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焕生的头像

梅焕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7
分享

灵山桥

故乡的桐梓河上,有一座双石拱桥,西接梅舖村,东邻柳畈村。西头与山接壤,山顶有一座寺庙,叫灵山寺,因此这座桥称为灵山桥。

灵山桥修建于1979年,竣工于1980年,历时两年。当时,桐梓是叫桐梓公社,后改为桐梓乡。修建这座桥是蕲春县的重点工程,动用了全公社十二个生产大队的青壮劳力,开山凿河。因为老河道弯弯曲曲,修桥之前,必须先挖出新河道。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一切靠人力完成。桥的主体结构是一色的青石块彻成。桥约40米长,10米高,4米宽。东西两端各砌一个桥墩,河中间正中位置再立一个桥墩,支起两个半圆形桥孔,河水从孔下面奔流。

竣工后的灵山桥,在当时桐梓河上,绝对是一位高大帅。桐梓河上还有许多的小桥。有石头跳桥,就是父辈们用一个个百多斤的石块,隔一米放一个,一直放到对岸;还有木桥,是乡亲们在山上砍来树木,在河道中打桩,几根桩捆绑一起,间隔3米远左右打几根桩,然后桩与桩之间并排铺上树木连接起来,最后用马钉固定。但是这样的桥,每到五、六月份山洪瀑发时,全部被冲毁。等到洪灾过后,乡亲们又重新架起。有桥在,足可印证那片勤劳人家,炊烟衔日,牛羊汲水的风水面貌。

八十年代初,责任制分产到户,灵山桥上逐渐热闹了。桥上行走的有运粮、送日常杂货的拖拉机,还有牛拉板车。每天都有头条新闻,明天桐梓乡党委书记要来梅鋪村检查工作,从桥上经过,闲杂人不要在桥上聚集;后天,凹上垸梅二憨的儿子结婚,新娘花轿从桥上走,咱大伙去桥头横条板凳,弄点香烟糖子。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吹醒了故乡人。下垸礼池叔率先在桥西做了一间红砖瓦房,开起粑铺(馒头铺)兼营杂货店;上垸新云叔在桥东办起了予制板场。不到几年时间,垸里人陆陆续续在桥头两岸盖起了房屋。自此,灵山桥一天比一天热闹,桥上奔跑的车辆也比以前多了。有解放牌运谷包、钢筋、水泥、黄沙、石子的大卡车,也有擦得锃亮锃亮的小汽车。可以说是灵山桥的重要地理位置,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梅鋪村灵山桥在当地是家喻户晓了。

桥下面的桥孔,更是我童年的乐园。夏天暑假时,几个伙伴把牛赶到河滩上,任由牛儿独自放食。然后,一个个光着屁股,跳到河水里打水仗,捉鱼虾。等太阳炽烈了,就钻进桥孔睡觉。更让人难以忘记是,桥孔里偶尔有要饭人在里面住上几天。灵山桥,像一位慈母,接纳着她的每一位孩子。

迄今灵山桥有四十年的历史了,经历过无数次山洪瀑发,大桥岿然不动。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河堤两边的千亩碧绿,风收云拢,洪流滚滚,让人感到豪情万丈。四十多年了,这座桥如同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桥身的青苔、锈迹斑斑。青石上,几十年的风雨浸蚀和洪水啃咬的痕迹,如同岁月堆砌在老人脸上的皱纹。

灵山桥更像一位坚强的父亲,无数个风霜雨雪,多少次雷电焚烧,它坚如磐石。每年开正,出门闯天下的梅鋪村人,依依不舍地走过灵山桥,每一次都禁不住回头望了又望,那是与父亲告别。每年的腊月底,荣回故里的梅鋪人,又将回到灵山桥的身边,远远望见桥身,心中欣喜万分,终于又回家了。每一个从梅舖村走出去的故乡人,都对灵山桥有一份厚重的感情。

这些年,我走过许许多多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如武汉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福建晋江大桥,但心里丛没有忘记故乡的灵山桥。它一头连着外面的世界,另一头连着母亲的炊烟。无论我走在哪里,她都扎根于我的心中。

2022.10.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