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建岗的头像

刘建岗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9/10
分享

永恒的光辉

永恒的光辉

——“草根校长”马文有纪事

刘建岗

左云,古时的白羊地,隶属云中郡。一条蜿蜒曲折的古老的长城横亘在这块131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唐代名将尉迟恭曾纵马驰聘在这块土地上;宋代杨家将七郎八虎也曾将热血洒在这块土地上;和平使者王昭君曾在这里踯躅徘徊,琵琶声咽,回首家乡;孟姜女哭断长城的故事源远流长,萦回千年……古长城历经风雨,斑驳陆离,早已是荒草萋萋,它一直从那遥远的地方延伸到这里,又从这里延伸到茫茫荒漠,逶迤而去;从古代延伸到现在,并一直向未来延伸。一位76岁的耄耄老者正沿着这九曲回肠似的古长城向我们款步走来——

他就是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校长马文有!正是他站在这段古长城脚下,筑起了左云县教育战线上的又一钢铁长城!

1、靓丽校院,左云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北方,就是这北方,一望无际的白杨,使人不由得想起了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行行一排排的白杨枝杆笔直,郁郁葱葱地耸立在左云的大地上,茫茫苍苍,无边无际。正象茅盾先生描述的那样:那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来粗细吧,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掩映在这不屈不挠的白杨树丛中是一所美丽的校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气宇轩昂的学校大门。正门附着两个角门,颇具现代化气息。沿着由白杨和松柏筑成的甬道,走进校院忽然开朗,左侧是学校招待所,右侧是学校操场;再向后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种花草树木翩翩起舞;教学楼、实验室、电教馆、图书馆、食堂、宿室楼依次展开,应有尽有。月季花、美人蕉、木槿花,花开朵朵;松树、柏树、国槐树,树树葱绿。走进校园,恰似走进了一座花园,旖旎无比!

这座花园式的校园位于左支县店湾镇,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达八万多平米,是一所融新时代小学、初级中学、全国示范职业中学、短期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学校;是集声、光、电为一体的现代化技术学校;是重德、重学、重技术的全国典范学校!孩子们处于这样的学校、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焉有不成才之理!

近50年来,这所学校为社会造就了三万多名人才!其中:升学、深造的有2080人;国家工作人员343人(中小学教师102人,幼儿教师90人,公务员83人,军人68人);自主创业的领头羊和合伙创业者有1030人(有50多人已进入了中等收入人群);各行各业从业人员26000多人(77人从事电脑服务工作,368人成为乡镇企业的技术骨干,280人担任乡村干部,549人担任农技、经营、畜牧、财会人员,265名成为县乡村三级诊疗机构的医护人员,11000多人成为汽车驾驶员,100多人从事汽车、拖拉机、装载机修理工作,257人成为机电、采煤、测绘技术人员,矿山从业人员9922人,矿山特种技能工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4264人)。店湾镇的西沟村的一部分村干部以及村办6家煤矿的大部分矿领导、技术人员都是该校毕业生。他们充分发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

2011年7月30日,雨后初霁。我随来自全省各地的诗人、作家们一行,参观了该校毕业后建设新农村的能手施红卫的大棚地!

蔚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白色大棚掩映在丛丛的白杨树中,金色的阳光暖洋洋地普洒在远山近壑,一段古长城由近及远,隐没在那崇山峻岭中。微风徐来,使人体会不到夏季的炎热与干燥。一群白羊洒落在那葱绿的慢坡地,嘹亮的山歌伴着清风清韵入耳:

“高高的山哟,深深的沟。苦绳绳拴不住大山口,河里的石头哟要唱歌,坡上的沙莲哟要长成柳,汗珠珠浇得活一棵棵苗,泪眼眼看得见一座座楼。心头上有灯就不怕那个风,脚板板哟抬起就往前走,桃李树花开哟就叫个春,有什么春天哟就有什么秋。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站在左云的这块大地上,让人深深体会到什么是清风徐来,神旷心怡!

大棚内炎热如夏,一串串青椒大如拳头,一根根黄瓜招摇秧头,一颗颗西红柿喜翘枝头,一个个萝卜蓬勃地头!

北国风光,不仅仅是千里冰封,而且还有景如南国似的绿色海洋!

我们还参观了京奥公司,公司的主人李勇财也是毕业于左云综合技术学校的农村致富能手。占地近千亩的京奥公司,如同一座辉煌的马铃暑宫殿。阳光大棚内是用蛭石培育的脱毒马铃暑种子,院子里种植着一望无际的马铃暑,蓬蓬勃勃,如同蓝天下的一片绿色的云!

马铃暑,俗称山药蛋。北方最普通、最地道、最土著的一种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它最适合于粮食产量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其生命力极强,防病能力极强,品种繁衍极广。脱毒马铃暑就是经过改良的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马铃暑的产量、质量。

作家赵树理被称为山药蛋派,意思是他的作品完全口语化、农民化,其实质就是农民作家派。因此,山药蛋又是山西农民的象征。

而马校长的左云综合技术学校谁说不是又一座京奥公司?他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精心培训新一代的“山药蛋”——新型农民而呕心沥血。农民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再加上现代社会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更兼社会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不重视,农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穷苦农民不愿接受教育、不想接受教育、不能接受教育。马校长就是要为他们脱“毒”,就是要改造他们旧的思想观念,就是要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而且他也实现了这个愿望,三万余人的“脱毒山药蛋”活跃在左云乃至全国的各行各业中!

漫步在校院,你会惊喜地发现,各式各样的标语牌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校院的各个角落:

“自强、实干、创业、公廉”;

“公生明、廉生威”;

“身教的力量在于真、实、精、细”;

“波折是人生的大学,坎坷是创业的路标”;

“拼搏20年成人,奋斗20年成功,奉献20年成名”

……

这一面面标语牌集思想性、知识性、警示性于一体,使人发人深醒、振聋发聩,令人惊醒,催人奋进!

这是左云综合技术学校又一亮丽的风景线!

