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峰磊的头像

朱峰磊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8/04
分享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读鲁迅小说二则

 今夏酷暑,炙热难捱。满眼故纸堆,数坐藏书阁,我在有意无意间,随手便翻开了《鲁迅全集》第一、二卷。不想,竟是年少懵懂时,略读过的先生名作《阿Q正传》与《故事新编》。此正是闲情偶寄时,最可乐事,唯独居蛰室,观书消夏。蝉鸣躁,空调声,热风炽,静谧日,缓缓展读,似懂非懂,品之愈深,获之弥多。于是,尝遍书中人、事,顿有感悟。文之所指,于世事一一对应。书中人物,于所见所闻所忆间,似曾相识,颇有物是人非,无可奈何之感。于是我“横竖睡不着”,今晨几句,明夕几语,半梦半醒,一梦方觉,断续多日,成三千二百余杂言,便纂理文字如次,以作存念。

杂解阿Q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问鼎文学堂奥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落后农民阿Q的悲惨生活和悲剧命运。阿Q是鲁迅先生塑造的中国文学长廊里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我最初知道阿Q,是在电影中,阿Q戴着破毡帽,衣衫褴褛,嬉笑怒骂的样子着实可笑。读了《阿Q正传》后,我才又从可笑背后读到严肃,感受到他带给我及世人的可悲可叹。

阿Q不知来处,本无姓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孑然一身,微末如蝼蚁。在偏僻如未庄的农村底层人物里,也是身处边缘的“可怜人”。他的存在与死亡,就像一阵穿堂而过的风,了无一点痕迹。好似中国历史中的一缕幽魂,明明存在于世,但几乎所有人都对他视而不见……

在阿Q身上,满是不尽的半解与麻木。阿Q看似平凡甚至可笑的举止,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与人性的内涵。他的自欺欺人、健忘、欺软怕硬,以及那种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安慰的能力,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的影子吗?这些性格上的缺点,并非阿Q所独有,它们同样存在于普罗大众的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表现方式各异罢了。

阿Q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雇农,他糊涂地活着,糊涂地打着短工度日,糊涂地进城做贼又糊涂地回来,糊涂地造反,最后糊涂地死了。

“人人笑阿Q,人人是阿Q”。鲁迅先生把那个时代“国民的劣根性”浓缩在了阿Q及他周围的人身上,今天读来,现实与作品总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不是吗?我们人人笑阿Q,人人却是阿Q。但是,阿Q在不如意的生活困境之下,依旧努力生存的挣扎,是不是也像极了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却庸庸碌碌的你我呢?

鲁迅先生认为,倘若中国不革命,阿Q就不会做革命党;中国若革了命,阿Q就会做的。

于是,随着情节发展,麻木的阿Q揭竿而起,在大街上公然宣称自己造反了。

阿Q由于愚昧而麻木,被凌辱而不自知。如果说到他的“抗争”,一是把自己凌辱的手伸向那些更弱小者,一是搬出其法宝一一“精神胜利法〞。

阿Q如是,我们亦然。

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他虽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却依然能够找到精神的慰藉,凡不符合他认知的东西,都认为是错的,他就变成正确的了。明明不符常规,受了欺侮,却偏偏嘴硬,用“过去”与“未来”让自己疗愈。他建立了一个固定的等级秩序,并乐在其中。这个草芥般的小人物,让人悲悯又让人可笑。

阿Q是中国人国民共性的集合体,是由所有人灵魂里相同碎片构建而成的人。鲁迅有双及其锐利的眼睛,可以洞察世间万象。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做的却是医治人心灵的手术。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引路人,把人性从麻木黑暗中解救出来,让人性散发着光与暖。

