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康庄的头像

廖康庄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31
分享

招富山,起水了

招富山,恩施市屯堡乡杨家山村一个小组名,单看山名字意,应该是这里祖辈人的希望与追求——致富。

2017年4月,我们单位扶贫小分队进驻招富山,6个同事,帮扶30户贫困户。从那时候起,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扶贫帮扶干部,在完成单位日常工作后,接受屯堡乡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领导,定期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雨过天晴的早晨,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春的气息,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入户走访,想着这样的天气农家都有农活要忙,我选择了一人在家的周大妈,希望可以尽微薄之力干点活儿。

早上在单位食堂饱饱地吃了一顿早餐,然后驱车前往招富山。精准扶贫有纪律,帮扶干部不得在贫困户家吃饭,如果盛情难辞,必须付生活费。为了方便走访,节约时间,下乡的我们都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早餐吃足、中餐免进,二是准备方便面,中午充饥。

单位驾驶技术最强的同事被征用为下乡司机,从恩施到村委会,领了下乡所需的资料,又出发前往招富山。去往招富山的路是砂石路、坑坑洼洼,狭窄弯急,下乡的心情被车颠簸得七上八下,10多公里的路,感觉好长好长。

终于,太阳拨开云雾露出最美的笑脸,半山腰三间被风雨洗刷、爬满岁月痕迹的小木屋映入眼帘,穿过一条露水湿了半截裤脚的小路,来到了今天入户的周大妈家。一尺多宽的土阶沿布满小坑,木屋的窗户上钉着废旧塑料纸,大门紧闭,耳门半掩,并没有上锁,估计老人家没有出门。"有人没?有人没?"我在门外轻轻地喊了两声,生怕我这"不速之客"扰了这份宁静,轻轻的声音也没逃过小狗的耳朵,不远处大树下狗棚里一只小黑狗汪汪地叫着给主人报信,"咯吱"一声,耳门走了出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仔细打量一下,满头银发,一脸憔悴,略有些驼背,走路时右脚显得不便,这应该就是我要走访的周大妈。对于突然到访的几位客人,老人局促不安,但是又不能失了农村的待客之道,老人连连小声说:"您儿们是稀客呀!进屋里坐,屋里比较乱,您儿们不要嫌弃……"大门并没有打开,我想肯定是不愿让外人看见她家寒酸的场景。我们读懂了老人的表情,一边给老人介绍我们此行的缘由,一边说着:"我们就在外面坐嘛!今天太阳好,您这里风景也好……"老人从灶屋给我们搬出几把大小不一的木椅让我们坐,神情窘迫,一直搓着手来回走着,在我们几次劝说下才坐下来。

我们自我介绍,说明来意,我们是市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希望每家每户都过上好日子,今天先来看望您,了解一下家庭情况,今后您家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亲切的语言,轻松的聊天氛围,老人也慢慢放开了,给我说了许多事,周大妈的老伴前几年得了重病,久治无效走了,因为治病,家里摊上一堆债务,大儿子身体不好,为了还账,只好远去福建莆田打工,家里就她一人操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说这些话时,老人眼圈早就红了,但就是忍住没让泪流出来,一直用微笑面对我们。

入户必有的过程,要有记录,我拿出红红的《扶贫手册》填写,老人很紧张,急切地说到:"其实我屋里以前不穷,在埂前块头还算富有,虽然因为给老头子治病花了所有钱还欠下了债务,但是我从来没有找过政府要什么,你们能不能不要把这个红本本挂在我家门上,我不当贫困户,我不能给后人丢脸……"

朴实的语言,倔强的表情,这是一位历经坎坷且自尊心很强的母亲,她反感别人给她贴上"贫困"的标签,历经风霜雨雪,她心中一直潜藏着自强的动力,要改变家庭困境,活得扬眉吐气。

一人在家的老人是孤单的,今天跟我们聊了很多,临走时,老人已经没有开始的局促,连连向我们表示感谢,也告诉我们一句农村的俗语:人是三节草,你晓得哪节好,人不会穷一辈子,只要肯做,都有翻身之日。铿锵有力的预言,坚定执着的表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每月都要入户走访一次,完成当月帮扶走访任务,这是我们帮扶干部的必修课。看望周大妈已经成了习惯,渐渐地我们这种"走动"俨然是"走亲戚",当地人走亲戚有个习惯,需要提点小礼物进门,大家把这个礼物叫做"接手儿"。提着米和油,我又走进了亲戚家,送了"接手儿"。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门"亲戚"我们已经走了一年多了。时光已经到2018年,这一年,周大妈家境有了很大好转。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离开破旧的小木屋即将住上落叶坝新居;儿子在外务工,诚实勤劳,收入颇丰;自己在家饲养3头肥猪,种点小菜,闲时去茶厂采茶得点零花钱;粮食直补、生态公益林补偿、耕地地力补贴、养老保险金、低保金、养殖种植奖补等等,一笔笔现金都陆续打到她家一卡通上;老人非常勤俭持家,一年多的时间,她银行卡上有了不少积蓄。