为农民脱“毒”培养新一代农民,马文有校长不仅付诸于实践,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边教学边著书立说。近半个世纪以来,他著有《人事观》、《真言实语》、《穷人教育理念与实践》、《实业兴学礼赞》、《筹建农科教园区的意向》、专题解说词《攻克农村教育难题的人们》、《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简介(图文解)》等50余万言!

“我心向贫困人民的情感不是今天才有的。因为在我的思想上一直烙着贫困人民教育的痕迹,血管里流淌着穷人的血液。这是因为,从小随家人干活,开荒造地种田。16岁开始,靠母亲和大哥编筐、拧草绳卖钱供学;后来靠人民助学金培养到大学毕业。否则,我至今还可能是睁眼瞎子放牛郎。刚参加工作那时,正逢国家特殊困难时期,在国穷、村穷、家穷、学校更穷的背景下,我马文有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只要上帝允许,我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自己的学校,创造新的业绩。报恩于党,还教于民!”马文有校长如是说。

半个世纪,左云综合技术学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脱毒”农民,是左云教育战线上的一朵奇葩,也是全国教育战线上的奇迹!

但这朵奇葩却缘于一座古庙!

2、一座古庙,中国教育的窘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座残破的古庙孤零零地挂在半山腰,没膝的蒿草簇拥在古庙周围,一条蛇一样的小径出没在荒草中。秋风荡来,四处漏风的小庙呜呜作响,房上的屋瓦残缺不全,瓦缝中长着高高低低的蒿草,秋风一吹,狰狞古怪地在舞蹈,并且欷欷簌簌地向下掉着碎土。门窗早已老旧,用几块木板横七竖八地钉上去,使本来光线不明朗的屋内更加昏暗。屋内的各路神仙也早已不知那里去了,只剩下一张贡桌暂且作为老师的讲台。学生坐着缺腿少面的破桌椅,而且还不够用,只好用石板石块代替。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几十名小学生拥挤在这所不足20平米的破庙内,唯有那一双双黑黑的眼睛纯洁而明亮。这就是马文有的学校和他的学生。

黄昏中,马老师一字一句地教授这首千古名诗,不禁洒然泪下。庙外的苍穹下苍老得象一幅古画:一条古长城依旧不屈不挠地随着山势的起伏蜿蜒而去,十里河象一幅晶滢透明的纱巾飘落在这广阔的原野,星星点点散落在野外的是那些牛羊。一只雄鹰腾起,久久盘旋在苍狗一样的云层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牧人那似有似无、似断似续的牧歌,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婉转低徊。随着阴山刮来的秋风飘荡,似乎那久远而悠长的胡茄十八拍。

马老师目睹这雄伟壮丽的塞上风光,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落后农村教育搞上去!

马文有老师1962年从晋北师专毕业,本可以留在条件优裕的城市里任教,但他怀着一颗拳拳报效家乡、报效农民之心携妻子白文景来到了这穷乡僻壤——左云县井儿沟小学。放弃了城市、放弃了优裕,为的是什么?正如马校长所言:为的是能为农民们真真办点实事、好事。

24岁的马文有豪情满怀,一头扎到农村,无怨无悔,五十年如一日,终于走到了今天的辉煌,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马文有出生在怀仁县金沙滩镇马庄村。父母亲兄弟姐妹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很小就开始参加田间劳动,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割草、背肥、种地、放牛……什么农活都干。正是金沙滩这块土地养育了他,培育了他,成就了他。

金沙滩,一个光耀古今的名字,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金沙滩决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公元980年,即宋太宗年间,辽兵在金沙滩设下“双龙会”,诱太宗前去谈判。杨业认为不可,命大郎穿上龙袍扮太宗,众子同行,随机应变。会上,大郎果被辽兵围攻,大郎以袖箭射杀天庆王,七郎八虎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中,且战且走,大郎被辽兵万箭穿心而死。二郎拼死反击,纵马反冲入辽阵,牵制敌方,让众兄弟带太宗逃走,结果以十余人之力,大战辽兵数千人,力尽之际,跌落马下,遭万马践踏而死;三郎掩护太宗,守在车旁,长兵器断了,竟以徒手肉博,毙敌近百,最后死在御车之下;杨家父子一路掩护太宗逃走,四郎率兵引开辽军,悉皆战死,四郎负伤逃到河边芦苇丛中,被辽兵以绊马索活捉;杨业兵分两路,由五郎带太宗走,自已留下殿后。与六郎、七郎同被困于两郎山,不足百人,激战三天三夜,兵困马乏,最后,杨令公一头撞死在李陵碑下……

马文有从小生活在金沙滩,听老人们讲杨家将的故事,口述笔录,耳濡目染,早已耳熟能详。马文有一个放牛娃,赶着牛儿踏遍了金沙滩的山山水水,山峦草地。历史早已“湮没了黄尘古道,远去了鼓角铮鸣”,但杨家将那精忠报国的思想深深地烙在了他幼小的心里。这是他矢志不渝地坚持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报效农村的动力源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马文有正是以一颗赤子之心离开大都市,携妇人白文景双双投入到农村的大自然怀抱中。荆棘丛生的小路并没有阻止住马文有夫妇那匆匆的脚步,荒凉寂寞的寒夜也没有难倒马文有夫妇今生献身教育的决心。

夜深人静,孤灯寂寂。

马文有夫妇将家安置在古庙的一座偏殿内。四面透风的墙壁,可数星星的屋顶并没使马老夫妇灰心丧气。他们二人合力,用旧报纸裱糊墙壁,用旧木板支起床桌,用几只纸箱装盛衣物。家,不仅是物质的富裕,精神才是主要的财富。

当然,人不是圣贤,他们也曾一度有苦闷、烦恼。如此恶劣的教学条件是马文有夫妇万万没有想到的。白文景老师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没有受过如此的苦累与艰辛。她彷徨、苦闷、犹豫,曾一度想离开这苦难的井儿沟,重返大城市。她一步三回头,当她看到站在山梁上目送她的孩子们,象一株株小树一样久久不肯离去,她犹豫了。再看一眼象一颗大树一样一动不动的爱人,她流泪了。一声声深切的呼唤仿佛在她耳旁响起,他们需要她,他需要她!她的脚步就再也挪不动了。男人是女人的根,她还能飞到哪里去?她就象一只风筝一样跌落了回来。孩子们象小鸟一样翩然迎来,围住了她,一枝莎棘递到了她的手中,她偿了一下:酸、涩。她又偿了一下,还是:酸、涩!

