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峰磊的头像

朱峰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10/14
分享

再读武侠念斯人

金庸武侠小说对我而言,其影响和意义是极大的。

于大处是影响了人生与态度,于中处是了然了见识与思维,于小处则是迷上了武侠与文学。名满世界华人圈及华语文坛的《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我通读过四遍。其他诸部如《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鹿鼎记》《碧血剑》也断断续续读完过两遍,而《侠客行》《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外加《鸳鸯刀》《越女剑》等也详读主要章节或通其大略。随着岁月,年龄与日俱积,每次精读或涉猎,带来的感触和思悟都会迥然异趣。

初读金庸的小说,是高小假期在亲戚家里。那是两本厚厚的书角卷起,纸张泛着土黄色,沧桑感颇为浓重的《射雕英雄传》,书的封面封底因被翻阅了无数次,无头没尾,残缺不堪,但是一经展读,内页中行云流水,平中见奇的文字,就霎时间深深的勾住了我。在那个假期,怀揣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一边看着港版《射雕》一边翻着小说《射雕》,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参详其中“武学”精妙。以我当日,一介懵懂总角少年的粗浅眼光看来,纸质武侠小说中刀剑拳掌齐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打斗情节,远比那影视剧中的假山假水假招式要引人入胜的多,教人看后拍案叫绝,直呼过瘾。

中学以后,用每个月可怜的零用钱,我在租书店里断断续续的租回了被书铺老板拆分为无数小本的的金庸小说集子,从此我开始“不务正业”,课上课下,学校家中,与同学发小,兄弟姊妹一起,疯魔式的沉醉于武侠的世界。家中仍存的那杆秃毛稀松的木柄拂尘以及断了半截,锈迹斑斑的铝金长剑,见证了那年那月的一段与同龄人共同经历的旧时光。白天百般伪装的把小说藏在课本后面贼眼偷瞄,晚上则惺惺念念的躲在被窝里举着手电筒尽揽书中惊奇。那光景,就如同刷牙恰饭,睡觉如厕一般,日复一日,不曾断绝。连彼时的梦里都是小说世界里的印迹与意象:时而有正气凛然,侠肝义胆的一代大侠郭靖,乔峰,袁承志围炉夜话,把酒言欢;时而又出现凌空出尘,缟袂翩翩,月华冰魂的小龙女吴带当风,伫立眼前;时而有古灵精怪,冰雪聪明、玲珑剔透、俏皮活泼的黄家大小姐正待为靖哥哥排忧解难而计上心头;时而还有善解人意,秀美绝伦,温柔和顺的圣女小昭与她的无忌教主因依依惜别而泪眼潸然,有那大漠孤烟的蒙古草原,有那极目无垠的塞上风情,有那锦衣绫罗的江南风月,更有仙风道骨的武当奇景……年少的我们都爱做梦,因那梦里五味俱全,美轮美奂。因那梦里快意恩仇,侠情浩荡。年少的我们,从此便有了一个追寻武侠,醉心江湖的少年梦。说文邹邹一点,那是古人与今人同做的一个春秋大梦—千古文人侠客梦!

又读金庸,已是大学岁月。那会子,买了些许成套的金庸小说若干,为了省钱,专挑那种盗版合集。虽字数奇小,书本奇厚,错别字奇多,然则其收罗一体,便于携带,那怕品相不佳,依然看得有滋有味,不舍昼夜。徜徉在刀光剑影的江湖里,我看到了武侠中的恩义爱情,武侠中的历史掌故,武侠中的人文地理,武侠中的诗词歌赋,武侠中的人生哲理,武侠中的民族大义,武侠中的醒世良言,武侠中的百怪千奇……哦,当然还有武侠人物和武功招式那超越过往,颇具文化底蕴的号与名!