又是一年冬天,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小年的前一天,我又"走亲戚"了。占用州红十字会志愿者身份,"走后门"为她申领了一个"博爱进万家"大礼包,里面有被子、棉衣、米油糖等年货,物品丰盛,是拜年的好礼物,送去就是想让老人家高兴高兴。

车依旧行驶在颠簸的道路上,心情没有了第一次的"七上八下",老人知道我们要来,老远就站在路边等我。老人穿着一件深蓝色新衣,经常不离手的竹拐杖也不见了,腰挺得很直,头发被雪花浸湿了,看来她在风雪中站了很久。

看见我,老人真的像看见了自己的亲戚一样喜笑颜开,张罗着我们进屋,我向老人说了今天的来意:一是给老人家提前拜年,二是核实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在她家堂屋坐下后,我拿出《屯堡乡脱贫攻坚政策明白卡》逐项给她讲解,然后帮她算账,从政府各项补贴到她家生产经营性收入,累计超过四万五千元。老人家站起来打着哈哈说:"不算了,不算了,我心里明白,现在我已经不穷了,这要感谢政府,感谢你们的帮助。"

老人发自肺腑的笑声,如释重负的话语,让我放下了手中的《明白卡》。如今的生活不正是最好的见证吗?为了不冲淡老人喜悦心情,我也不给她再计算了,就把《明白卡》交给她,要求妥善保管。她转身得意地把那张红红《明白卡》贴在堂屋家神正下方。

随后,我拨通了在福建打工她儿子小胜的电话,小胜兄弟在电话里称呼我廖书记,感谢我们干部对他家的关心和帮助。我也假装是书记和他交谈起来,最后叮嘱他,年前一定要早点回家,你母亲等你一起团年。

终于,落叶坝的房子修好了,周大妈要搬新家了,新居地,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杨家山村许多易迁户都自选这里。

乔迁新居,人生一大喜事。周大妈的这个"编外"亲戚我该有所表示,想着正好侄儿家搬新房闲置下来一个七成新的小冰箱,我讨了过来准备给老人送去,出发时遇到了难题,越野车装不进去,只能改天找车捎去。然后把去年参加市总工会职工运动会的奖品拿出来,是一个三件套炊具,一份居家实用的礼品。

来到周大妈新居,大门敞开,门前水泥场坝打扫的非常干净,验了当地一句俗语,"硬是拈得起来盐"。为了让新居房间透气除醛,大门房门都是敞开的,正房两室一厅,外加一厨一卫,这是当地政府按家庭人口核定的易迁房标准。顺便参观了一下各房间,不简单啊,电视机、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冰箱等一应俱全,让我吃惊的是,家里不仅有大冰箱,还有小冰柜,心里默念幸好没有把旧冰箱拖来"凑多"。

周大妈在附近苕田里割猪草,接到我的电话,一路小跑回家,"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声"非常高兴地张罗着:您们是稀客,快进屋坐。

老人家用透亮的玻璃杯给我泡了一杯茶,然后坐下来和我唠叨:新房子是政府出钱修的,堂屋后面加修的两间房是隔壁黄家给的地基,二儿子出钱修的,家里买这些用东用西都是取的银行卡钱,村干部经常来问有什么困难没有,今天您又给我送来这么多贵重东西,哪门要得。她转身进卧室里拿出一包芙蓉王香烟塞在我手里,我没有推辞,或许违反了扶贫纪律,但我不忍心拂了老人的心意,不想拒绝老人的真心,我收下了。

临走时,周大妈依依不舍拉着我的手说:今年我七十一了,这么大岁数能过上现在这日子,死了都能闭上眼睛。我知道您是文化人,会写文章,麻烦帮我写篇文章,感谢政府,感谢帮助我的人,我是一个晓得好歹的人。


来来往往三年,每次去招富山,每次都有新的感觉。进组入户公路被硬化,增容变压器换上了新的,公路边几个饮用水塔格外醒目,田园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青瓦、白墙、炊烟、笑脸构成一副美丽的招富山水画……

如今,村民们逢人便说:招富山,起水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