农村教育就是这么酸涩,农村教育就是一部酸涩的历史!正如吕日周主席说的那样:农村教育存在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挂一漏万”三个问题:有的干部心口不一,嘴上讲的是要重视农村教育,但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理论和实际工作中认为农村教育是重要的,他们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有的干部言行不一,讲问题,但是不解决问题,说的一套,而做的是另一套;有的干部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工作无思路,发展无举措,面对问题无办法,得过且过,挂一漏万,难以推动面上工作。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还多,没有农村的教育就没有全国的教育,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全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建设!

对教育的投入,世界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为7%,发达国家9%,欠发达国家4.1%,而我国只有3.1%。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殷彩霞是甘肃某县的一位农村姑娘,高中毕业后,19岁的她成为一名民办小学的教师。一天夜里刮大风,把茅草盖的学校屋顶掀掉了,青砖砌的黑板也被刮倒。校长到县教育局要求拨点钱来修,局长却说要殷彩霞去才能给。她步行十几里路见到了局长,对她的美貌垂涎已久的局长夺走了她的贞操,却不肯为这所民办小学拿出一分钱。为了让孩子能够继续上学,殷彩霞仿照同村一些姐妹的办法,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在发廊里卖身。她的全部收入,除了最节俭的生活费,都寄给那个民办小学的校长。学校因为她的牺牲而不断有了变化:第一个月,修了屋顶,买了黑板;第二个月,有了木制的课桌和板凳;第三个月,所有的孩子都有了课本;第四个月,学生们都戴上了红领巾;第五个月,孩子们不再光着脚丫子上学了。第六个月,殷彩霞回到村里,看到学校的变化和孩子们的欢欣,她感到自己所受的屈辱得到了补偿。为了继续改变学校的面貌,她再次走上南下的路。于是,第七个月,学校有了操场;第八个月,有了篮球;第九个月,学生们有了新铅笔;第十个月,学校有了国旗,学生们每天可以迎着朝阳,看国旗冉冉升起。殷彩霞有着更大的梦想:为孩子们盖一间砖砌的教室,再为他们买两台电脑。但是,她的梦想没有实现,灾难就来临了。一个包养了她半年的地产商抛弃了她,说是一个老外愿意出3000美元买她一夜。就在那个晚上,她不堪三个外国人肆意凌辱,不幸死去。那个小山村和民办小学为殷彩霞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为她降了半旗。校长老泪纵横地朗读她的日记。她在日记里说:卖一次淫,可以帮助一名失学儿童;当一回二奶,可以拯救一所希望小学!

最祟高的事业却用最龌龊的肉体交易来支撑,谁之过?当孩子们迎着东方那然然升起的太阳,看着国歌声中然然升起的五星红旗,该作何感想?

农村教育面临着多么严峻的问题,从中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一些贪官污吏动辄贪污数亿元,卷逃国外;一些政客热衷于高大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投资几亿甚至几十个亿却是一堆豆腐渣工程;一些大老板可以卖豪宅、置豪车,一踯几万元甚至数百万元豪赌、嫖娼、吃喝,而对于农村教育投资又偏偏这么吝啬!

也须马校长真的失去了等靠要的信心,也须马校长早已看透了当今社会的腐败无能,他要赤臂上阵了:靠自已的骨头长肉,靠自已的双手救孩子。

编筐织蒌,他开始创办起了第一个校办工厂。

不奋起自救,就可能坐而待毙!他毅然决然,大手一挥,兴办企业!

3、兴办企业,辟出一条实业兴教的蹊径

在全球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马文有校长却走了一条与之相悖——越来越综合的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会不会有?英国、法国、德国、挪威甚至战火连天的利比亚会不会有?挪威、利比亚这些小国家教育都是全勉费的,而自誉为具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中国为什么做不到?自从加入WTO后,这也接轨,那也接轨,而为什么唯独教育接不了轨?教育需要钱,中国的钱都哪里去了?教育穷,穷教育的恶性循环为什么会在中国独有?

中国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并非危言耸听!一方面教育部门辛辛苦苦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出现大量的人才浪费!大中专就不了业,甚至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也出现了就业困难。为了适应就业,往往是学非所用。就在2010年广东某肉联厂要招收十个卖肉者,年薪十万元,条件必须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应聘者踊跃。而他们真正所学专业却与卖肉毫无关联!

占有政治资源的出现了官一代、官二代、官三代,甚至官四代,中国的官员有种。因此,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占有经济资源的出现了富一代、富二代、富三代、甚至富四代,因此,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爷爷……

占有知识资源的出现了上岗、下岗,下岗、上岗,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象浮萍一样到处颠沛流离,最终还是逃脱不掉下岗的厄运!因此,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泛滥!

这不仅是古代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的悲哀,也是当今千千万万学子们的悲哀!著名诗人尤克利却是一名泥瓦工;写了近百篇通讯报道的王拴富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跟着三晋诗人作家出和顺到左云,与主席谈话,与县长碰杯的我却是一名下岗工人……

当今社会吏治腐败、社会缺乏诚信,垃圾工程、假冒伪劣产品、毒食品泛滥成灾,国民素质日渐滑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教育方向出现了偏差:只注重知识培养,不注重思想道德培养。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温毛主席“政治挂帅”的谆谆教导!

