大人,或尾随有经验的长辈,或小伙伴们三三两两结伙进山,有经验的收获多,没经验的全靠“瞎猫碰死耗子”,但大家只要是一进山去,多少还是有收获的。
我小时候,体质弱,听母亲讲,是由于家里生活条件差,先天营养不良,幸好发育还算正常,每次母亲说这话时,总是满脸又心疼又欣慰的样。所以在同伴们当中,就我力气最小,但处事时,脑瓜子还好使,凡事总喜欢探个究竟什么的。
挖冬笋时,我总喜欢跟院子里同宗的三爷爷出去挖,他篾匠活技艺好,对竹子再熟悉不过了,读书又多,在当时的年代里,若不是家里成份差,也不至于呆在家里以耕种土地为生的。每次他一进山回来,收获总比别人多些,总觉得他是大智之人,满脑子充满着智慧。他也喜欢我这个总问东问西的侄孙,同他出去挖笋,在路上时,他就会跟我讲一些道理,说挖笋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不是蛮功夫,也得多动脑子,寻找规律,做什么事都是这样,不努力不会有收获,但努力了,不动脑子,也不一定会有收获。当时,这些大道理,我是懂非懂,只点头应允着,心里想着:管他呢,只觉得进山后能多挖到冬笋就是硬道理。
进得竹山来,茫茫竹海,涛声阵阵。这时,三爷爷就给我传授起他的挖笋“看、辨、挖、填”四字经来。
“看”要做到四看。先看竹林,一般生长三至四年的竹林里长出的冬笋就多些,笋的个头也粗壮些,当年或头年的新竹,地下茎的侧芽发育少,五年以上的老竹,地下茎老化,也不会长有冬笋;其次得看年份,冬笋跟春笋一样,也有大、小年之分,头年出产多,属大年,第二年就少,头年少,第二年就多些;再次是看竹山里的林地环境,凡向阳、低洼且土质疏松深厚的地方,冬笋生长往往多些;最后是看竹叶,这一点尤为重要,凡竹叶枯黄的竹子,根系欠发达,竹笋少,竹子粗壮挺拔,竹叶碧绿者,往往竹笋发育较多。这样只须往竹林里一站一观,就省了许多力气,且命中率又高了许多倍。
其次是“辨”。找准竹林后,也不要先急于动锄,应首先去辨竹鞭走向,得抬头向上看竹梢和竹枝,竹梢头朝的方向多半是竹鞭的走向;往往竹子第一节竹枝的朝向,就是竹鞭的走向。这时,还得把竹枝看仔细些,若竹枝是单枝者,多为公竹,竹笋少,若竹枝是双分枝者,多为母竹,往往竹笋发育多;找准竹鞭走向后,再辨周围的土壤,仔细查看,若土壤疏松有隆起状,或有开裂状,有时甚至还露出有笋鞘叶尖时,便可开挖。
三是“挖”。找准下锄点后,就顺着竹鞭周围去刨土,动锄时,心要细,手要轻。待露出竹笋后,要找到生长点,仔细观察这竹笋的着生姿势,再斩挖。斩挖时动锄要斩挖到位,一般在竹根和笋的交接处,只须用锄轻轻一翘,竹笋就剥落开来,这样挖出来的冬笋不会挖烂,又美观完整,且便于保鲜贮藏。通常根据第一个竹笋的生长姿势,方可判断出是否还有其他的竹笋,常有“竖一、横二、卧三四”之规律,若第一个是竖着生长的,附近就没有了,若是卧着的,就顺着挖下去,通常在竹鞭的十节之内定有别的竹笋,往往就有几个,有时一窝有七、八个之多。
最后是“填”。待一根竹子的竹鞭上的冬笋挖完后,就要把刨出的土再回填于刨沟内,外用枯竹叶等物加以覆盖,以防竹鞭受后来的冰雪冻伤,又利于来年春季的春笋生长。
忙碌了几个回合下来,我们爷孙俩已收获不小,待满满的一大竹篮时,三爷爷说:“打道回府,做人不可太贪,凡事得适可而止,够吃就行”!
回来的路上,老人家还跟我说起故事来,说从前有一挖冬笋之人,在一片竹林子中挖笋,当年正值冬笋大年,每一窝会挖出十多个,都是又大又粗壮的那种,他喜出望外,越挖越起劲,全然不知天色到了什么时候。突然间,他猛一抬头,只听见整个竹林“呼啦啦”地响着,回头一看,挖出来的竹笋也一个个在地上跳着怪异的舞蹈,他吓得魂飞魄散,估摸着因贪心不足,惹怒了山神,只好弃锄而逃……说得我原本紧跟其后的,后赶紧窜在前头走着,且大气也不敢出,也不敢回头往山上观望!
后来,每次和同伴们出去挖冬笋时,我就按照三爷爷传授的经验去做,果然每次挖得多些,力气也费得少许多。
冬笋富含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纤维素,有助于肠胃的消化,以其鲜美脆爽而驰名。在我地,一般可清炒,可煮汤,可炒腊肉,可炒牛肉,可做火锅配菜。炒好后,置在桌上,要色有色,要香有香;吃在嘴里,要爽脆有爽脆,要鲜嫩有鲜嫩,要营养有营养,是难得的上乘美味佳肴!
后来,为学业,为生计奔波,离开了家乡,但家乡长辈们的言传身教,那些凡事须靠勤、靠思、靠身体力行的做事准则总响在耳边,记在心中,那要谨慎心细、适可而止的处事之道,总引我自律,引我自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守规循矩,扎扎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细想下来,还真得感恩家乡的长辈们!
现在,时不时在晚上的梦里,我总还游走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