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思无尽惟爱无涯 —怀念外祖母肖征荃先生
重庆记忆,茅店往事,孝感生涯,鲁台岁月。无尽的过往勾起思念的泪水,不能自已!往事并不如烟,似乎就在昨天。于是,我颇为深沉的思量:这世上还会遇到这样的人吗?这人间还会得到这样的爱吗?为了追寻这样的答案,我问了自己千百遍。我的家家是2010年10月22日辞世的,至今已有十载时光了。然而,就算是经过了这些年,对老人家的思念始终久久挥之不去。她的谆语言犹在耳,须臾不敢忘记……因为爱无尽,所以思无尽!因为思无涯,所以爱无涯!因为她爱我们,所以我们更爱她!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宽仁待人,孝恕持家。高尚的人格,温雅的个性,世人的追慕,子女的眷顾。对晚辈的言教,予友人的帮扶。这林林总总,一切一切,总是浮涌在我们的眼前,留存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历久弥新,绵延不绝。仿佛她依然端坐在老屋的院落里,伫立在桥头的栏杆旁,用她那安和的笑容和慈爱的目光凝望着她的儿孙,从未远去,从未别离。
脑海里恒久历历在目的总是这样的景象:夕阳西下,灄水桥畔,家家和爹爹迎面而来,时而一前一后,时而一左一右,行走在外出和回家的路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他们恬静的生活中得到了最好的映证。在故交同仁,以及学生后辈们心中,他们同甘共苦,风雨依偎,他们恩爱交融,如影随形。从青年时代到而今,都是人所敬慕的一对神仙眷侣。时光不老常常伴随着岁月静好,我们一直以为这样的画面会随时出现在想看到的时候,不似那昙花或海蜃,必定能永不消散。可是现在却只能将这一切美好的景影定格在心里。眼前看到的只是爹爹一人孤独的背影,家家辞世后,爹爹一时苍老了许多。他的话越发少了,常常自己呆坐在新居的座椅上,望着供龛上家家的遗像,一看就是半天时间。我们懂得,他的内心是极度痛楚伤神的。他是在睹物思人,触景而生情。时光机器一步一步的挽着他走进一路艰难困苦,风雨兼程的岁月长河,回顾那些令他永念的往事……
家家的家乡在四川江安,她的家族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大族。她的父亲早年受到良好严格的官家教育,以致因考入民国时期,当时北京著名的朝阳大学攻读政法而声名远播。靠着祖上累积的殷实家底和妇女解放运动浪潮的迭起,我的家家,这位大户人家的千金,也和她的兄弟姊妹一道,读完旧学家塾,走进新式学校。她先后以卓异的考绩就读于四川省立第三中学(现四川江安中学),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简称渝女师)。毕业后进入重庆市国民政府工作。爹爹是贫苦农家子弟,不满十五岁就被他的二叔公从黄陂鲁台老家带到汉口江岸集贤里的一处店铺里当学徒。爹爹从小体弱多病,出生就有脾寒之征,十岁时一度染上疟疾。只读过一年私塾的他,小小年纪就能够识文断字,还习得一手颇有赵子昂笔意的好书法。他的二叔公不忍心他的人生就此在社会底层定格。于是便托人关照,让他到故交旧友担任教习的初等中学里做了旁听生。性格内敛聪颖的爹爹,半工半读,惜时争分,不假时日就逐步掌握了学校里开设的各类文理学科知识。校长见他好学深思,比一般正规录取生都勤学上进。于是,便破例破格将爹爹举荐到战时急需战地医务人员的的一所速成军医学校学习。爹爹在那里更加刻苦的温习医学,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教一日虚度,不弃功于寸阴。后来,他闻名半个黄陂城的“望闻问切”“针灸药石”之术,正是在此时铺垫坚实基础。在八十八岁“米字”寿辰的寿宴上,爹爹在给儿孙辈讲述他的早年经历时,对军医学校那段求学岁月记忆犹新,念兹在兹。言语中对那位昔日曾经举荐他的乡贤伯乐齐校长,更是充满了无限感恩与感激之情。两年半的春华秋实,寒窗苦读,终得珠玑满腹,学业有成。