回想共产党之所以夺得天下,一个致胜法宝就是思想教育。一支军队不仅有司令员,而且还有政委。这个政委其实就是这支军队的思想灵魂。如果共产党也象国民党一样靠金元靠银元鼓励战士向前冲锋,那么共产党会不会最终取得胜利?如今解放了和平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道德教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官员腐败,妇女卖淫。社会走向了又一个十字路口。

由于缺乏思想道德教育,一些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思想不健康,见不得风雨、经不得风浪,稍有一点挫折,就会举起屠刀,或者跳楼自杀!使家长使老师使国家付出的大量心血付诸东流!就在今年,一名留学美国的研究生归国省亲,只因母亲给汇钱迟了几天,就将刀子插进了母亲的后心!而倒下的母亲有人围观却无人伸手救治,最后还是一个外国人叫了辆救护车把母亲送到了医院。中国人的无情冷漠、道德缺陷又一次得到了体检!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道德沦丧化、教育商业化、师生金钱化、外语强制化、学习寒窗化、学校行政化、高考应试化、文凭腐败化,而在左云却跨出了这一泥淖地,教育出现了一种新型模式:

学校兴实业,实业兴学校,学校出三才(人才、钱财、精神财富),三才兴社会。

学校无小事,育人无小理,师长无小节,学生无小德。

草根校长走了一条草根之路,培养了一批批草根文人!所幸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与赞誉,并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榆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那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面对塞外这苦寒地区,马文有校长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每天和同学们天不亮就起床,迎着启明星沿着古长城跑步出操,又沿着晨曦回来。那“一二一。一二一”口令声回荡在空旷而寂潦的原野。晨鸡一声又一声地在报晓,那知马老师和他的同学们早已隐身在远远的古道上。

同学们一身汗水地跑回去,马老师却还在野外徊徘,村前村后,山上山下。他踏遍了井儿沟的山山水水、草地河流。他思谋着一个又一个的计划,又推翻一个又一个的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的内心包容着学校,包容着整个井儿沟,包容着整个左云以至全国!他要在这里大展宏图,这里是他即将起步的襁褓。他要汲取这里的空气,这里的水份,这里的土地养份——一个伟大的蓝图在他的心里悄然萌生!

1965年他就任井儿沟校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学校从古庙里搬迁到一座已经废弃多年的粮油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的房子比古庙稍好一些,地方也稍大一些。但谁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房子一下子就塌了十多间,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使他心有余悸,决心翻修新教室。他找大队干部、找公社领导、找县教育局长……当他一身疲惫地回来,看到的是一幅令人心酸的景象:

孩子们坐在一堆废墟上,面对那堵没有倒塌的墙,墙上挂着一面所幸没有被损坏的黑板,妻子白文景就站在黑板前的废墟上,一字一顿地教孩子们咏读: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人口众多,我们的首都是北京,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公里……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太阳下,孩子们脸上留下一道道黑黑的汗迹。此情此景,马老师流泪了,他顾不得疲累,顾不得干渴和饥饿,一转身又出去了。白老师驻立墟上,一脸无乃,她知道他又去“乞讨”了。

初偿乞讨的艰难,备受世人的冷眼,饱经领导们的奚落。马老师决心自已动手烧砖制瓦,还孩子们一个能够遮风蔽雨的校院。

拿着乞讨来的一点点钱,拿着靠化缘来的几方木料,要重新翻修近30间房屋谈何容易!马老师不怕苦,怕的是世人的不理解;马老师不怕累,怕的是孩子们挨饿受冻,最痛心的是怕孩子们失学,他觉得这些孩子们都是他的宝贝!一个也舍不得让他们流落社会。曾有一个女同学叫马红梅,因为父亲过世早,家里穷,落下八百元的饥荒,年仅十四岁的她就要被嫁出去,马老师闻讯,急急忙忙赶了十几里山路到了她家,阻止了这一荒唐的婚姻,并号召老师同学们捐款集资,帮助马红梅度过了难关。后来,红梅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学成后,又返回井儿沟小学任教。他喜欢他的学生,学生们也都喜欢他!

马老师是个出身农民的知识分子,他是从一个放牛娃一路走来的,手上的老茧从来没有消失过。他的心灵深处永远有一个声音在回响:精忠报国。他亲自到几里外的山上背石块,亲自和泥制砖,他和民工们日夜守在工地上,砖来了他卸砖,灰来了他卸灰,木料来了他亲自一根一根地卸料……直到一天中午他晕倒在工地上。

寒往暑来,春暖花开。经过几年的打拼,新建教室15间,宿舍13间,延安式窑洞5孔。与此同时还创建了校办工厂、小型电灌站和25亩田园化小农场。左云农村第一所七年制学校(店湾中学)就这样诞生了。

学校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一些贫困生也能得到帮助。几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缀学。有一名同学叫田牛,由于家庭困难,父亲死活不愿意让他念书,死拖硬拽地要让他回家种地务农。但田牛就是不肯,最后狠心的父亲竟然将他一个星期的口粮拿走了。马老师没有因为田牛没有口粮就让他离开学校,照常让他上学,吃饭时就把叫到自已家里来。

在建校的过程中,有两个人需要大书特书:

一个是张韵老师,因翻修校舍资金不足,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硬是将自已的寿材板买掉,一千多元,无私地交给学校。

一个是叫做左云生的农民,他将自已的几方木料全部无私地捐给了学校。

如果学校没有这些无私的人的赞助,仅凭马老师一人,即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马老师忘不了这些人,孩子们忘不了这些人,社会也忘不了这些人……

从此,学校逐步走向了正规,并一天比一天兴旺。

但这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理想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粮油加工厂地域面积狭隘,没有发展空间,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它已局限了人们的视线,但局限不了马老师的胸怀,他再一次把眼光投向校外,投向远方。

1975年春,马文有校长参加“教育学大寨现场会议”,被大寨精神感动不已。其中有一项称作“下走水(沟底筑成隧道)、上种地(上面填土造田)、打起仗来好战备(既能通水,还可通车)”的工程,对马文有启发很大:人类只有认识自然、驾驭自然、能动地改造自然,才能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大寨人能办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办?

