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駱麟驪的头像

駱麟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31
分享

也谈佳人柳如是

辛弃疾的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想青山见我应如是”,写得华美飘逸。不曾想数百年后,明末一个名唤“杨爱”的奇女子,读到以后,意有所感,而取名为“柳如是”。

柳如是长得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是秦淮八艳之首。容颜姿色冠绝当世,诗文才华名闻江南,尤其是极富家国情怀与忠贞不二的凛然气节,更是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出水芙蓉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柳如是相识当时的名士,探花郎钱谦益时,正是青春靓丽的双十年华。

那一场相遇,是才子佳人的相见倾心,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浪漫。

身为大明礼部侍郎的钱谦益也是冲破世俗门第的束缚,力排众多亲友的阻拦,迎娶了这位红粉佳人入门。

这份爱是厚重的,是有结果的,没有李商隐“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伤感。

奈何世事变幻,命途多舛。奈何柳如是有视死如归的忠贞,钱谦益却缺少铁骨铮铮的气节。

公元1644年,大明崇祯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含恨驾崩,山河动荡。翌年5月,清军兵临南京城。南明统治阶层当时拥兵二十多万,却辜负了扬州城上,史可法率众浴血奋战,哪怕全军覆没也宁死不屈的壮烈,准备不战而降。超过“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有着与屈原同样爱国忠心的柳如是,不愿屈居满清铁蹄之下苟且偷生,奉劝其夫与她一起投水殉国,有“你殉国,我殉夫”之语,以全忠节。钱谦益沉思良久,用手拭水,留下了那句载入史册的名句“冷极奈何”,“遂不死”。

柳如是独自投水,以求一死,也被其拦阻。

或许,也不能过于苛责这位南明钱尚书。毕竟,烈士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更何况,他当时可能还想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想着《呂氏春秋》所言,“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以他的学富五车,是很可能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贪生怕死,在书本上找到一些开脱的依据的。

其实,以钱家江南富绅的资财,此后隐居山园,如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会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间清欢,也未尝不会有晚年的安祥。

奈何钱谦益还是贪恋如浮云过隙的红尘富贵,不顾柳如是多次以死明志的激烈反对,去当清朝的礼部官员,这就终于成为了为时人所不齿,为后人所诟病的佞臣,乃至清廷举起屠刀要宰杀的罪臣。

柳如是对此没有不管不顾,没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也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耗费大量家产,把他从牢狱中拯救出来。

当时的钱谦益,本为天下读书人之典范,却被天下读书人所唾弃,堪称身败名裂,众叛亲离。唯有柳如是不离不弃,与他共赴患难。

面对国土沦陷,满目疮痍,柳如是“位卑未敢忘忧国”,鼓励其夫,并以家财源源不断资助志同道合的义士,进行驱除侵略、恢复明室的艰苦斗争。

十几年后,八十三岁的钱谦益染病而亡。一众亲友落水下石,前来分夺财产。柳如是为了保全钱家的产业,不惜以三尺白绫自缢,追随那浩然正气而去。

当时柳如是年方四十六岁,遗言死后安葬时,棺木用铁索悬空,不得“入土为安”。只因朝代更易,国土已经不是大明之所有。

柳如是至死展现了崇高的坚贞气节,体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天壤而同久。”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三百多年后,国学大师陈寅恪耗费十年心血,洋洋洒洒八十万字为她立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