爹爹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等学历,被招募到国民革命军一支部队担任随军军医。一次执行军务的机会,已经成为少校军医官的爹爹随军队上峰前往重庆。闲暇时,爹爹常常会邀约同僚到书肆雅舍和朝天门散心闲谈。山河破碎的年代,一群投身军戎的爱国青年聚在一起,虽不致有指点江山之宏论,却也常有书生意气之豪言。在陪都一次外出郊游途中,爹爹和家家同时登临朝天门的一艘游轮。彼时,天朗风清,惠风和畅,英俊潇洒的爹爹偶遇温雅静淑的家家。他们一见钟情,相互攀谈,谈笑风生间互生倾慕,纯真质朴的爱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邂逅般的浪漫萌生。惊鸿一瞥成珠璧,注定此生结连理。从此这一对贤伉俪相识相知相伴相扶,结下了一生一世的金玉良缘。都说情是女人的归属,爱是女人的全部,家家应该属于这一种幸运的人吧。要不然她怎会不顾父母阻挠,依依惜别她的兄弟姊妹,抛弃命运早已为她安排的富贵荣华,来到爹爹贫瘠荒凉的乡下呢?陌生的境地,语言不通,习惯各异,水土不服,举目无亲,却因为有了爹爹的无尽呵护和相继出生的四个子女而义无反顾的安心适应,慢慢生活下来。
家家爹爹以教书为生,抚养四个子女。即便如此,而生活依旧清贫困窘。他们的住处是爹爹的兄弟将牛棚稍加改造后的一间六十见方的夯土房屋。屋内即没有洁净如雪的墙壁,也没有明亮如炬的电灯。只有简陋寒酸的几张书桌、储物柜,矮凳和板床。一家六口人,在爹爹家家辛苦劳作之余,节衣缩食,箪食瓢饮的操持下,艰难度日,苦中作乐。爹爹在家家病重的时候,跟我们反复念叨着过往的一段故事:“你们的家家年轻的时候身体很不好,经常晕倒在教室,在操场,在路途中。有一天,我们两人从县城学习回来,在回乡的路上,你们的家家突然体力不支,又晕倒在地上。夜色渐晚,荒山野岭里,常有老虎出没。爹爹当时就在想,如果老虎来了,我就马上把鞋子拖下来放在家家身边,然后将老虎引向别处,这样你们的家家醒来看见鞋就会知道我被老虎吃了。”爹爹讲到这里时,忽然停顿下来,上下忽闪着眼睛,沉默无言。而一旁听故事的我们早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家家作为异乡人,是当时黄陂城寥寥无几的,受过系统学校教育的知识女性,她的性格温婉且敏感。在辗转黄陂几地的日子里,只有爹爹和孩子是她的至亲至爱。他人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或多或少会给她带来性格上的隐忍。当她自我的意识需求与外界或他人不相契合时,她往往选择更多的是妥协和避让。
那段冷暖自知的苦难年月,一家人安危与共,相扶度过……
家家对待家人的爱,以絮叨和亲切出名。她把她的亲人、后代及孙辈的生日都记录在一本绯红色的小册子上。每每待到生日来临之际,她必定会为之备上一份神秘而厚重的礼物,用以表达她对亲人和儿孙们的期盼和愿景。她常常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总是不厌其烦的与我们谈心唠嗑,直到我们心悦诚服,让她安心为止。她处事严谨,举轻若重。无论寒暑冬夏,家道变迁,都力所能及的为后代子孙和家族亲戚操劳着。我们怕她累坏身体,常常叮嘱她多加休养,她便拿出她的碎碎念之功夫,细语唠叨一番,让我们只有接受她的种种“说理”,而她则微微一笑,愈发和蔼可亲。她极爱学习,是我们学到老活到老的榜样,那几年有几次我放假回家,早上便被旧居后院里叽哩呱拉的朗诵声吵醒,推门一看,竟然是家家坐在葡萄架下,练习英语单词和句子。开心逗乐之余,她的精神和追求,更多的是让我惭愧不已而肃然起敬。