参观大寨回来,大寨精神极大地鼓舞着他。其实他每天早上巡视野外早已看上了校外东山上的石板坡,一个伟大的计划一直在他胸中酝酿,一个宏伟的蓝图老是闪显在他那睿智的脑海中。只是限于诸多原因,一直没有提上日程,这次他下定了决心:他要向愚公学习,搬山填沟!

4、愚公移山,羊镐与铁锹创造的奇迹

首先不相信的是村长,他晃晃脑袋,以为听错了:“什么?你要搬山填沟?”

“是的!”马校长再一次斩定截铁地说。

“你是不是生病了?在说胡话?”老村长伸手摸了一下马校长的额头。

当确信马校长不是在说胡话,也不是在开玩笑时。老村长一下子气乐了:“好你个马文有啊,真敢瞎想。那是多大的工程啊,你要干到什么时候啊?”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总会拿下来的!”

面对马校长的气魄,老村长也服了,一摆手说:“行行行,由你吧!”但他内心仍然认为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马校长一听批准了,高兴得一蹦老高。吹着自已心爱的口琴,一路春风地回来了。

西板坡,那是一块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西高东低,相差十八米,中间还有几道山洪长年冲刷犁出的深沟。水土流失严重,草木不生,乱石堆垒的荒山地。有古诗曰:

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

昔时闻有云中郡,今日无云空见沙。

一派荒凉景象,从来没有人想到治理,这老马怎么看上了这种地方,真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你爱怎地就怎地吧”老村长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马校长带着好消息回校宣布,要搬山填沟,建设新校院,很多老师同学也都不理解。

“现在不是好好的吗?为什么又要迁校?”

“学校刚有了起色,又要扎腾,真不知老马发什么神经!”

“搬山填沟,那是容易的事吗?真是白日做梦。”

就连自已的妻子白文景也不理解:“你这是干啥呀?嫌活得还不够累呀?”

………………

象一瓢瓢冷水泼头,差点将马校长心头的火焰浇灭。

马老师思量再三,决定自已先干起来,既然已经在老村长面前夸下了海口,他就不能食言。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羊镐来到西板坡,晨曦中,一个影子在一下一下地挥镐舞动,多少年来已经成为马老师挥之不去的梦境,早已被定格为一幅剪影——一个先驱,一个拓荒者的剪影!

好大一座山啊,好大一个石板坡!站在这里,马老师就象一只小蚂蚁,而就是这只不屈不挠的小蚂蚁每天在啃着石板坡这个硕大无比的骨头!

白老师心疼了,她款款地走来,为马老师送上了早饭。站在石板坡上,马老师携着夫人从东头走到西头,边走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幅美好而壮丽的蓝图描绘到白老师的心里头。

初升的太阳,红彤彤地泼洒在西板坡。石板坡上马老师和白老师被定格为一幅最为美丽的剪影。

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心疼了,他们迎着朝阳,推着小平车,抗着锹镐一起向马老师走来。轰轰烈烈,动天地、惊鬼神的搬山大会战就这样开始了。

姝姝你睁开那毛眼眼瞧

哥哥我就不走西口走海口

关外的石头大如斗

泪花花流到咱酒里头

大路小路咱都得走哟

兜兜里流油咱脸可不能丢 哟——

姝姝你睁开那毛眼眼瞧

耕地还是离不开那老黄牛

站在那土城墙上吼一吼

厚墩墩的脊梁咱抗地球

黄土地咱多会儿也亲不够 哟——

辽亮的山歌回荡在石板坡,火热的干劲充溢在石板坡,高飞的雄鹰激荡在石板坡,奔跑的牛羊欢快在石板坡。

老村长站在村头一瞅,吃了一惊:还真搬啊。随即摇了摇头回去了。

村民们站在村头看了看,奇了怪:这老马又要干啥啊,不好好教书,尽瞎扎腾。要搬山?嘿嘿,没听说过。也无乃地回去了。

当时有这样一则通讯报道:搞这样的工程,在左云这块土地上尚属“闻所未闻”。这工程对于马文有和他的学校来说,工程之大 、困难之多,无异于愚公和他的几个子孙面对太行、王屋二山,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像当年的愚公一样,开始为心中的目标而奋斗了——他们的工具只有50把铁锹,8辆小平车,锹挖、筐挑、平车推,到后期又请来了推土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夏饮雨水,冬融冰雪,尽管没有什么神仙下凡来帮他们,他们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先后动土近50万立方米,平地500余亩,建房20000多平方米,筑水塔三座,建起了100亩的农场和100亩的林场。

报道篇幅很短,只是简单地概括了一下创业之艰难。其当时的苦和难岂是一个小小报道能概括了的?

张韵老师年老体弱,晕倒在工地上,大家七手八脚把他送到了医院,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马老师悲痛欲绝,张老师啊,欠你的一千元寿材钱还没有还啊,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呢?马老师亲自抬着张老师的遗体,送了一程又一程,把他埋在了石板坡尽头,为的是能够让张老师看得见搬山成功、新校院重建成功。一锤又一锤,马老师亲自为张老师刻石立碑。指缝里夯出了鲜血,他也不觉得疼。最终,马老师没有辜负了张老师的企望:大山终于铲平了,新校院终于落成了,张老师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就在可以告慰张老师的英灵时,出了一件不该出的事情:那些整日驻立在村头张望的村民们,看到若大一块土地铲出来了,一望无际,既有农场又有林场。对于地无三尺平的井儿沟来说,整出这么一大块平原来,着实让人眼谗。于是他们的观望变成了觊觎和贪婪,他们眼红得耳热心跳,他们跳出来要抢占耕地!他们的理论就是,你马文有就是条龙也是个外乡人,而我们是地头蛇!就在他们密谋筹划时,一位村里的同学匆匆跑来报告给了马老师。这不仅是马老师一人的心血啊,而是全体师生们的心血啊,决不能让他们得逞!张老师尸骨未寒,岂容他们如此无理!否则,如何向张老师交待?

