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飞宇的头像

刘飞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1
分享

刘家竹篮

“卖竹篮啰,刘家竹篮”!只要串村走巷一吆喝,叠叠的一担竹篮就会抢购一空。

畅销的原因有三:一是我地属丘陵山地,竹篮是传统的最好的装载货物工具;二是别的村落里的人家都不会编织;三是刘家竹篮品质上乘。

家乡一一大坪刘家,典型的湘中偏西丘陵山地,山多地少。山上森林植被繁茂,一座座山岭不奇不险,乱石丛生,怪石嶙峋,但绵延逶迤,葱郁青翠。在座座山岭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个个不大不小的天然溶洞,洞中地下阴河流水潺潺,给家乡的山景增添了几分幽深!但洞中地下水位太低,加上洞中幽深,人无从探秘,所以山青可见,水秀处于深闺之中。

山上到处生长着毛竹。家乡的毛竹,品种繁多,但以“石竹”分布最广,它没有别的地方的楠竹那么粗壮高大,属矮小的竹类品种,也是家乡极为普通和常见的植被种类。毛竹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或成片,或夹生在矮小的灌木丛林中,凡是其它森林植被难以生长的石山岭上,均可见它的秀姿。蓬松的毛竹林让一座座石山岭披上了绿装,站在山林中,放眼望去,青绿的竹海一片,微微的山风一吹,柔细的竹枝和细长的竹叶相互碰撞摇曳,发出“沙沙”声响,宛如低吟婉转的乐章,不由得使人心旷神怡!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家乡的父老乡亲就是靠着这些毛竹,编织成一只只竹篮,销往周边十里八乡,既方便了乡邻,又贴补着家用,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家乡的竹篮,纯手工编织,可挎,可提,轻巧,方便,深受乡邻的欢迎。因为篾货市场上的外地竹篮,一般多用楠竹的里篾编织而成,篾质差,易断不柔,枯黄粗糙,容易扎手,不耐用。而“刘家竹篮”材质为本地毛竹,由于毛竹细小,只能剥取一层表篾,篾丝柔滑、光洁,易造型,不扎手,外表深绿美观,用手提或腕挎去采摘农作物,或打柴草,是再好不过的装载工具了!

清楚地记得,老家的男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学编织竹篮了,编织的流程看似简单,可也是苦力活,技术活,轻易是学不会的。

首先得上山砍竹。虽然家乡的每座山岭中都生长有,但也经不起满院子编织人的折腾的,于是往往三五成队去外村外地的山里去砍,好些村的看山护林员积极得很,人还未进山就被发现了,是不准进山去的。就算是进山了,在茫茫山林中,寻竹也非易事,得劈荆斩棘的,得提防蜂、蛇的叮咬,可谓是步步惊心!发现竹林了,还得选择地砍,一般不选当年生的,太嫩,不起篾;多年生的,不柔绵,削篾易折断;头年生长的最好。同时还得看竹的长相,以笔直、枝叉少、无虫伤的为妙。砍好后,削去竹梢和竹枝,扎绑成捆,肩扛回家,手脚麻利力气大的,砍得多,就扎两大捆,再砍一小树棒做担扛,肩挑回家。在老家居住时,院子里的明正叔就带着我去武冈的米山铺砍过一回竹,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天跑了几十里山路,砍了一小捆毛竹回家,但一只竹篮也没织成,我当时还是处在学徒阶段,后来又外出求学了,导致编织竹篮成了编织梦!

