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木清的头像

刘木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30
分享

痴人说“梦”—— 金簪雪里埋连载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被誉为“群芳之冠”。其性格老成持重,处事圆通,后人却颇有微词。

宝钗出生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其世代在户部挂名行商,乃皇商巨贾,拥有万贯家资,且在京城尚有好几处房产。然宝钗父亲早逝,薛家人丁不旺,子嗣不贤,遂家道中落。

宝钗从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聪慧伶俐,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宠爱,便令其读书识字,其也十分用功,“较之乃兄,竟高十倍。”父亲去世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日渐成熟的宝钗,体态丰满,品格端方,才气过人,颇显大家闺秀之风。适逢皇上“降不世之隆恩”,选拔妃嫔。为重整家业,宝钗决定进京待选,便随母兄一同进京。宝钗母亲与贾府王夫人是亲姐妹,已多年未见,薛母便携眷前去看望,本打算在遣人打扫自家房舍期间暂时歇脚贾府,然贾家盛情挽留,一家三口难却其情,便在贾府梨香院中寄住下来。

宝钗出身书香富门,知书达理,见多识广,从小养成了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良好性格。她成熟稳重,顺应时变,善替他人着想,加之客居人所,便更加谨言慎行,处事得体中正。正是这一性格,使得她初入贾府便大获人心:“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

宝钗身上具有很多传统美德,最令人称颂的是孝顺老人。她善于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对待老人,以博得老人快乐为旨。贾母给宝钗过生日,问宝钗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宝钗首先想到的是让老人们高兴。她知道贾母喜欢戏文,爱吃甜烂食物,便按贾母平时喜好回答。为讨贾母欢心,当面奉承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果然讨得贾母心喜:“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赵姨娘在贾府长期被歧视,宝钗平日却对其表现出充分的人格尊重,从无丝毫冷淡和鄙夷,使得从不说别人好的赵姨娘夸她“展洋大方”

宝钗的母亲整日为儿子薛蟠不争气而发愁,宝钗十分体谅母亲心情,遂搬出大观园,同母亲住在一起,宽慰母亲,分担事务。

得知金钏儿投井事件后,宝钗前去王夫人处,见王夫人独自坐着垂泪,便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赌气投井的,或许是失脚掉下去的,纵然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足为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正愁于来不及给死者做装裹的新衣服,打算用准备给黛玉做生日的衣服,可又担心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怕她知道了忌讳。宝钗听了,便主动提出用自己刚做的两套新衣服。于宝钗而言,能帮王夫人处理好金钏后事,以了却王夫人心事,则是她的基本出发点和心愿。

宝钗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她品行端庄,做事大气,善于助人,不偏不倚,由此深得人心。一次,分送礼品时,她连在贾府几乎人人嫌弃的贾环也不曾忘了。在得知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时,宝钗便向袭人讲明了史湘云的难处,便主动提出自己替她做。一次,湘云要作东开社,宝钗深知史湘云手头不方便,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史湘云无比感激,她发至肺腑地说:“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每年春分、秋分,黛玉旧疾必犯。这年秋季,黛玉因贪玩过劳,又复嗽起来。宝钗来看黛玉,觉得症疾比往常重了,便提出另请一医术更高的人来瞧一瞧的建议。她看了黛玉的药方,发现药方上开的人参、肉桂剂量太大,药性太热,遂建议以养肝为要,改用上等燕窝与冰糖熬成粥服。宝钗的诚意,让黛玉一扫戒备,遂向宝钗袒露心声:你素日待人极好,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往日是我错了。我这病,每年犯时请大夫、用人参和肉桂已经闹个天翻地覆,这会子再提出个燕窝粥来,底下的那些老婆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宝钗说:“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黛玉被宝钗的真诚深深打动,见宝钗遣人送来的一大包燕窝,黛玉便“自在枕上感念宝钗。”

宝钗帮助过很多人,除寄人篱下的黛玉外,还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等,甚至对大观园的那些丫鬟仆人,她都能体贴其辛苦,足见宝钗的善心和品行。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与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宝钗才华出众,却很低调,大智若愚。她工于诗词,其词章意蕴深厚,透溢出华丽的文采和博大见识。在宝钗眼里,宝玉不求进取,腹中空虚,于是在《螃蟹咏》中吟道:“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借诗喻人,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宝钗的诗,气势宏大,接下来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一句,意味隽永,更引得人们深思。

宝钗是个极聪慧的女子,起初随母入京,本为参加皇室妃嫔竞选,然家兄薛蟠有命案在身,故未能中雀屏之选。在此情况下,宝钗便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将目光聚焦到贾府下一代继承人宝玉身上,即便贾府已开始走向衰败,宝钗也觉得此乃最好选择。

在争取与宝玉的婚姻上,宝钗并未与黛玉刻意竞争,两人分别采取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黛玉是“攻其一点”——“拿下”宝玉,并在众目睽睽之下耳鬓厮磨,使之大白于世,形成公开事实。而宝钗则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以良好的教养、敦厚的处事、亲和的为人、温柔的内心、诗人的才情,赢得了众人的信赖。她深知,儿女婚姻,乃父母之命。便以其端庄贤淑,雍容大气,顾大局、识大体的优势,不动声色地俘获了贾府几位位高权重者的心,终结出“金玉良缘”之果,这是宝钗的成熟与聪明之处。而黛玉幻想的与宝玉的爱,只是一种虚幻的期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其实,宝玉并非不喜欢宝钗,只是之前专情于黛玉,忽略了宝钗的美,直到有一次,宝玉方才有所心动:“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盘,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可见宝玉对宝钗已垂涎之至。

宝钗是封建时代一个非常完美的大家闺秀形象,她几乎具备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所有美好品德:美丽善良,温柔娴淑,尊孝磊落,工红博识,足以对宝玉产生极大诱惑,以致于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最终,他们的结合顺理成章,也成全了通灵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金锁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石姻缘”之说。其实之前,宝玉之所以未曾在意宝钗,尚有一重要原因在于宝钗希望宝玉“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而叛逆的宝玉觉得宝钗的絮叨像紧箍咒,便心生反感而已。

宝钗以其出色的美貌,良好的人格,豁达的胸襟,出众的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尽管最后落得了因宝玉出尘而守寡的结局,但那是她身处的社会所决定的,非一弱女子能逆料与抗拒。然叹只叹,“可怜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宝玉辜负了宝钗的一片苦心和美德,其结果,不但葬送了贾府,也葬送了自己的婚姻与人生。

宝钗和黛玉,宝玉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两位人物,她们的判词虽“钗黛合一”,但两人性格迥异,“双峰对峙”。无论“合一”还是“对峙”,最终都未逃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历史悲剧,实属时代使然。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