清晨,天刚蒙蒙亮,马老师就来到了山头上张望。忧虑和担心使他一夜未眠。真希望那位同学的报告不是真的:凭什么呀,我们一锹一镐铲出来的平地,你们却要白白地占了去?这就说到中央也没有这个道理呀。这没有道理的事还真就发生了,那一伙汹汹而来的村民们,赶着骡马真的涌来了。保地护苗,老师同学们紧急集合起来,冲到了地头。

那些村民们是有备而来的,他们赶着骡马在地头上横冲直撞,企图将种子撒播在学校的耕地里。刚裁的树苗被践踏了,刚出苗的的莜麦被蹂躏,这可是老师同学们的补贴口粮与收入啊。学校要发展,同学要读书,岂容你摧残孩子们的希望!马老师第一个冲上去牵住了那企图奔突的骡子。赶骡人不由分说就举鞭抽打,马老师死死地扣住骡缰不肯松手。一下、两下、三下……鞭子无情地抽在马老师的背上、臂上,马老师以臂护头,任凭疾风暴雨般的鞭子抽打在他矢志报效农村教育的身上。同学们纷纷涌来抵挡,为马老师分担鞭打之痛。田地里吵着、叫着、闹着……乱纷纷你方跌倒他吃跤,孩子们一声声惊叫,数声声啼哭,撕肝裂胆,真好象苍天倾倒下一锅冰暴粥。树苗倒了,孩子们赶忙伏地扶起;麦苗倒了,孩子们以她们那稚嫩的身体护苗!晴天白日,朗郎乾坤,竟然有如此的不法行为!有人赶忙向公社、县里汇报。

公社党委常书记匆匆忙忙地赶来了、县人大黄副主任也赶来了。面对村民们的无理取闹,常书记、黄副主任怒不可遏,痛斥了那些闹事的村民。才不至于事态扩大,平息了这场不该有的风波。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正当马老师伏下身来,全心全意筹建新校舍的时候,纪委来人了,内查外调,找马老师谈话。

有人告状说马老师不务正业、好大喜功、滥发奖金、私分贪污、任用右派等十大罪状,马老师不得不分心应对调查。当纪委同志见到一身尘土的马老师有点吃惊,想与马老师握手,马老师双手一摊说:“对不起,我手脏。让我洗洗吧”。刚从工地回来的马老师一手的泥巴,一身的尘土,这样敬业的好人怎么会贪污?直觉告诉纪委同志,这里面绝对有文章。

马老师并没有多为自已分辨什么,只淡淡地简单说了句:“查吧,我相信领导,相信组织”。纪委领导找老师们谈话,老师们一个个都有敌对情绪,他们不理解,马老师一天到晚辛辛苦苦为了什么?一身忠贞献身教育,还要接受调查?做为一校之长,他的家还在原来粮油加工厂的破伙房里,一堆纸箱,四面墙壁!贪污了什么?他贪污了起早贪黑,他贪污了脚踏实地,他贪污了任劳任怨,他贪污了吃苦在前,他贪污了尽心尽力,他贪污的太多了!经过多方接触,纪委同志们也深深地为马老师的精神所感动。

就在纪委同志们坐在一起开会讨论,为马老师下最会结论时,有人报告:“马老师晕倒在工地上了!”

纪委同志们再也不说什么了,急忙开车拉上马老师向县医院急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厂事、校事、挠心事,事事操心。”马老师怎能不病?

车轮滚滚,十里河静静流。

5、十里河畔,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输了三天的液,马老师挺过来了。

但有一个老师却倒在了讲台上,他就是李悦老师,就是告状信上说的那个右派分子。在文化大革命时,他和马老师一同被打为教育战线上的黑干将,一同被挂牌游斗,一同被批判。但马老师不管你是左派右派,只要你能搞好教育就是正派。在田间地头,马老师见到了满头苍白的李老师,聘请他出山。李老师古文造诣很深,是个很难得的人才。

如今他去了,马老师顾不得身体的虚弱,硬是从医院里跑了出来。

站在李老师的灵前,马老师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却是扶柩大哭!在场的老师同学们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马校长如此地号啕过,在他们的眼里,马校长是坚强的,是一条流血不流泪的硬汉。可他们那里知道,马老师不仅是为李老师痛哭,也是为自已痛哭,更是为教育痛哭!

马校长所受的委屈实在太多了,从来也没有尽情地发泄一下。

就在他刚从医院回来的当天,他找了几家企业,想借部车,将李老师的灵枢运回故乡,让李老师能够魂归故里,入土为安。可就这么点事,屡吃闭门羹不说,一位煤老板还说了一大堆难听话。教育为什么在他们的眼里就这么一钱不值?作为一校之长,连部车也借不出来。对李老师鞠躬尽瘁献身教育竟然得不到一点同情!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对老师的歧视,就是对教育的岐视。马校长不能容忍人们对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死如此漠视,不能容忍对教育事业的不尊重,他怎能不失声痛哭?

走好,老师,太阳就要落山了,老师,走好——

走好,老师,月亮就要升起了,老师,走好——

走好,老师,天上您的星在闪耀,老师,走好——

走好,老师,穿上您的云裳戴上您的草帽,老师,走好——

一辆毛驴车载着李老师走向了黄土路,走向了他生前生活过的地方,走向了那遥远遥远的天堂!

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金钱地位,就没有教育地位。李老师的死深深地剌激了马文有校长。他不能让孩子们失学,也不能让教师们活得没有尊严!他决定要开校办实习煤矿。

学校开煤矿,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有的事,教育法也没有此方面的相关规定。马校长就是要敢为天下先,就是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不管一些好心人的提醒、反对,毅然决然,走上了漫漫征程路。

一身工作蓝,一个黄挎包,一顶黄军帽,一双黄球鞋。马校长就这样上路了,大同——太原——北京;北京——太原——大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没有走过,过雪山、爬草地他没有经过,但他走过了现代的十万里征程,饱偿了吃冷眼、遭讥讽的滋味。为了盖一个章,他找到了煤管局局长,但人家根本不让他进门。无乃,他卖了一些东西找到人家家里,自以为盖章有望了,谁知他刚出门,东西就被扔了出来……

坐在城市冷冷的短墙上,吃着冷冷的窝窝头,就着一瓶冷冷的矿泉水。抬眼张望,夜色朦胧,灯火阑珊。他今夜将安宿那里?

