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作为一种藜科植物、全谷全营养完全蛋白碱性食物,其蛋白质含量与牛肉相当,其品质也不亚于肉源蛋白与奶源蛋白,除了含有人类必须的9种必须氨基酸,还含有许多非必须氨基酸,特别是富集多数作物没有的赖氨酸,且含有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的矿物元素,以及多种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维生素,不含胆固醇与麸质,糖含量、脂肪含量与热量都较低。
只要在百度里搜寻“藜麦”,便能收到以上信息。
每每提起藜麦,我就想起那个拥有世界天坑群的山村,村名儿却叫刷把村,村名图的掉渣,实在是不匹配。刷把村的村书记曾经申请,把村名改为大石围村,未果。
冯梦龙村原名叫新港村,民间文学大师冯梦龙的出生地,为了纪念这位民俗文学的大集成者,政府故将其出生地“新巷村”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以纪念。
如果刷把村能够更名为大石围村,这个村将会因着大石围世界最大天坑群旅游景区而将被世人知晓。
刷把村不仅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世界最大的天坑群,还出产苋米。被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素食之王”等诸多称号的藜麦,与苋米的营养成不分,可以说不分伯仲。
苋米与藜麦,都无需担心是转基因品种还是非转基因品种。藜麦,印第安人又称“mothergrain”,被看作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百度一下,便知其中含赖氨酸、氨基酸等等,诸多元素较高。
刷把村的村民种植苋米,可菜食、可米食。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苋菜的种子又称苋米,性甘寒,能清肝明目,通利二便。苋米含蛋白质高达20%,不含胆固醇,易消化。苋米慢火煮之,呈粘稠状,色如羊汤;
苋菜含有较多的铁、钙等矿物质,及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减肥强身,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加快骨折愈合、减肥排毒、防止便秘等功效。每100g苋菜可食用部分含水分90.1g、蛋白质1.8g、粗脂肪0.3g、膳食纤维0.8g、碳水化合物5.4g、胡萝卜素1.95 mg、核黄素0.16mg、硫胺素0.04mg、尼克酸1.1mg、维生素C28mg、钾577mg、钙180mg、磷46mg。
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把苋米和藜麦作一个课题,研究一下,藜麦与苋米又没有亲缘关系,二者是否异曲同工;再或者二者是否本就是孪生而不被世人认知。
苋米,米粒如同小米粒,颗粒比重很轻,颜色为黑与红杂色,品种有黑色比例多的、有红色比例多的。米粒不宜淘洗,不易沉于水;种植也无需育种,村民说成熟的米粒既可作种子,米也没有麸皮。
百度里搜寻“没有麸皮的米”,最终就是藜麦没有麸皮。
苋米很难磨成粉,因米颗粒过于小。江湖上说高手在民间,其实智慧也在民间。这是阿婆,也是杨书记的母亲,讲给我的,估计不会再有谁能想出这样的方法。我暂且给他老人家保守这个秘密,待有大需求客户,我再透露吧,刷把村当时是国家级贫困县特困村,老人家以此技可能会带来一点微薄的收入吧。
杨阿婆磨出来的苋米粉,我一直称之为藜麦粉,比豆粉的口感更细腻,与奶粉在一起冲泡,一点违和感都不会有,奶味儿中散发着野菜的香味儿。
我一直相信,在什么时间、认识什么人,是冥冥之中,上帝已经安排好的。
那日早餐我吃得很饱,世界最大天坑群的大石围旅游区登山时,不到中午忽觉饥饿,本想忍一忍,却饿得发慌。可能山上氧气增加,促使胃肠蠕动加快吧。天很热,手里只带了一瓶矿泉水。
我无心游览天堑险山,试图寻找可以填充饥饿的胃腹,没有寻到;因不停喝水,还得先找公共洗手间。那时候,大石围游览区只有一处公共洗手间。
从洗手间出来,没有方向感的我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盲目的往前走,途中发现一个长廊,是地方农产品的摊位。摊位是一个口字型,四边只有一边摆满了农产品,其余三边都空着。我在想,如果是周末,外地游客多,大概会摆满吧。
摊位上摆的都是特色山货:野生灵芝菇、当地特色的奶油香菇、长在野生樱桃树下薄如纸片的菌菇;还有几种中药,都是关于女性补铁补血的。
出摊儿的有十来个人,走到最里头,一位阿婆在用一个直径约30cm的普通铸铁铁锅,正煎制着紫色的黏饼,一锅5个饼。第一次看到这种颜色的黏饼,很稀奇。
我问阿婆,锅里的饼卖么,阿婆很慈善,看着像年轻时在大户人家生活过的。阿婆说就是卖给游客的。
我说,我先买一个吃,如果好吃,再把锅里的都买了。阿婆说,都可以的。
买了一个品尝。黏饼微甜,甘甜的口感,虽不及白糯米的糯性那么强,有一种淡淡的野菜味道。
又买了2个,全吃掉了。饥饿感消失了。锅里的两个也买了,给不知道游到哪里去的大东带上。
我问阿婆,黏饼是什么面,阿婆说是当地的一种米磨成粉做的。阿婆准备做一上午黏饼的粉,我全部买了,准备带回北京。阿婆说她没这样卖过,也没有人这样买过,不好定价格,我说:“只要您不赔钱,怎么卖都可以。”我刚付了钱,大东来电话。
趁大东还没有过来,跟阿婆了解了一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阿婆把他儿子的电话给了我。
回到酒店的晚饭后,与阿婆的儿子通电话,了解到,他母亲做黏饼的米,他也不晓得叫什么米,当地人有种值的,因产量低,亩产米约150市斤,有种值的也是1亩或2亩的;同时,也知晓阿婆的儿子是现任村书记。
秋季,我跟杨书记索要了实拍做黏饼的米穗子照片,与百度里藜麦的穗子对比,看不出差异;次年春天我又向杨书记索要了做黏饼的米的幼苗实拍照片。当我看到照片时,吃惊不小:这不是苋菜么?我急忙电话问杨书记,幼苗可吃么?回答:可吃,当地人称之为红米菜。
杨书记补充道,它作为蔬菜亩产量6000-8000市斤;如果等它长成棵结穗变成米,只有亩产约150市斤。
藜麦与苋米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众所周知,玛雅文化是古印第安人文明,有人推测它与中华文化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例如都是象形文字,长相都一样。
提到藜麦,都知晓,其乃舶来品,引于南美洲品种,多种植在山西北部、甘肃等地。
再看中国古书曾经的记载有关藜吧。
战国时期《韩非子·五橐》: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藜是粗糙的野菜;
成语“羹藜唅糗”,泛指野菜;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王恽的《感皇恩 夏日,同延陵君遇签事顺之心远堂》中有:案上藜羹当膏乳。
两年前我去过杨书记的家,用“家徒四壁”形容不为过。我去过几个村书记家作客,有山东的、山西的、河北的,在我的记忆力,都堪称豪绅、宾朋满座;独独刷把村书记的家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