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也还算是个“新生称谓”,是指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是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从少不经事到而今的不惑之年,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正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跨越千禧年,扬帆新时代。”
1982年出生,成长在农村的我,庆幸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小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不富裕,但也基本没有挨过饿。像我,记事时,父亲已是小学教师,一开始是民办的,相当于今天的代教。听他说,那时他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后来通过考试转正,成为了公办教师,待遇也逐步提高。母亲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农村劳动妇女。那时候已经实行“大包干”有近十年,父亲业余了,就同母亲一起种地。我们放学或放假了,也要经常下地干活。
感觉最美好的是,那时一年有四个假期,除了现在还有的暑假、寒假,还有麦收假、收秋假。拔草、浇地、用镰刀收麦、人工种收玉米、刨花生、摘棉花、炸大豆、割高粱、捆芝麻……,那时觉得很辛苦,有时也抱怨,但如今回想起来觉得那时才是真正的幸福!
作业也不多,不像“双减”政策落地前的“00后”“10”后小孩,整天被作业包围,假期还得上各类补习班。
那时的我们,不下地干活时,通常就是和同村小伙伴跳绳、投沙包、摔纸面包、打老皮驴(抽陀螺)、滚铁环、野地焖红薯…… 看电视也不像而今孩子一样受太多限制,虽然那时电视是黑白的、也很稀缺,却看到了许多至今难忘的动画片、电视剧,像《孙悟空大闹天宫》《黑猫警长》《西游记》《封神榜》《唐明皇》《白眉大侠》《七侠五义》《隋唐演义》《笑傲江湖》《新白娘子传奇》《辘轳女人和井》《篱笆女人和狗》…… 最难忘的是《聊斋》,那是想看又不敢看,遇到“恐怖”的画面,都是双手捂眼从指缝间看……
太多那个年代特有的童年快乐,太多现在孩子已经玩不到的有趣游戏,太多今天孩子难以经历的趣事 …… 记忆历久弥新。
“那时天总是很蓝,总觉日子过得太慢…… ”尚没感受到大气污染,水是清澈甘甜的,雨后通常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夏季雨后的坑塘是可以洗澡、戏水的…后来,很多大家应该也都有切实感受 …… 当然,如今随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推进,垃圾坑正在被整治 …… 虽然曾经那种浓浓乡情、泥土气息似乎只能回味,邻里守望、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时代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我们的乡村一定会变得愈发美好宜居,乡愁一定会被记忆和传承!
同样记忆深刻的是,那时晚上没电,照明一开始还是煤油灯,后来有了蜡烛。再后来有电也是经常停电,用的灯泡大都发的是橘黄的光。我们家就经常用煤油灯,类似有些花瓶,不过和花瓶形状正好相反,是除底座以上,下面细上面是大肚形状,有的有罩,有的没有,经常用煤油灯写作业过后鼻孔甚至脸都是黑的,有一次学习时想瞌睡打盹头发都被烧焦了,一股说不上的味出来才发觉。
那时的月亮似乎比现在的亮,经常可以看到满天繁星,晚上没事儿就在村里街道上玩或听村里门口大人聊天、讲故事,听一些鬼故事后,往往吓得一路小跑回家。
还有就是看露天电影、炎炎夏日的晚上一家人睡在平房顶上纳凉、电视没信号时摆弄室外天线……
一切犹如昨天,却已是匆匆数年、恍如隔世。
四十年改革开放,可谓沧桑巨变,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了时代跨越、家国巨变,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2008年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等等太多伟大时刻,并将见证更多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必将载入人类光辉史册的巅峰时刻。
蓦然回首,80后的我们,都已是“三十而立”、像我已步入“四十不惑”,但身处伟大时代、伟大国度,深感“过往皆序章、人生正青春,奋斗、逐梦者永远是年轻”。我愈发坚信,我们八零后未必能改变世界,但很多已然成长为国家各行业的翘楚、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是八零后,我骄傲!
(《八零后的我们》,首发于《中国乡村》杂志公众号 2023年3月5日,2023年9月1日做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