十元钱的地下室里只有一张硬板床,他倒头便睡。太累了,连日来的奔波,早已使他筋疲力尽。睡梦里,他喃喃自语:爬、爬、爬……

这是一座擎天柱地的大山,蘑菇云一样的山顶,墩台一样的山脚,细细的山腰象脖子一样难以攀登。爬啊爬啊,刚爬到山腰又滑溜了下来。继续爬、爬、爬,又一次滑了下来,他定眼仔细观看,这山上粗下粗唯独腰细,颇象一枚大章!他就站在大章的山脚下,无枝无蔓的大山横亘在他的面前,这可怎么爬过去啊。

一急,他醒了。原来是一个梦,这个梦好长啊,他想。黑暗中他哑然失笑:“看来我只是个老唐生,不是孙悟空,如果能翻筋头云多好啊!”

其实老唐生还有一身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肉,而马校长却一无所有,尽管那些头头脑脑们都想吃他的肉。一位老者见到狼狈落魄的马校长说:“你想开煤矿,得拿这个。”看着老者拇指与食指捻动的手势,马校长明白,但他不想落俗。说:“我是名共产党员,他们也是共产党员啊。怎么能这样?”老者“呲”地一笑,摇摇头走了。

又是一年中秋节,就在万家灯火,家家团圆的日子里,马校长却窝居在城市里的一间地下室。

白老师已是N数次走出家门张望了,夜已经很深了,还不见老马回来。今天可是中秋节啊,怎么连节也不过了?白老师轻叹一声,不再等待了,和儿女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分食月饼。月园节,一家人却少一个,总不是件完美的事,白老师心中暗暗地垂泪,儿女们也默然无语。月上东墙,花影婆娑,为伊消得人憔瘁!

孤寂的地下室里,马校长又何尝不思念妻子儿女?昏黄的灯光下,他闭目养神,脑海里翻腾着一些人和事,象放幻灯片一样闪显。为了开校办煤矿,这已经是第五个年头没有回家过节了。他侧耳静听,一声声汽车的马达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那一定是游子匆匆回家的脚步吧。又一阵马达轰鸣,好象就停在了地下室的门口,马老师懒得理会,仍然闭目养神。一阵橐橐的脚步声,似乎就停在了自已的跟前,马老师睁开眼一看,吃了一惊,常书记就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站在自已的眼前。马校长有点不相信,死劲地砸了砸眼,又使劲地揉了两下,在确认这决不是梦时,马老师有些激动,有点语无伦次了:“是常书记吗,您怎么找到这里?”

常书记嘿嘿一笑,提了提手中的酒和月饼:“来吧,我陪你过节。”

在马老师的从教生涯中,常书记一直是他的贵人,从抢地风波到开办学校煤矿,常书记一直在为自已的事奔走。就在马老师有点无所适从的时候,常书记打开酒瓶,一人倒了一大杯:“老马,咱们今夜来个一醉方休!”

“好”。马校长面对恩人、面对知音怎能不一饮而尽!

两人吃着、聊着,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说到伤心处,两人执手相向,相对无言;说到尽兴处,两人捧腹大笑。

常书记不紧不慢从兜里掏出一叠文件,又不紧不慢地对老马说:“这是你要的第三十六个章,已经盖好了。”

马校长和有点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什么?章盖好了?”马校长一把抓过申请文件,果然,经彤彤的第三十六枚章赫然在目。马校长激动得真想大哭一场,五年来,他写了七次申请,跑了上万里路,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顺心饭。因为盖一个章,往往要反反复复跑好几趟,三十六个章,分明就是三十六座大山啊!他这个老唐生总算趟过了这九九八十一难,这可真是个难忘的中秋夜!

………………

煤矿有了,活性碳厂有了,洗煤厂也有了……美丽的校院还会远吗?

从此,左云综合技术学校走上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事实证明,马老师的决策是正确的,它有力地保障了左云技术学校的正常有序的工作开展,如今石板坡上500亩小平原上的第三代花园式校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年拿出三百万元支助贫困师生,使“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穷上不起学”的承诺得到了兑现。

在自给有余的情况下,马校长还不遗余力地回哺社会:先后繁育出优良品种83个,为本县和北方四省无偿提供优良种子8万余公斤;投资130万元,为怀仁县金沙滩(家乡)建了一所完全小学和一个卫生所;投资100万元,为左云县小京庄乡援建了一所初级中学;委托远在加拿大的朱玉琳女士为美国赈灾活性炭20吨、可净化1亿升水……

他曾6次放弃被提拔重用的机会,包括教育局书记、局长以及副县长等职务。这与当今一些人跑官、要官、卖官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当有人问马校长没有当了大官后悔不后悔时,马校长却说:这没有什么后悔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民办了多少好事,而不在于你当了多大的官。

要说后悔,马校长也有后悔的事:“我没有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自已的四个孩子都没有成了才。希望大家不要学我,因为孩子不仅是自已的,也是国家的。”

……………………

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而马文有的综合技术学校仍然恪守着最初的办学宗旨,并没有混同于这一麻雀变凤凰的兑变中。

教育的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而学校依旧在传统的科举体制下实现“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交钱”就读。而实际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而那些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编,成为教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实行校长承包向私有化看齐,实行自负盈亏,还要规定上缴利润。学校商业化、“腐败”化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11工程”以来,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而那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试问有几个校长没有名车?再看有几个教育官员没有高级住宅?而马文有校长处处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一身清贫。为我们保留了一方教育界的圣洁之地。

