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每到夏天,蝉鸣、蛙鸣便不绝于耳。这种天籁之音,灌醉整个夏天。对于这些声音,我是熟悉的,更是亲切的、温暖的。
每当盛夏来临,天气大多燥热的像个大蒸笼,傍晚乡村的树林中,便聚满了成群结队捉蝉的人们。蝉在各地的叫法有所不同,俗称知了、知了龟、知了猴等。
那时,没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陪伴。农村的夜晚甚是无趣,此时,捉蝉给我们带了无穷无尽的情趣和欢乐。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早早吃罢晚饭,我们便带着一根杨柳枝、一个小铲子、一个小酒瓶、一个手电筒,来到树林或者农田边,这些地方都是捉蝉的好去处,蝉一般都会在树木密集的地方出没,我们寻找蝉的踪影。
捉蝉也是有技巧的,蝉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蝉是不会爬出泥土的,它会用前爪小心翼翼地将洞口掏开一个小眼儿,自己藏在泥土里,等待时机便破土而出。这时,我们便会蹲下身来,寻找像蚂蚁窝一样的小洞。看到小洞后,用手中的小铲子挖下泥土。如果有蝉的话,这个洞会越挖越大,不一会儿便看到了蝉的身影。蝉掏的洞很是有趣,一般是上小下宽。洞口的小眼儿供蝉观察外面的动静,洞口的下半部分则是隐藏身躯所用。
天渐渐黑了下来,这时,蝉一般都会在树上攀爬。用手电筒一照,看得一清二楚,接着用手中早已准备好的杨柳枝将其扒拉在地上。虽说捉蝉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也需要看当晚的运气。有时一晚上捉不到几个,有时却能捉到上百个。捉到的蝉都会放在装满食盐水的酒瓶里,等蝉被淹咸后,可以做成一顿美味可口的佳肴。如果蝉捉的特别多,则会去饭店把它们卖掉。记得那时,一个蝉能卖到3到5毛钱。卖蝉的钱也就成为了自己的零花钱,等到开学,可以去买自己所喜爱的文具或者零食。
更有趣的是蝉的蜕变。有一些攀爬比较快的蝉,便会在高高地树枝上上演蜕变的过程。在手电筒的光辉下,蝉的蜕变映入眼帘。只见它先用前边那两只锯齿般的爪子深深地抓在树皮上,然后深棕色的硬壳背部出现一道裂痕,再过一会儿,它的脊背渐渐往中间拱起,像一座小拱桥。身体不停地抖动,用全身的力量将硬壳分离。一只嫩绿或者带有一点儿嫩黄色的金蝉便诞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蝉的颜色会渐渐变黑。等蝉的翅膀硬了,便会抖一抖翅膀,飞向树林丛中去歌唱了,树干上只留下一个棕色的硬壳。
说起蝉壳,还是一味中药材呢。记得早些时候,树干上留下的蝉壳也可以拿走卖给药店。
蝉是一种“益虫”,还是一种“害虫”?人们褒贬不一,有资料显示,蝉是一种危害树木的昆虫,它吸食树木的浆汁,雌性蝉把卵产在树梢的嫩枝上,枝条就会枯死,在风雨中,经过发育的卵随着干枯树枝的折断落地而钻入地下,三年后(或时间更长一些)生长成(又叫蛹)虫。在蝉栖息过的树上,经常也能看到许多枯死的树梢,捉蝉,不仅是一件趣事,还有利于树木的保护。
我离开乡村已有多年了。又到一年一度蝉鸣的时节了,家乡的蝉又该鸣叫了吧?家乡的孩童们也有我小时候那样的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