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一一大坪刘家,四面群山环抱,其山山相对,岭岭相峙,中间形似一个聚宝盆的小盆地镶嵌在群岭之中,真可谓一块风水宝地!
早在明朝中期,大坪刘氏先祖悬监公携家人自江西三舍迁徙入湘,一路辗转察看,相中此地。最早在西边的狮子山脚下搭建草堂,后开垦荒山、田地,历经数十年,大坪刘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由于家风正,族人勤勉、厚道,秉承三舍刘氏“崇文、尊武、尚仕、重商”之家训,日子逐渐殷实起来,直至富甲一方,达到“上州(武冈)下府(宝庆),不用踩人家的地”的辉煌顶峰期!后由族人商议,筹建“刘家大院”,建成后的刘家大院为当时当地一带颇具代表性的豪门气派建筑之一。
据现健在的大坪刘氏后人中的老人回忆和族谱记载,刘家大院为明朝末期所建,属典型的江南明式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合理有序,为前一厅后三进六居院落,外有高耸的石圹青砖高墙相护。
院前为牌楼,十余级石阶梯呈八字形布局,在当时只有皇亲国戚家的“朝门”才允许这样布局建造的,牌楼两边立有两尊石狮和石碑坊各一,牌楼边的外墙内侧筑有两门火铳,外墙上建有炮眼。外墙先用3.5m高的方块石料砌石圹筑底,再用古青砖砌墙,墙顶宽1.2m,在墙内侧每隔6m左右筑有可上墙顶的墙垛。
沿牌楼的石阶梯拾级而上,顺石框门进入后,便是前厅,正厅天井两边各有4把石铳,为刘家大院的标识性物件,当时来大坪刘家认亲归宗者,只要在院外能说出其标识物的数量和位置,便可迎进院门,并酒饭相待,别时还会有钱物相济。正厅为青砖穿斗式木构架,下为青石板铺地,厅内墙壁上有“忠、孝、礼、义、信”字样,字体刚正有力。两边为正房,屏门隔开前后厅,由后厅经天井过石拱框门可至东西两院的中间石板小巷,两石拱框门上方各有“出礼、入孝”大字各一,各窗格上木雕有花草虫鱼鸟精美图案。
正厅后为一巷三进的东西两院,中间青石板小巷相连,六座小院落共墙相邻,排列整齐有序,各有小门相通,每院落既独立,又能相互通连。东院三进,每进房屋三间,前一、二进为住房,后进为库房;西院一、二进为住房,后进为加工铺房,每进的青石板巷中间处建有石砌天井池各一。
院前筑有刘家大塘一口,水面宽阔,水质清澈,微风一吹,泛起微微涟漪,有临水倚山之势。塘北岸空坪处筑有戏台一个,为族人逢年过节吉庆日看戏听戏所用,院东南方为香花园,种植花花草草,便于赏花,园边栽植有古楠木两棵。东边为菜园,南边为桔园,西边为竹山,西北边另筑有溜马道,便于刘氏男丁练马习武之便。
综观刘家大院,可见当时大坪刘氏的富足!因当时大坪刘氏与都梁城朱氏王有联姻,至明末清兵入关,明将灭亡时,皇朝更替,兵患、匪患、疫乱不断,引发族难,族人皆往外逃,一支逃往贵州、重庆,一支逃往云南,大院被烧,损毁严重。大清时期,大坪刘氏一衰未振,至民国时,大院仅存厅堂一座,院墙成断墙残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破四旧时,厅堂也损毁严重,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仅有石碑坊立在风雨中。至此,刘家大院荡然无存!古风不再!
时至今日,刘家大院仅存大坪刘氏后辈中老人们的口头里和记忆中,刘氏后人只能从“牌脚下”、“台子上”、“香花园”、“菜园里”、“桔子园”、“铺里”等地名里去想象当时先祖们的辉煌了!刘家大院的失存是我大坪刘氏的不幸,真令人痛心疾首!可喜的是,现在大坪刘氏后人在新时代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风不失,三舍刘氏家训秉承,勤劳,厚道,诚信。如今,群山映衬的大坪村里,到处是红砖平顶楼房,还有不少的别墅式建筑,刘氏后人们的生活又逐渐殷实起来!
哀哉,曾经的刘家大院!幸哉,我三舍大坪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