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古以来人们都对白日情有独钟。却对夜晚很是讨厌,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个观念的呢?
古时候的农耕社会还没有电灯,而用火照明也没有流行起来。于是乎,黑夜降临之时,便是一日的终结之时。在先秦时期的诗歌《击壤歌》中就有体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首诗歌的主旨本是人们在平静劳作的生活中,悠然自得的状态。但到了后来,因为有了人类文明就有些不同了:一些知识分子总嫌看书的时间不够多。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种改变在隋朝之后尤为明显。科举制度的创立大大加强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虽说当时火光照明已经成熟,但它究竟不够亮,比不上白天的光明。灯油更是价格昂贵,非一般人家可用。渐渐地,爱白昼而恶黑夜的观念开始潜滋暗长,并逐渐根深蒂固。
夜晚固然是不利于工作与学习的,但这仅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那么从感性的角度呢,夜晚难道不是很美的吗?
恬淡的淡蓝色天穹,披上一袭华贵的黑紫色礼服,细看去,仿佛摄人心魄的幽深。夜空之上如撒了无数莹光闪亮的宝石一般,点缀了漫天的星辰。有的亮丽,有的暗淡,有的热情似火,有的高洁似冰,给这静谧的夜色中添了无数俏皮可爱。更不能少了皎洁的月儿,它是那么的变幻多端。清晰可见时,撒下万里清辉,月华如练;虚无飘渺时,隐于浮云之中,似真似幻。夜晚,真的好美!
夜的美,是孤傲的,是醉人的。我就总爱仰望星空,现代发达的科学告诉我们,“青冥浩荡不见底”,广阔的宇宙无边无际,芥子大小的星星,其实是须弥之大。数目更是难以置信。我们70亿人所居住的地球,在那广袤的星海之中实在是太微小了,那人类呢,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也仅仅是一丝尘埃罢了。看着漫天的繁星很容易就会痴迷于其中,如新生的婴儿第一次拥抱这个世界。不禁在忘记时间流逝的沉醉中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慨叹。
就像是没有人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也没有人会看到两次同样的星空。它在不断的变化着,以至于我们在仰望星空入神之后,猛然间清醒过来,发现星星已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从而再次惊叹于夜空的无穷魅力,仰观星空常会给我们一种灵魂正在接受洗礼的感觉,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受久久难以忘怀。
“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不必因一日又匆匆走过而伤感。回想一下,今天有了什么收获呢?抬起头,星星再次与你相逢。看一看它,它会激励你,努力奋斗,去摘取属于你的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