爹爹和家家一生特立独行,秉持着知识分子的傲骨和初心。他们年轻时不依赖父母,年老了也不倚靠子女,更不去攀附那些曾经是他们的弟子门生或治病求医者的权贵和贤达。在众多的执弟子礼者之中,不乏获得人生大成功的知名人士。但他们从不去惊动或请托这些名重四方,誉倾一时的“俊彦翘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遭逢何人何境,他们都执着的守护着传统道德中“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圣哲训诫。他们淡薄名利,恪守节操的坦荡人生路程,给后代孙辈以深入骨髓,嵌入灵魂的影响和教益。家家年轻的时候身体不好,在爹爹细心的照料下,家家年纪越大,反而越发硬朗,她的脸上和嘴上总是透着红润。在我们对他们的晚年祝福里,都执着的坚信两位老人家还能活上二十年,同他们的母亲、祖母一样做寿可期颐的百岁老人。
家家善良真诚,大度宽容。从教三十年间,她以“身教重于言传”“有教必定无类”的理念一以贯之的传道授业解惑。因而,直到她晚年,数不胜数的学生,都常与她有书信往来。很多在各自仕途和事业中成长为党政官员、学者名流的一些昔日学生,还不远千里纷纷从异国他乡回来探望她和爹爹,感恩两位师长的诲人不倦,春风化雨。师生相聚,百感交集。师恩难忘,桃李成溪。她们一起追索师生难忘事,一同回忆学校旧时光。在阔别三十年后,爹爹和家家仍然还像当年在教职上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嘱咐他们的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家家同样放心不下的,还有她曾经艰难共事的教友。临到生病前,她还在奔走呼吁,给地方教育当局写去一封又一封秉持公道人心,饱含深情厚义的信笺,为一起病休退休的老教师们争取合理的权益。正是有了她和一些关切老教师的热心人士的种种努力,所有当年因病休养提前退休的老教师都提高了医疗保障和工资待遇,而家家却因病重辞世未能享受到这迟迟到来的物质慰藉。她真心对待朋友和邻里,旧舍周边的老人都同她有着深厚的感情交集。老人们结伴往来,亲密无间,一有空闲就聚在旧居院落里的葡萄架下摆起龙门阵,聊天叙旧,谈古说今。她生病住院期间,体力虚弱,自理困难。即便是偶尔起床,她也会立时将衣领摆正,注意仪表。她自尊心极强,病情日益加重的那段日子,当她感觉身子骨一天天的消瘦,便一再拒绝她的一众老姊妹,老朋友来访,她不愿让她们看到她羸弱无助的神态模样而悲从中来。
在第二故乡,家家最为牵挂思念的还有她远在天府戎州的兄弟姊妹。她忙里偷闲从不忘写信问候通讯联络,机会成熟必定安排好时日返家探亲。作为家家最疼爱的女儿—我的母亲,曾数次陪同家家爹爹一起去四川老家。母亲常常会讲到她们回川时的家事趣闻,母亲忘不了亲眼目睹的那一段印入她心里和脑海里的旧日情景。家家最后一次返乡是2009年她82岁,爹爹88岁时。陪同两位老人一起回川省亲的一路上,母亲真切感受到家家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的那份激动和快乐,愉悦的心情使她每到访一位亲人家里都会慷慨解囊,博施相助。她同她在川的亲人,有太多说不完的话,太久道不尽的情。即便是间隔几年就会返乡探望一次,她也恨不得同他们掏心掏肺忆往昔,彻夜长谈叙亲情。家家病重那会儿,我翻看到了家家写的家事日记。记载中提到,当她每次与四川亲人通话的那一刻,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只要是能和四川亲人说上一会子话,她生活中的烦恼和不顺便会随之烟消云散。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思念,鲜活的溢于她的笔下。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理解家家回川返乡时的行为与举止。别梦依稀六十年,故园家山总缠绵。她日夜思念,梦回故乡,她有太多太多的情与心想去回赠,她有太多太多的爱和义想去给予,这是她内心深处夙兴夜寐的期许和愿望。越到晚年,她的这种思乡之情,思亲之感的心境就愈加急迫,愈加强烈。而这些,却常常因为现实和家人的漠视,使她的内心世界无限压抑。当我们终于觉察明白并试图弥补时,已经太晚太迟了。