马文有连任校长44年,没有在教职员工家中吃过一次请,说起来“太不近人情了”!在事业发展、收入增加、工程不断的情况下,每年出入资金少则数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承揽工程的包工队每年不少于10多家,特别是1988年实习煤矿建井招标时,成捆的现钞,耀眼的金戒,“潜规则”的暗示,话里的“含蓄”……都没有撼动他的心,累计拒贿何只300万元,还有不知数目的“壹個啖”……事后有人传话说:“狼戴趸铃双皮鞶,这个地方没咱的饭,说情白搭,给钱不接,傻冒死抠,毫无办法”。

马文有夫妇生有三子一女,在庙旁的小房和加工厂伙房住了20年,直到1990年才迁入“石板坡”新居。在子女升学、就业上从未给他(她)们开过绿灯,最大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6年,被地、县领导发现后给了一个指标,工作问题才得以解决。次子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后工作,始终未离开生他养他的这所学校,至今仍是一名普通司机;就是他为姑妈拉炭“公车私用”被罚款400元。因为儿婚女嫁,总支付3万元,加上买房押金等,除花光了积蓄,还欠外债1万元。

目睹现在的左云技校,你会觉得,他们家大、业大、豪华、气派!看了马文有现在的家,是你难以置信的简约和朴素。强烈的反差让人困惑不解,因为他闯过了名位关、房子关、车子关、金钱关、子女亲朋关,“庙旁、伙房”住了20年,“穷酸”出差住不了店,子女结婚曾向学生借钱,9年7次未调工资,放弃了所有节日、假日、双休日,放弃了数次出国考察访问的机会,也放弃了多次提拔重用的机会……

马文有说:大“家”阔气了,小“家”就自然简单。人的精神充实了,自然就不再理会物质的多寡,事业和精神为大,我得到了大的,谁能说不合算?!

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的,至于考试要求,也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将会产生出怎样的结果?恐怕这就是“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吧!那么腐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有几个官员没有腐败?试问有几个百姓人家没有“贪心”?

这种教育下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很多,但我们缺人才;我们有一些人才,但却没有理想和责任心;我们有一部分得力干将,可是却不知道追求什么。那么,我们又要发展什么呢?

素质教育,只是忽悠世人的幌子,内骨子里依旧和20年前一样。中央一群老者,无论如何也是煞费苦心,只是一味地求得内内外外一片和暖的“和谐”气息,这能是改革吗?实际却是借改革的名,左右逢源地平衡权力矛盾和利益罢了。如此求得的短暂平和,却由此种下“道德沦丧”的祸根,那么“腐败”就是一种自然了!而马文有的综合技术学提出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实业为生,育人为本”的新理念,使教育的星空出现了一道亮丽的景色。

马校长亲自制订《校长负责制》,实际上是履行教工民主“问责校长制”;对教师,建立“德、能、勤、绩、廉”档案,“卡片记事”,教授爱、学、德,传播真、善、美,扫除假、恶、丑;对年(班)级,坚持“公平教育,不分贫富,尊重个性,自愿分流”的原则,坚持人人是本,品德是魂,面向人人,真爱人人,为了人人,教育人人,发展个性,挖掘潜能,成就人人,造福人人的教育观,为全体师生创建了一个环境良好、校风良好、学风良好的新型校院。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1992年国家教委命名左云技校为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1993和1994年,相继两次召开全省和全国职教现场会;1996年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副总理在山西召见马文有,并鼓励说:“像你这样的,人才难得啊!” 2007年8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批示,要宣传“像马文有这样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好典型”;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感谢马老师献身农村教育……代向马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2007年9月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团到校慰问并题词“育人教书,人才辈出”,常委苏士澍题“无声润物,有志育英”。

在坚持贫困人民教育的近半个世纪里,左云技校获得集体荣誉86项,有65位教工获荣誉168项,马文有荣获特级教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89项。所有这些,都是对左云技校和马文有团队的充分肯定和巨大支持。

人们不会忘记:1993年3月19日,在山西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张维庆副省长先把马文有介绍给与会全体代表,然后“向马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是对左云技校辉煌业绩的肯定,是对农村教育翻身的赞赏,是对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感激,更是对马文有忘我奉献、高尚人格的尊崇,在场的与会代表无不为之感动。

人们赞誉马老师具有“胡杨风骨”。

胡杨,是西部山区的一种非常奇特的树,具说胡杨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不倒,倒下一千年不腐。它能忍受荒漠干旱、多变的恶劣天气,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极度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人们赞颂胡杨为“沙漠的脊梁”。胡杨为什么具有不死、不倒、不腐的风骨?这是奇特的自然环境和它自身特殊的品质造就的。胡杨有特殊的生存本领。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体内还能贮存大量的水份,可防干旱。胡杨的细胞有特殊的机能,不受碱水的伤害;细胞液的浓度很高,能不断地从含有盐碱的地下水中吸取水份和养料。折断胡杨的树枝,从断口处流出的树液蒸发后就留下生物碱。胡杨碱除食用外,还可制造肥皂,或用来制革。人们利用胡杨生产碱,一株大胡杨树一年可生产几十斤碱。胡杨的叶子可作饲料,木材耐水耐腐,是造桥的特质材,也可用于造纸和制做家具。胡杨林可以阻挡风沙,绿化环境,保护农田,它是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树!

马老师不仅有白杨的积极向上,更有胡杨顽强的生命力!

天地悠悠,古城悠悠。

十里河静静地流淌在左云大地上。十里河,左云的母亲河,一个让世人难以忘怀的河。就在十里河畔,左云综合技术学校又在兴建第四代新校院。占地200余亩的工地上,高高的吊塔日夜运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个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就会诞生。

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我们的未来!

76岁的马文有校长向我们走来了。他神态矍烁,身体瘦削,老而不衰,一身风骨地向我们走来了。他握住了孩子们的手,握住了我们的手,握住了全国人民的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