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不大四尚书”的典故,颇令汶上人自豪,简直成了汶上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汶上酒厂最贵的酒取名“四尚书”;县城南出口文化广场上高碑如墙,赫然镌刻着四位大人的半身像和简介。这便是明朝正德年间的兵部尚书路迎、户部尚书王杲和嘉靖年间的吏部尚书吴岳、工部尚书郭朝宾;他们做尚书的时间相差不过二十年,且都清正廉明,享誉朝野。嘉靖朝前期,大奸臣严嵩把持朝政,在北京城安插大批江西同乡私党。他籍官员为保乌纱帽,多阿谀奉承。工部尚书郭朝宾却不肯买帐。一日,严嵩半带威胁半带炫耀,得意地对郭朝宾说:“满朝文武半江西”。郭朝宾轻蔑一笑,立刻回到:“小县不大四尚书!”严嵩无言以对,只好干笑几声走开。吴岳当时正在明故都南京担任吏部尚书,如他在北京也定然与那严嵩势不两立。
偶尔学着郭尚书那样说说,倒也无妨,大谈特谈则有些不妥。其实华夏九州,上下两千年封建王朝,哪个县里没出过几个当大官的,宰相、三公屡见不鲜,何况自明成祖朱棣以来长期保持南北两京、分设六部尚书的明代呢。两千多年,仅仅出过四名尚书级高官,恰恰说明我县举子不善仕途;四人连朝,一则巧合,二也说明我县高级公务人员千百年来青黄不接,兴旺突出的时间仅此而已。实在不宜昂然炫耀。
说起汶上的历史人物,有两位远远超过四尚书的声誉;不用刻意宣传,全国知晓的也很多,就是春秋先贤荣启期和明朝民间水利专家白英老人。
汶上古称中都,孔子做中都宰时,巡游汶境,在东北部昙山脚下见一白首老叟抚琴自乐。孔子深受感染,恭问老者: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老者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长;死者,人之终。处常待终,当何忧哉!此即荣子三乐也。孔子感叹:善哉,能自宽者也。此老者乃荣氏鼻祖荣启期。众口常言的“知足者常乐”,就源于这两位先贤的这番妙谈。虽然荣启期的男尊之乐,与当代不容,但其“三乐”精神还是值得永世效仿的。
又一番神交,荣启期老人让小辈荣子旗拜到孔子门下;荣子旗品学兼优,入列七十二贤徒,也被称为荣子,荣氏后人尊他为家族的一世祖。荣启期、荣子旗百年之后,皆葬于昙山西北麓;历经两千载,古墓犹存。
白英是汶上城东北彩山附近白家店人,明朝著名的民间水利专家。传说他是一位能“指地为泉,跺地出水”的神仙人物,曾于明朝永乐年间,献策工部尚书宋礼筑戴村坝,引汶济运,帮助疏通了大运河,保证了夏秋漕运畅通无阻。数百年以来,汶上流传着白英点泉的故事。据说有一年春天大旱,奉旨北调的漕运船只被搁浅在京杭大运河水脊——汶上南旺段。按律条,贻误皇粮,有杀头之罪。押船的官吏心急如焚,逼老百姓找水接济运河。声言找不到水源,先拿老百姓开刀。可是湖干河枯,上哪里去找水呢?正当人们危难之时,白英老人飘然而至。他率领人们走到城东北云尾村一带,伸出手指,在四处地方各自轻轻点了一下,顷刻之间,地上便冒出四股巨大的泉水来,这便是被后人称作龙斗泉、薛家泉、鸡爪泉、乐当泉的汶上四大名泉。接着,他带领群众走到城东南马庄一带,点出了马庄个泉。人们根据白英的指点,将城北各泉南引,取名北泉河,将城东南各泉引向西南,取名南泉河。两河至城西南河里村,合二为一,注入到达南旺四湖,使大运河很快灌足了水,船只得以通过,从而避免了一次大灾难。后来,皇帝念白英点泉有功,封他为四品公爵“白大王”,为他修了庙宇,塑了神像,还封他的嫡系子孙世袭八品官衔,承受祀田58大顷,每年四时代皇上向“白大王祭祀”。
而汶上县最长的河既不是南泉河,也不是北泉河,却是那贯穿汶上南北、九曲十八弯的小汶河。河神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神奇感人,至今传诵不衰。
老李缘何没尾巴?
