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杯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汉宫秋月这个词,本身就有着无限空旷清冷的意境,寂寂深宫,挑着一轮皎皎明月,正值妙龄的秀美官女独自在月下神伤,月光给她笼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让她看起来美丽而忧愁。
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现望秋月。
幽思满怀的女子,形象却是月光般娟娟秀美。一种寂寞的美,一种清冷的美,刹时间便弥漫了整个心间。宫女身居深宫,不得自由,只有清风明月相伴,任由如花美眷在似水流年中度过,日久自然生怨。
杜牧的《秋夕》也承接了这一意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虽然是寂寞忧伤之景,但诗人的瑰丽妙笔,给这首诗浸润了一种空灵而通透的美感。
千百年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星之葬》,令人又一次想到了那深宫中寂寞地挥着轻罗小扇的宫女: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 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著梦
梦见唐宫 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 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 我的回顾 ……
《汉宫秋月》本是古琴 曲,《阳春堂琴谐》(西麗堂琴谱)中都有记载。清代蒋坦在他的(《秋灯琐忆》中写过妻子弹奏古琴的场景,而那古琴曲,正是《汉宫秋怨》,不知道是不是《汉宫秋月》的别称:“秋月正佳,秋类命丫鬟负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提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锋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唇已移近漪园南岸矣。”
在苏堤桥下,星月争辉,静影沉璧,琴声穿云渡水,又和着风声水声,令人如听仙乐。一曲未毕,而船已靠岸。
不过《汉宫秋月》在近现代逐渐失传。后来现代古琴
家有为此曲重新打谱。听《汉宫秋月》的古琴曲,曲调清柔舒缓,却仿佛藏有无限心事,如见一樱口柳眉的女子在寂寞深宫中,玲珑秋月下,回望宫阙如海,独立风中,只见衣袂飘飘。
《汉宫秋月》也叫《汉宫秋》。《汉宫秋》又是一出著名的元未杂剧的名字,作者是马致远,说的正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人掖按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救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速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明代《神奇秘谱》中记载王昭君当时掩面零涕,含恨北去,而有“薰共器之羞,冰炭同炉之怨”。但是《龙朔操》乐曲本身却一点都不悲戚缠绵,而是优美清新,乐曲的开头及结尾比较深沉,表达了王昭君哀怨思念的情绪,中段则刻画出王昭君明艳照人的美丽形象。据考证,乐曲在唐宋时代已经成曲。
白居易也写了一首《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昭君出塞,那茫茫大漠中的红颜娇女,怀抱琵琶,绝色倾城,举头落雁,飘坠了一路的乐音,成为诸多壁画上的传奇。当你寻来《昭君怨》的古筝曲一听时,眼前是缓缓展开的意象,大漠、风沙、沉思的女子、婉约的脸。很大气的音乐,带着历史的尘埃缓缓坠下的沧桑感,仿佛一位年老的女性在回顾她无比精彩而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