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峰磊的头像

朱峰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30
分享

<万历十五年>札记

人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明朝一代名臣海刚峰却以君子之声及君子之为而名垂青史,光照华国。

  海瑞一生锲而不舍追求理想社会的执念,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担当,是螳臂当车般奋不顾身、自我牺牲的非凡勇气,是坚守道德、捍卫法度的精神境界,更是秉公清廉、大公无私的节操风骨。海瑞作为明朝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的一位先忧后乐,与众不同的官员,他以“罢官”而名世,以“骂皇帝”而使天下知。他出仕为官二十余年,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同情底层百姓,体恤民间疾苦,希图通过其个人主导的局部改革(或称改良)使百姓生活趋于充盈,使官场风气心戒行止。然而,他以一己之力与的积重难返的时局相碰撞和盘根错节的“人事”相对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才有了他不断的辞官复官的奇葩之事。他极度的清廉,极度的赤诚,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是极端的执拗偏激,极端的吹毛求疵。他抱令守律,说一不二,不懂得权变,更不懂得委曲求全。于是,他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辞官,又一次次复官,终其一生而不得。海瑞实为明史乃至中国史上一位典型的颇具悲情色彩的历史政治人物。历史是无情的,历史也是公正的,海瑞似乎被时人遗弃,但他永被世人铭记、被后人怀缅。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尽管海瑞成为忧患重重的万历朝失败的局部改革者,他的自我牺牲所引发的效应和作用至为微薄,但我们仍不能等闲将其视之为无用的好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万历十五年到2022年的400年间,史家,读史者,普罗大众都无一例外的将其置身于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大历史”中,去追寻他,探究他,解读他并理解他。称他是儒家理想世界里一位持身以正,毁我忘我的君子楷模,更是千年传统社会中一位法律体系与道德范式的伟大卫道士!

成事,自古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舍其一,则不足以成事。古语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是基础,天是运命。戚大帅的才具、谋略、功业皆是他成事的基础。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天时“,他“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在抗击倭寇、北虏的军事斗争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灵活机动的御倭奴于海上。戚继光及其追随者铁血抗倭凡十数年,“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他和他的“戚家军”因功勋卓著而名垂千秋

史。

一代名将戚继光的一生经文纬武,谋勇双全。他及他的“戚家军”并《纪效新书》在我们的心目中长期占据着无比荣光与至极辉煌的影像。每个人置身于时代和历史中,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高光与灰暗。黄仁宇先生的隽永篇章,更多的则是讲述这位军事奇才瑕不掩瑜的“阴暗面”。让我们不止从一个狭隘而逼窄的维度,读懂了一个曾经鲜活绚烂的历史人物,隐忍而顽强,发奋而守拙,苟全而从容,低调而勇毅地六十一年传奇人生。他的人生不仅得到命运的垂青,同时亦遭逢命运的作弄。

幸与不幸往往,终其一生同时伴随一个人,戚继光的一生即是如此。黄仁宇先生评价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

他不像海瑞,终生为道德所裹挟,无法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

他是明朝乃至明季以降的清朝最耀眼夺目,武功超群的军事奇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将领之一。他立功无数,功在社稷。守边守土,利在家国。这是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和军事大家的大幸。

而戚继光的不幸是因为推行的整套措施打破了文官集团力图保持的平衡,加之他和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自然逃脱不了政治上的漩涡,付出代价也就是难免的事了。

然而,只要星光在苍昴,闪耀就必将永存。再黯淡的长夜,也终究抵挡不住那一抹将星的永恒!

李贽是古代中国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他在湖北麻城芝佛院剃发留须,成为了一个持异端邪说的佛门俗家和尚。从现有史籍中得知,他在芝佛院即未剃度受戒,也不曾诵经礼佛。在寺庙居住读书的一段过往日子中,他受到佛教文化思想的渲染熏陶,加上经年累月于儒、道诸家的知识修为,在他的意识形态中陆续杂糅并生成了儒释道彼此相通、和谐一体的思想。这使他成为横扫儒、释、道的学术明星,他思想内核中对传统思想的强烈冲击,被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遭遇一众卫道者的群起攻讦。远离尘嚣后的李贽,以著书立说和研究《易经》为主。江山易主更迭之际,李贽被张问达参劾并被捕入狱,他的著作也因此被一律禁毁。

李贽是晚明狂悖文人的代表,及解放与批判于一身。

他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引发暴风骤雨般的质疑和争论。但后世史家特别是黄仁宇先生始终坚定的以为,深入探究他的“放言怪悖”“不合时宜”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以及思潮变迁的关键。

大明帝国表面上四海升平、无事可记的1587年,实质上已走到了它无可挽回的尽头。

《万历十五年》畅销四十年来,其最大的独特之处,即是站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中剖析历史人物,讲述历史因由。无论是荒嬉怠政的皇帝、权柄独揽的内阁首辅、古怪模范的道德名臣;还是如履薄冰的镇边主将、格格不入的文人。我们既能从他们的正面或背影中,冷静客观的看待历史,又能身临其境的感知万历十五年前前后后,个人、社会乃至家国在微妙渐进的摇摇欲坠中的无可奈何与无限唏嘘。看到了那段恰被历史忽略的一年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轨迹,观照并剖析出的明代社会之症结所在。故而,读懂了这平淡的一年,就能改变我们看世界看历史看未来的角度与广度。

随着李贽的隐遁,1587年的历史吊诡落下了帷幕,万历朝也在随后的籍籍无为中落下了帷幕,随后再过20多年,大明朝亦在多股政治势力的落下帷幕。如同这部经典之作在开篇言到,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身败兼名裂。走到生命的尽头,有的人郁郁寡欢,有的人无为而治,有的人看透世事,有的人绝望寡欢……但无论如何,这些人都曾经何等炙热的家国梦情,满腔拳拳报国之心,却同样无情的被那个时代钳制,扼杀。无论那个时代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无论他们是否后悔成为大明朝万历年中的一员,但对后世来说这段中国大历史中波澜不惊的1587年,改变了未来朝代的走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