接下来就是削篾了,把砍回的竹一小捆一小捆地按大致长度和粗细度搭配好,并将毛竹基部和梢部的刀口处剁齐,就可剥篾了。这可是得讲究技术的,又是刀工活,稍不注意是容易受伤的。首先得看竹的粗细定篾数,竹粗大的可一破四开,可剥取四丝篾;再稍小的可一破三开,即先从竹的横断面大约三分之一外破开,取一丝篾,再把余下的一分为二,共可剥取三丝篾;最小的就一破两开。剥篾时,用力要准、要匀,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毛竹的尖端,右手握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要使力按住刀刃处,力要用在点上(即竹的切口处),随着左手中的竹子不断向手指外慢慢伸出,右手握的刀刃慢慢向左手边移动,构成反向运动线,此时充满危险性,稍一分神,刀刃的锋口就游滑向了左手的手指或虎口处,血流如注是说不定的事。尤其是初学者,更是得小心翼翼,用力得把握好力度,力猛容易伤手,力小又破不开竹,这一流程的难度大,危险性也大。熟练的竹篾分丝匀,又不会伤手,篾丝也不易断,初学之人就说不准了。

此时剥开的竹篾还是毛坯篾,还要经过打磨过细。在右腿膝部处垫上一块厚厚的粗布,把毛坯篾的里层放上,外层往下,用右手按住竹篾,左手将刀刃处与篾相挨,然后左手慢慢将毛坯篾往身子边拉,毛坯篾就打磨成光滑柔软的成品了,有时一次觉得光滑柔软度不够,还得重复一次方可。

一次剥篾的毛竹,得在一两天内就要削完,放置太久,毛竹失水过多,太干,操作起来易折断,所以来不及剥的竹子,就一小捆一小捆地放池塘边或小溪边用水浸着以备用,大家各自做好记号,随便放置就行,从没有出现过哪个拿错的,也没有过丢失的情况,民风纯朴得很。

篾削好了,就可编织了。将削好的丝篾按三丝一束平放,成“米”字格编织“插花”踩底,篮底的大小视篾的长度和竹篮的大小而定,一般纵向有6一一8个“米”格,横向以3一一5个“米”字格为宜,就可上底箍。底箍也是选择两根毛竹成束,弯成椭圆形嵌编在竹篾中,后迅速沿底箍处将竹篾用力向上弯压,再交错插花编织成圈,竹篮底部就成型了。

根据底部丝篾的走向,把原三丝篾一束的,现分开成一丝一丝的,反复交错编织上墙,待篾丝不长时,就上顶箍,并将篾丝倒折穿插成花锁面。然后再按插提绳竹,一只精美的“刘家竹篮”就大功告成。

在家乡,满院子的男人们个个都会编织,一代一代,耳濡目染,传承至今,且大都用劳作的空暇时间操作,好些技艺精湛的,在晚上黑灯瞎火的也照样能进行。

编织好的竹篮,除了给自家使用外,大都在周边乡邻间销售。由于刘家竹篮轻巧、精美、耐用,深受乡邻的青睐,这样,既方便了四周乡邻,又自己获得了费用可贴补家里的开支。

现在,留守在家乡搞种养殖业的父老乡亲,还有不少人在空闲时编织着竹篮,时不时还在周边十里八乡销售,刘家竹篮依旧还十分受欢迎。

我年少在老家时,也曾拜过明正叔、时普叔为师,跟他们学编织竹篮,一个暑假下来,也曾跟随他们翻山越岭去砍过两回毛竹,刚学会剥篾、踩底,一只成型像样的竹篮也没织成,后来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了。家里用的竹篮还得从别人家去买,每次放假回家,总免不了母亲的责怪:“全院子就你最笨,连竹篮都不会织”!看到老妈掏钱买篮时那心痛的样,心里十分愧疚、自责,我当时也好想实现自己心中编织的梦!

离开家乡后,学习、工作、生活,忙忙碌碌,生活的担子压在肩上,有时还真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可一静闲下来,脑子里总会浮现出家乡父老乡亲编织竹篮的画面来,在那样的艰涩岁月,大家靠着勤劳,凭着智慧,编织着竹篮,编织着生活,编织着梦想!大家从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年累月守望在家乡,辛勤耕耘着,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命运抗争,与时代同行!其实,这些就是我们的“大坪精神”!虽然现在党的惠农政策好了,大家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但注入在我们大坪人身子骨里头的好些精神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并且会不断发扬光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