第一个传说:一年夏天,城西北草桥村李姓人家的妻子,晚上在自家院子里乘凉,不想竟睡着了。睡梦中,一道闪电划过,一条黑龙飞来,李妻被吓醒了。她知道自己犯了女人不准露宿的大忌。此后,李妻有了身孕,十月怀胎,生下一个黑黑胖胖的男孩,屁股上竟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李父本来喜悦的心情,立即变为恼羞成怒,他抓过一把菜刀,把孩子的尾巴砍了下来。孩子一声惨叫,变作一条黄龙,随着一股青烟,升腾而去。因为曾投胎李家,尾巴又被砍得半秃,故而被称为“秃尾巴老李”。
第二个传说:老李很小父母双亡,在姐姐家长大;他生下来屁股后面就长着一条怪尾巴,并且他知道自己是一条龙。老李常常深夜现出真身,帮姐姐家浇地;他把尾巴插进井里,水就从嘴中吐出来。有一天半夜里,他正浇着地呢,姐夫来送吃的,走到近前;他怕姐夫见了他的龙体,便提身升空,向西南方向飞去。由于他起飞匆忙,肚子里满满是水,根本飞不高,尾巴拖在地上,拉出了一条小河,尾巴也就因此磨秃了。后来老李被就近封为小汶河河神,常常潜身于现草桥村河底。
第三个传说:老李的断尾是成神之后的事,因受天惩而断掉的。那时小汶河河面宽广,汹涌的波涛吞没了许多过往的船只,人们望河生畏,可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坐船进城谋生。老李多次向天庭请求,为老百姓解除忧患,可天庭总是漠然置之。于是老李便苦心焦虑,设法搭桥。一天夜里,风雨大作,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河面波涛涌起,金光耀眼。随着一声霹雳,龙吟啸啸,一条黄龙腾空而起,跃出水面,化作一座长桥横跨在河面上。老李不待天命,私自化桥,令天帝震怒不已,决定让八仙之一汉钟离施法以示惩诫。一天傍晚,这一整天的车水马龙,已让老李疲惫不堪,真的好想歇一歇。但抬眼望去,只见一位中年汉子,推着一辆独轮小车,急匆匆地赶过来,便想再坚持一会儿,让他过去。可是当车轮刚轧在他头上时,他就感到犹如一座大山压在身上,睁开法眼一望,那汉子原来是汉钟离所化,那车中之物,竟是邹城峄山。老李竭尽全力,设法摆脱,可汉钟离仍不紧不慢,稳步向前,桥被上被轧出深深的一道沟。当他走到桥尾时,老李奋力一甩,汉钟离“哎呀”一声,连人带车,坐入河里。可是也随着一声哀鸣,老李的尾巴断去一截。鲜血染红了河水。那滚滚的红色波浪啊,呜咽地倾诉着天理不公!直到今天,草桥一带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黄龙老李修,钟离推车一溜沟”。
天帝听闻,为之感动,令汉钟离在小汶河上建木桥一座,方便交通。老李仍潜居在桥的第三孔之下。
有一次,他上天赴王母蟠桃会,听到太白金星酒后泄露天机:因草桥西小邓庄不敬天帝。天庭欲于洪水淹没小邓庄。老李闻言,不动声色,可心中已有几分不满。八月初七晚上,果然河水高涨,几与岸平。老李便站在木桥上,烧咒符,发令箭,拘来土地山神,说声“长!”,那河堤便暴长一丈。可洪水似乎并没有停歇,继续高涨,眼看就要冲毁河堤,淹没良田。老李探手一望,原来有许多鱼鳖虾蟹,逆水而上,阻逆流水。他便长啸一声,冲上高空,现出原形,又一个翻身冲入河道,顺流而下,引导河水浩浩荡荡向下游流去。老李两次触犯天规,自知难于保全,便自上天庭请罪。玉帝便摘下他的龙珠,发配流放到黑龙江。
在老李来黑龙江之前,早有一条凶悍的黑龙,雄霸一方,作威作福。老百姓年年烧香上供,可仍是黑水泛滥,为害一方。老李来到之后,要为民除害,可又苦于龙珠被摘,法力大减。便托梦给逃荒到当地的山东老乡,让他们在交战时助自己一臂之力。一大早,就有几百壮丁汇聚江边,按老李托梦嘱托,当黑龙江泛起黑气,乌云蒸腾时,黑龙江就要冲出水面了,此时,就望江中投石灰粉,一是煞住这乌黑的瘴气,二是烧灼黑龙,让他失去威力。果不其然,一会儿江面波涛翻滚,如同热水暴沸一般,水面溢出阵阵黑云,笼罩着江面。岸边的壮丁便用铁楸,簸萁奋力向江中抛洒石灰粉,就连一些妇女、儿童也加入战斗,他们抓起生石灰块狠狠地向江中砸去。两个时辰过去了,黑气消散,但江面仍是波涛澎湃,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又一会,江面水色变黄,金光闪闪,人们便向江中抛馒头,顿时江面如同下了冰雹一般,又像下了一阵馒头雨。这样,老李才能饱饱喂足,有力作战。直至傍晚,那黑龙才如一条软蛇一般,恢溜溜地向东逃去。沿江百姓,敲锣打鼓,欢声庆祝!老李就在黑龙江住下,成为关东最大的河神,一直力保两岸风调雨顺。
汶上人一直记着老李的恩德。直到今天,草桥一带有的老百姓在过年时还要烧上一柱香,表达对“老李”的怀念;而每当与草桥人谈起“秃尾巴老李”,他们的谈吐中仍充满了崇敬与自豪!