再读金庸,那是已经工作多年以后。这时,终于可以以自由自在的状态来畅享式阅读,并一掷千钱去购买金庸小说了。无聊时读一读,困惑时读一读,烦躁时读一读,喜悦时也读一读。以至于平装、精装、修订、新修、明河、远流、三联、朗声等等一应俱全,十数年下来,收藏的版本竟也囤满了整个专为藏书而置办的香樟木书柜。同窗好友来访,香茶润喉,大快朵颐之余,目睹一眼望去摆的整整齐齐的翻动或未翻动的鸿篇巨制,常常惊叹我的痴迷与执念。而同痴迷执念与日俱积的是,我读金庸小说开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年少时的纯粹故事性阅读进而转向当下的深度探究型品读。反复的通读和思悟,我似乎看懂了金庸小说的武侠以外的“道”,中国人的儒释道文化精神贯穿于先生的每一部作品之中,文学是表述,侠义是载体,先生用武侠来诠释传统文化,来承载华夏文明,侠之终极意义全不在武,而在于有侠之内心,侠之风骨。止戈为武,乃是仁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先生凭借对传统文化泓涵演迤,涵今茹古的渊博学养和锦心绣腹,已臻化境的秀美文笔,将原本被视作消闲通俗读物的武侠小说登堂入室,托举到风雅文学的殿阁之上,成为上达政坛巨擘,中至学者名流,下到贩夫走卒,共同品鉴与观览的恒久经典。先生之作品将古今口语白话兼容并蓄,融会经典文言句式,提炼锻造出一种半文半白却又优雅生动,妙趣横生的独有叙事语言体系。近世以来,一本或一部文学作品能长久的在各种读者群体中获得集体记忆,普遍认同且反复磋磨的,并不多见。而金庸武侠小说则经年不衰的占据领跑各类图书畅销榜单的前列。数以亿次的再版发行量和数以千万计的“金迷”拥趸,已然证实了先生在文坛的价值存在与扛鼎之力。

笔名为金庸以外的查良镛先生,除去是尽人皆知的畅销书作家,武侠小说泰斗以外,还是新闻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59年,先生与同窗旧友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笔兼社长历35年,数十年间,又陆续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后又陆续成立了明报出版社和明窗出版社。集报刊杂志,出版发行于一身,便横空出世了一个震动业界的明报集团。金庸任报业掌门人期间,以浙江人特有的精明干练与缜密运筹,将《明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头小报发展成为香港地区最具影响力,公信力的纸媒之一,被海内外新闻界喻为华文华语世界的《泰晤士报》。2018年10月30日,《明报》在官网显著版面发文悼念先生时,饱含深情写道:“《明报》在新闻业打拼多年,迈向一甲子,如非当年查良镛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

在经营《明报》及其附属刊物的艰苦历程中,先生右手写小说,左手撰时评,可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二三十年间,七千余篇《明报》社评,超过五百万字;起于1962年,讫于1968年,亦有每日一篇的《明窗小札》,总数两千篇,计二百多万字。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社评家”,金庸撰写的近两万篇社评、小札作品,笔锋犀利,荷戟独行,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被时人嘉许为“亚洲第一社评家”。出于同一作者,分属三个名字的三类作品:武侠小说作者署名,唤作“金庸”;《明报》社评作者落款,应时应事标注“查良镛”;而日后汇集成册《明窗小札》则多以“徐慧之”名世。先生一只健笔,三类文章,龙骧豹变,立身堂堂。小说与评论是截然不同的两类文体。小说随作家之才情所致,肆意挥洒,社评则不然,文字遣词造句,非理性思考后,不得为之。故写这两种不同的文类时,先生曾自言“两个脑子分开”。正如金庸研究家刘国重所论:“即便同样以时事为话题,金庸所写社评,与小札,风格也大不同。社评张,小札弛;社评如酒,小札如茶;社评多论辩,小札似清谈;社评更严正,小札更放松。也有不轻松的话题,往往与当日的时局相关。金庸坐到“明窗”之下,谈京剧,谈武侠小说,谈香港九龙城寨,谈古巴导弹危机,谈南越与北越,谈南韩与西德,谈疯狂变态的日本影迷,谈奶罩与苏联的经济……四海五洲,无所不谈。”一曰武侠小说,二曰社评小札,三曰论著散文。先生一生有此三大类文章闻世,一人之力,三者累加,风格各异,字字珠玑,字数合计竟超过两千万。煌煌大作,多产如斯,在现当代中外殿堂级的作家学者中,亦是殊为难得的。