三尺讲台的循循善诱,一盏孤灯的无悔坚守。让爹爹和家家成为声望享誉孝感和黄陂两地的教育界“名师”。爹爹退休后,又应邀被孝感市的高等学校聘请,担任客座教学职务。他与家家一同前往,在那里重新教学和生活。暑假和寒假是一群年少的孙辈们日思夜盼,欣喜若狂的日子。一到放假,我们六七个小孩都会被父母送往爹爹家家在孝感的寓所。“流动的光阴,冲不淡的记忆”那几年的生活,在我们每一个孙子辈心中都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爹爹以她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常给我们诵读讲解诸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的蒙学经典,教导我们领悟中国式的为人处世之道。白天,我们在学校学生宿舍区的几颗树上摘无花果,荡秋千,去河塘边舀浮萍回来喂鸡。晚上就和家家一起去隔壁奶奶家看《女奴》《血疑》《红楼梦》《西游记》。家家还教会了我们唱《草帽歌》《枉凝眉》《北国之春》《我爱北京天安门》一类的好多歌曲。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们还每天轮流在家洗碗,扫地,学会做家务。家家给每人分一个小板凳,我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到平台上纳凉,数星星、望月亮,听故事,过家家。倘若时空真的可以倒流回去,孝感往事是最可回味的童年记忆。我是幸运的,在人生发蒙的初期,是爹爹家家的言传身教给了我最初的思想和文化启迪。三十年来,他们的劝导和教诲。如黑夜中的灯塔一般,不断在我人生遭逢逆境与困顿时,使我豁然通达,峰回路转。他们相关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良言警语始终是我对抗苦难,秉持正心的泉源和力量。家家去世那会儿,几个孙子辈哭得哀啕断肠,我想那时的我们肯定都有对孝感生活,那一段时光的共同怀念与回放。可是,家家却静静躺在那里,永远无法醒来。
家家性格上隐忍和后辈晚辈的疏忽,使我们没有察觉到她的病已经愈来愈重,她一直在日记里叙说着病情病状,已有一年之久。却从没有听她在任何场合跟我们讲过细节上的病况。病魔来得太快,2010年8月底,当家家病发住院时,已是无药可救的晚期。我们没有思想准备,从来不曾想到会是这样一种无奈的情状。病来如山倒,家家已然卧床不起。每每看到她备受病痛折磨,无法进食,难以说话,我们都心痛不已。她在世上痛苦的活着,是我们对她的不舍;而对于她而言,如果无法痊愈,痛快的结束才是上苍对她最后的眷顾。
不到三个月,家家耗尽最后气力,撒手人寰而去。
时间恍如隔世,过往近在咫尺。她的笑容还在眼前浮现,她的唠叨还在耳畔回响。我却不曾忆起那几年有多少次去看过她,陪她说话。因为工作忙,常常以各种理由和借口疏忽探望。总以为在我想去看她的时候,老人家就一定在我身旁;总以为我去看望她,带点她平素喜爱的糕点茶饼,依偎在她身边嘘寒问暖几句就是对她的孝心;却不曾想到她内心真正的期盼和心结,是有人陪在她身边同她聊天,倾听她的倾诉;总以为她乐观豁达,对养生颇有考究,懂得如何悉心照顾自己,却不曾想到她也会有许多的疏忽大意和力所未及。正是因这许多的不在意,最终使她的健康难以重拾,生命无法挽回,而我们只能无助的久久自责并陷入遗憾终生的情绪低谷之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总是在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总是在走到山尽头才留念来时路。当我们清醒的明白这一切时,我们已失去老人家。
我的家家远走的那一天,当时孝道在身的长辈亲戚和前来吊唁的同仁朋友,都嘱托我为魂归道山的老人家写点文字,以作永念。那时呜咽哀伤的声音,痛断肝肠的心情让我无力无心拿起惯于写字的笔。只待思绪缓缓地平复下来,我终于强忍着泪水和悲恸,为我的家家肖征荃先生写下一副挽联。联语道:
师道卅载,桃李无言亦无悔,乡壤陋璧里,风雨凄凄,两盏孤灯映慈颜
年寿八旬,子徒循礼复循敬,城堂静居中,泪涕潸潸,万缕温忱念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