汶上的山也拥有同样美丽的内涵。
最高的昙山,位于县城东北三十余里的白石镇西部。远看,就如一块从蔚蓝的天心跳降下来的巨大蓝宝石令人称奇;近观,则是一个沉稳的巨人蹲坐于大地之上,保护着村庄和众生。
昙山,也叫坦山,因山顶平坦而得名;后曾借谐音更之为坛山。移名为“昙山”,则主要不是借谐音而来的,也与昙花无关。明三十六年《汶上县志》按曰:“痒生毕公亮家于其(坛山)右,见其时有云气,又借音更之为昙山”。“昙天”是用肉眼观测天空总低云量的术语,受特定的地理地形影响,低云量水气,在坛山顶形成山帽云,人们用山帽云的变化预测是否下雨。所以又称“坛山”为“昙山”。
按传说昙山本名“弹山”。很久以前,这片地方本没有山,而是三面环水的一片大平原。一次,太白金星云游到这里,饱览了美丽的风光之后,这位仙尊觉得这里好象缺少点什么。他想,有山有水方称美景,而这里虽然三面环水,但缺少一座青山。于是他念动咒语,聚集了一些金银宝物,从地上拣起一块泥团,将宝物装在里面,捏了一座小山,用手指一弹,泥团落处就迅速长出一座山来,山上同时也长出了树木、青草和鲜花,郁郁葱葱,非常优美。可是这座山越长越高,若任其继续长下去,势必把天顶破。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命杨二郎把它搬掉。杨二郎来了后,看到这座山北面五十余里处有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包,心中有了主意,就用手指在半山腰用力一弹,把这座山的上半截弹了出去,正好接在了北面的小山包上。这座山是因为是太白金星弹出来的,杨二郎又弹去了上面的一截,所以叫“弹山”,后来取其谐音改做“昙山”。现在从正面看,昙山山顶很平,据说就是杨二郎弹的。北面那个小山包因接了一个顶,所以叫“接山”。后来取其谐音改做“节山”,位于东平县境内。现在仍可看到接山腰有一条带子样的痕迹,那就是衔接的地方。
昙山被杨二郎弹去半截以后,就压不住里面藏着的许多金银宝物了。这些宝物日久成精,经常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山拱开一次,这就是这里人们传说的昙山每六十年一开山。每次开山都是在黎明前五更里,时间很短就又合上了,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有一天,昙山脚下夏村的一个老头早起拾粪,走到山脚下,看见出现了一个山洞,里面放出金光,他好奇地走了进去。进洞一看,立即被里面的情景惊住了,只见里面有一盘金磨,一个满身金光的老太太套着个金驴在磨豆子。那个老太太看到有人进来,立即对老头说:“你进来干什么?这不是你来的地方,给你几颗豆子,赶快出去吧,晚了你就出不去了。”说着抓给老头一把豆子,把他推了出来。老头非常害怕,急忙向外跑,只听背后“轰”地一声,吓得他跌倒在地,爬起来回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山洞,还和以前一样。因跑得慌忙,把老太太给的豆子掉得只剩下一颗,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颗金豆子。
