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玥的头像

安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7
分享

漫走八字桥

“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桥乡,八字桥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是绍兴城中最为古老的一座石桥。而今,八字桥已成了老绍兴的名片之一。

新年伊始,阳光和煦,约上几位阳康后的友人,走走老城里的八字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尤其由生于斯的董导带队,一路游来,古迹典故 ,她如数家珍,甚是享受。她先带我们走入位于八字桥西南岸的章家台门,传说章家台门也称“状元府第”。明代万历年间,绍兴城内有一章姓男子,孑然一身,生活过得很清苦。一天,偶得一颗宝珠。消息很快被官府得知,经知府再三“动员”,章某只得将这颗宝珠献给了皇上。万岁龙颜大悦,下诣封章某为“献宝状元”。章某一朝富贵,便在东双桥西首建造了五开间五进深的“状元府第” ,人称“章家台门”。现在住着几户老人,他们保留着旧时的生活习惯,闲适而宁静,走进台门,极易唤起人们久远的记忆,时光仿佛在这里凝结不动。内有庭院小天进,院内花草树木密布,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跨出章家台门,来到八字桥河沿,仿佛踏入南宋古城,生活在这里似乎一下就慢了下来。小桥流水人家,烟火气沿着河岸氤氲着,特别宁静而迷人。晒晒太阳,聊聊天也是平常生活中的小确幸。临河小酌一杯咖啡如何?这情调,啧啧啧…

漫步至东双桥下,被圆弧的桥洞下柔美的柳枝倒影所倾倒,趴在桥墩边上久久不愿移步。从东双桥下来,两边古屋临河而建,好一幅老绍兴的水墨画。我记忆中的绍兴古城,古镇,古村皆是临河的,绍兴最不缺的便是水。惊喜的是,竟然巧遇麦秸与他的工作室。诗人原是陕西富平人,却爱上江南水乡,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爬满藤蔓的作协基地就在工作室的隔壁,散发着特有的文艺气息。

沿河走走停停,八字桥已映入眼帘!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而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所处的地段比较特殊:东去五云门,北通都泗门,西接市中心,南近东双桥,位置相当复杂而重要。宋代的能工巧匠们机智地利用了这里的天然条件,设计时把桥址选在三河交点的近处,正桥架在南北流向的主河上。这样,就形成了八字桥独特的交通格局: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八字桥雄伟古朴,桥梁净跨45米,桥高5米,桥洞宽3.2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两侧桥基条石叠砌,基上各并列石柱9根,石柱约高4米,雕刻在望桥柱上的覆莲形浮雕图案精美秀丽。石柱下端插入基石凹槽内,上端大条石压顶与两侧金刚墙紧贴,副桥架于两侧的踏跺(引桥)下,整座石桥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八字桥设计巧妙独特,为了打通三河三街的水陆交通,设计了多向的落坡结构。桥东的南、北落坡、桥西的西、南落坡、桥两端的南向两落坡均成八字形。这种桥坡结构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均是极为罕见的。桥中有桥的结构又是另一大特色,八字桥南向两落坡下各有一个桥洞,两桥坡成了两座小桥。远远望去,藤蔓点缀,乌篷探身,极具韵味!如此设计,既方便水陆交通,又不拆屋改道,和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巧哉!妙哉!不愧为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优秀范例,因此被古典园林专家的陈从周先生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立交桥”!

青石板的桥身,承载着经久的历史沧桑。乌篷船的浆声在八字桥下响起,在树叶的掩映下,不断拨动时光,翻开岁月,传承一段段历史。石桥下,一叶乌篷泛舟河上,阳光洒下来,美哉,好一幅水乡之画!驻足桥上,与友人聊不完的过往,现在与未来。

沿着桥身缓行,极目远眺,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帘。冬日的柳枝变黄了,渲染着寒日里残存的暖色调,温暖着那些枕河人家。那些青藤倔强地攀爬着老屋,在岁月里不愿老去。阳光透过柳枝,落在拐角的店铺,落在游客的身上,也落在了病后初愈的人们的心头。柳枝从春天一直美到冬天,哪怕是大病初愈,她还是把最美的模样给了隆冬。垂柳风情万种,河水甘愿为她洗面贴花黄。走累了,小憩于亭中,仰望远方,也是一种莫名的幸福吧。

桥坡下的歪脖子古树,据说已有几百年的树龄,轻轻抚触,倾听它的诉说,忆变迁,展未来。桥的东北侧是古色古香的龙华寺,它陪着古桥走过沧桑岁月,在时光的波光里钟声不停,香火绵延。漫步古桥古巷,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品味久远的韵味。冬日暖阳里,古桥 、古寺、古树、虬枝 、蓝天,近看是一幅隽永的画,细品是沉淀的历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