与金庸武侠小说风靡港台内地同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生就担当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随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一职,致力于香港回归的政策性事务和社会活动。由他本人和香港知名实业家,同为基本法草委会委员的查济民提交的“双查方案”,合“利国利港”“利人利己”为一体,秉持循序渐进精神,主张政改视实际情况而定,避免抵触“安定繁荣”的大原则。这一法案经过修订扩充,被纳入《基本法》,成为日后香江政改的宏观蓝图之一。先生离世不日,时任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代表官方对先生的唁电评语,正面中肯的评价了先生文化重镇而外,于国于港的历史功勋:“查良镛先生是著名作家、杰出报人,被誉为当代武侠小说泰斗。先生博学多才,继承古典武侠小说精华,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作品深蕴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对海内外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查良镛先生毕生心系国家、爱国爱港,为促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7080后的一代人的青春里,浸透着对金庸武侠小说及由此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的无限仰望与追忆。2018年10月30日,先生辞世时,作家张嘉佳曾写下这样催人泪下,荡人心腑的文字:“一个讲故事的人,就是在你慢慢长大的旅途中,陪着你走,说着那些让你心驰神往的故事。大雪纷飞的酒馆,草长莺飞的江南,策马无疆的大漠,喧嚣热闹的京城,有人持剑从山谷来,有人独自成一支军,有人素手撕红裳,有人凤冠对情郎。少年意气风发,少女柔情万种,侠客千里奔袭,他们眉目清晰,你甚至能听见他们衣袂翻飞的风声。他说着说着,突然冲你挥挥手,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也长大了,以后一个人继续走下去,希望我的故事还能陪着你。我走啦,再见了。他笑嘻嘻,乐呵呵,而我才意识到,他讲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讲故事的人,陪我走那么久,可我再也见不到你。”许是自年少就醉心于金庸小说中江湖往事的缘故,许是三十年来,已然形成渗入骨髓,沁入灵魂的武侠情结的因由,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我都会伤心落泪,黯然神伤。从2018年到2021年,先生的武侠小说照旧被摆放在实体书店最显眼的位置,高居各类网络平台图书畅销榜首;围绕金庸生平与金庸武侠展开的“金学“话题,依旧是文人学者端坐灯下,苦苦探究的文化矿藏,以及各色人等茶余饭后热议的谈资;金庸武侠剧依然是金庸迷,武侠迷特别关注,同时也是影视作品制作人向市场和观众吸睛的恒久焦点。这种怀念与畅想,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凸现其价值谱系,存在意义。且愈来愈厚重,愈来愈彰显。

金庸先生的躯体魂归道山已三载,而亿万中国人和世界华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金庸先生及其小说却如泰岳之山,北斗之辰一般永在!

从查良镛到金庸,又由金庸到查良镛,先生从浙江海宁走来,走过千山万水,步履大江南北,以区区江南水乡赤子一跃成为“香江第一健笔”。先生是一个时代的跨界传奇人物。而金庸武侠小说,乃是数个世纪的超越国别的不朽人文经典!

三十年来,心因“纸”醉

三十年内,神为“金”迷

致敬金庸,膜拜侠义

桃李润物,春风化雨

附录:

 杂韵 叹侠雄

“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

南帝段皇爷,北丐洪七公。”

华山屹五绝,重阳中神通。

全真余七子,不老周顽童。

大侠守襄城,大漠引弯弓。

诸葛俏黄蓉,悲戾梅超风。

多情穆念慈,可怜哀刘瑛。

织就鸳鸯难双飞,一是庵姑一是僧。

降龙十八掌,毒物蛤蟆功。

大理一阳指,北斗七星阵。

九阴白骨爪,碧海涌潮升。

三十六招逍遥,七十二路空明。

武穆遗书勿弗取,真经秘籍徒劳神。

江湖问鼎,无处争锋!

华山论剑,谁是英雄?

武林今何在,高手俱无踪,

把酒言欢处,一缕残阳红。

从此红尘多寂寥,一段传奇转头空。

嗟乎!

刀光剑影终成梦,千古文人梦欣同。

侠义道,肝胆照。

蟾宫月,泰岳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