从此,昙山出金子的说法就慢慢传开了,所以,昙山古时又称金山。这山有门,六十年一开。只有命中有福之人才可碰到,或许得几粒金豆子。传说有个要饭的。深夜饥饿,四处游荡,恰好走进山门,金老头给他一帽壳豆子,嘱他快走。讨饭之人饥饿,边走边吃,咬不动就吐,连吐带漏,走出山门时,天大亮,帽中只剩一颗。认真看时闪闪发光,才知是金豆子,回家后换了土地和房屋过上自食其力的幸福生活。
据说在很久以前,昙山顶部的平坦处有一座规模不大,但修建精致的娘娘庙,庙的正殿塑有一座娘娘像坐在正中,两侧塑有小童立在娘娘两侧,一抱净瓶,一执拂尘。听老人们说,昙山娘娘和泰山娘娘是亲姊妹俩,姐姐在泰山娘娘庙。
传说昙山娘娘是天上的王母封立的。有一年二郎神护驾,王母率众仙出游途径昙山,地方大员泰山娘娘陪同。王母立在山巅放眼望去,四周美景尽收眼底,一派祥和气象。王母此时此刻心颜大悦。为了使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王母特差泰山娘娘的妹妹坐守昙山,以解百姓平时灾祸,造福人间,后人称为昙山娘娘。昙山娘娘心怀慈善,有求必应。传说,凡谁家媳妇不能生育,只要到山上娘娘庙求子,都十分灵验。因此也有人称昙山娘娘为送子娘娘。过去每逢十月初一昙山庙会,人们三五成群,手提盛满瓜果的竹篮来到娘娘像前,焚香朝拜,祈福或求子,络绎不绝。
汶上城东二十七八里略偏北处,有一座神奇的水牛山,也在白石镇。因像一头伏卧而眠的大水牛而得名。很久以前,他不叫水牛山而叫青山,也不像牛,只是一座普通的花岗岩石头山。山下村里有个财主,他家养了一头大水牛。这头牛生性凶暴,见人就抵,谁也不敢接近它,更不用说让它下地干活了。财主有心想卖掉它,可见这头牛个大腰圆,力气很大,又舍不得。后来就雇了一个牧童专门放牧。这头牛见了牧童,不但不抵不踢,反而显得十分温顺。白天,牧童牵它到山上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渴了让他喝清甜的山泉水,为它仔细洗刷身子,晚上就与牛相依而卧。在牧童的精心照料下,这头牛养的肉满膘肥,身上油光发亮。日久天长,牧童与这头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了相依为命的好伙伴。
有一天,牧童正准时牵牛去上山放牧,见邻村一个屠夫在室内与财主说话。牧童觉得蹊跷,便在外面听他们说些什么。原来,财主见这头牛肉满膘肥,可是不但不能下地干活,还要专雇一个人放牧,太不合算,就把它卖给了屠夫。二人商定,次日屠夫带来银钱即把牛牵去宰杀。牧童听到这里大吃一惊,急忙牵着牛离开了财主家,到了山上无人之处,牧童抱着牛头大哭起来,口中连连叫道:“牛兄啊牛兄,你我数年来形影不离,相依为命,谁知财主心狠手毒,将你卖给屠夫,明日就要丧命,这如何是好啊?”
说来也怪,这头牛深知牧童之意,眼中也流泪不止,并用舌头舔牧童的头。牧童见此情景更是大哭不止,哭着哭着,趴在牛背上睡着了。睡梦中,他见大水牛站了起来,开口说道:“生死离别,乃是天定,牧童小弟不必难过。”牧童听了大惊,问道:“牛兄,你怎么会说话了?”
大水牛说道:“我乃上天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是也,只因偶犯天条,被贬下凡间受罪,如今期限已满,我就要回天上复命去了?”
牧童听后哭道:“你我相依为命,我怎能舍得让你走呢?”
大水牛说道:“此乃天意,难以更改。如今我将牛角和牛尾留给你,你将牛角安在山东,牛尾插在山西,将此山变作一座水牛山,见山如见我可解你思念之苦。你多多保重,我去了。”说罢,一阵青烟,牛不见了。牧童从梦中惊醒,醒来后四下寻找,只见两只牛角和一条牛尾置于地上,哪里还有牛的影子?牧童哭了一阵,按梦中青牛的嘱咐,将牛角按在山东北角一块大石头上,将牛尾插在山西底部就回去了。财主见牧童一人回来,不见了水牛,就问:“水牛哪里去了?”牧童回答说:“牛钻进山里出不来了。”财主哪里相信,拉着牧童到山上去看个究竟。到了山上,果然见牛头在东,牛尾在西,他用力将牛尾一拉,只听“哞”的一声大叫,如同打雷一般,吓得他连滚带爬跑回家。
这座山怎么会叫呢?原来,水牛与牧童相依为命和生死离别的情景,太上老君早已知晓。太上老君见水牛与牧童如此深情厚谊,深受感动。他驾着云头来到水牛山上空,拨开云头往下一看,正好看到财主拉牛尾巴。太上老君用神鞭一指,牛头立即发出了牛叫的声音,把财主吓跑了。此时太上老君想到,牧童和水牛既然如此有情,我何不成全他们。然后再施展神术,把这座山点化成一座水牛山,一来解牧童相思之苦,二来为人间添一奇景,岂不更好?于是他挥动神鞭往下面山上一指,牛头、牛尾与山立即合为一体,又连着把神鞭挥舞了几下,这座普通的石头山立即变成了一头水牛形状卧在哪里,此牛头东尾西,向北扭脖,中部隆起的山梁是牛的脊背,东北角一块凹凸分明的巨石是牛头,头上牛角、牛眼、牛鼻、耳朵都清晰可辨。尾部有一山泉,常年流水不断。从此,这座山便叫“水牛山”了。
古语说:是山就有宝,无宝不成山。这水牛山也有宝吗?传说水牛山也是有宝的。而且它产的宝不是别的,正是黄澄澄的金子。
说不清是多少年前了,这里来了一个南蛮子。这里对来自远方的人,不管他是中国南方的、还是世界西方的,统称之为南蛮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南蛮子都是精灵古怪的人,他们能从你不知道的地方发现那隐藏已久的宝贝,然后想尽千方百计总要窃取而去。
这个南蛮子并不是外国人,他就是中国南方的人。他来到这里,整天围着水牛山转来转去,好像在寻觅着什么。因为他说的话半懂不懂的,看上去又没有什么恶意,所以谁也没有搭理他。后来他就借宿在村里看山的王二家里。王二因为看山,和这个南蛮子混得比较熟悉了。南蛮子看上去很有钱,经常买了酒肉请王二吃喝。王二就告诉村里人这个南蛮子不是坏人。
南蛮子直到过了春节五天后才走。第二年快过年的时候,他又来了,还是借宿在王二家里。村里人都议论:人家过年都往家走,这南蛮子大过年的却往外跑,他家里就没人么?就算没人,也不该跑到这贫瘠的水牛山、住在老光棍王二的家里呀。王二自然是欢迎他的,因为只要他来了,就不用再为过年的花销发愁了。但他却向乡亲们隐瞒了一个秘密:这个南蛮子夜里并不在他家里住,而是跑到山洞里去猫着的。
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年。南蛮子逐渐老了。这年临走时,他对王二说:“这些年多亏你照应。我年纪大了,明年就不能再来了。朋友一场,分手前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知道我为什么每年春节要来这里去守山洞吗?你们这水牛山有宝啊。每年除夕夜里,神牛都要拉出一个大大的金蛋来。拉金蛋的地方就是牛尾巴附近的那个山洞。明年你去山洞里守着,等金蛋掉下来就用包袱包起来,赶紧回家。千万不要让它见了太阳,那样它就会再变成石头。过完初五,金蛋就变不回去了,你拿它去换成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了。这事儿一定要保密,切记切记。”王二这才明白了南蛮子为什么年年要到这里来。
这一年,王二天天盼着除夕到来。这天总算挨到了。他天一黑就来到洞里守着。大约到了深夜子时,只听山洞内壁上霍拉拉一响,果然掉下一个蛋来。他赶紧用包袱包了,回到家里。过了初五,打开一看,可不是一个金蛋咋的!王二心里一阵狂喜:想不到我王二也有发财的这一天。他到城里找人把金蛋换成了钱,一下子过起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第二年除夕,王二又早早地来到洞里。他这次不光带来了包袱,还带来了锤子和凿子。原来,这家伙很贪心。他觉得每年来捡一个金蛋不过瘾,打算把神牛的屁股凿开,多弄几个金蛋。
结果可想而知,他一个金蛋也没有得到,更可悲的是,水牛山从此再也不产金蛋了。
王二不仅自断了财路,还破坏了水牛山的风脉,不久便在乡邻的唾骂声中郁郁而终。
也许冥冥中自有定数。改革开放的今世,七八年前,南方人又来到水牛山,在此真的找到财宝,大发横财。那就是水牛山及其周围村庄的石材,毁林、毁田,大肆开采。当地群起效之。大半个白石镇切割石材之声隆隆,大型装载车辆队进队出,大白天粉尘腾腾淹眼。上级政府叫停之时,很多隆起的山包已挖成几十米的深坑,水牛山也被斩去大半。小半匹牛身立在那里,悲惨地展示着他的悲惨!
除了昙山,因石质易碎而幸存外,白石镇的卧佛山、白石山等一干山梁尽皆损毁。
贪婪、无尽的欲望能挖山成渊,能挖去大众心中美好的记忆吗?能挖去传颂千古的良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