昔日先生笔下人,皆是彼时世上客 。

正说《新编》

《故事新编》从字面上看来,平淡无奇,平铺直叙,是一个并不太“吸睛”的书名。但因是鲁迅先生所撰著,又因其所著故事清奇独造,别开生面,便有了它在文学史上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意义。在1922至1935长达13年的创作过程中,先生以古事写今事,用咏怀叙情怀,立足于民国初年的社会现实,观察生活在苦难中国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多样又复杂的思想及人性,以古讽今,穿透世事,将传统文化的古事作了一番滋味各异的“新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鲁迅先生用一双犀利的眼睛,一副医国的肚肠,一叠调侃的文笔,揭露民国时期社会的阴暗和世道人性的丑陋。透过《故事新编》这只万花筒,在神话里看人间,在人世间读神话,如梦如幻,亦古亦今。鲁迅的《故事新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戏剧的传统创作手法,运用古今错杂之笔,以神话为题材,以故事为载体,奇思妙想,穿古越今。虽说是一部历史神话小说集,但它与以往严肃的历史小说迥然不同,以远古神话,先秦诸子为背景创作若干个“故事”,却分明处处可见时代,时事和时局的影子。

《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用十三年时间先后创作了八篇短篇小说,总体上较多地呼应寄托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由此引发的对现实中人和事的情绪宣泄。《补天》《奔月》用极多篇幅塑造出淳朴、正直、坚毅的多重英雄人物形象,颂扬了古代底层大众深沉而伟大的创造精神,展露出自古已然的恩仇必报的人性多面体。同时也无情无奈地讥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处相逢的庸俗气象与市侩气息。而《非攻》《理水》则讴歌了墨子和大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化和模范式的经典人物。“黧黑”“黑瘦”的大禹及其一众治水的人们,在鲁迅看来,这样的人们,都是一群“拼命硬干”的人,是托举出价值信仰的“中国的脊梁”。大禹及其一众治水的人们,原生的体态,果决的步伐,轩昂的气韵,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战天斗地威武高大形象,具体而微的传神写照。而先生笔下另一位止楚伐宋的墨子,更是一位心怀“兼爱”“非攻”兼具思想者和实干家于一体的“侠客义士”。他的精神和行动不仅只在当时成功阻止了一次强国对弱国的侵略行为,同时为后世数千年追求正义公理的“中国脊梁”,探索闻道救世、见义勇为的“人间正道”,耸立起一面光焰万丈的翕赩旌旗。先生的这几则故事,侧重于借古人写今人,批判当时社会消极避世、无为哲学、虚无主义的思想境地,显示出先生对世情的深刻剖析与敏锐洞察力。

鲁迅先生以古代事物、人物的躯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底色,甚至直接将大量现代人物和情景,毫不隐晦地写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呈现出似古非古,又古又今,实则以熔古铸今的形式达到直接写今的奇特面貌。其艺术构思,可谓玲琅满目,奇特巧妙。《故事新编》创造了“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性格依据典籍记载并遵循历史真实性原则,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给读者产生一种离间效应,形成远古与现实庄严与滑稽的鲜明对比,使作品获得了更为深邃的意蕴。鲁迅的这些新编体小说,兼具浓重的现实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和发凡贡献新的创作范式,创作技巧,新编体小说在新题材人物与新思想主旨上的突破,开拓了现当代小说创作的康庄大道。

《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对“故事内容”作了新的创造和补充,上古流传的故事、历史纪传的人物,与现实交融与映射,被赋予了新的主题、新的观照。即使在若许年之后,再读这些“新编”故事,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那些不屈的中国式的脊梁,撑起了华夏民族屹立不倒的强大信仰,在继往开来,赓续传统中,炎黄子孙还将前赴后继、顽强奋斗,胼手胝足,生生不息。

《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在题材的选用和组织上,巧妙地将古代历史、神话、传说,与大量现实的素材,融汇揉合在一起,形成融古铸今,古与今的和谐统一。先生的那种先声夺人,荷戟独行式批判哲学的思想观念,就像那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一样,无疑是猛击现代那一小撮躺平摆烂的年轻人,精神危机和虚无主义的一锥针芒,一剂良药。

《故事新编》是风味独特的,也是常读常新的。不论是此时还是彼时,常常给人以方式不同的获益启迪。一部小说是否有张力,不仅体现在对当时社会境况的批评,还体现在对当下人们生活的启示。鲁迅先生的作品便是如此这般,具有穿越时空的不朽之力。故事、历史、传说都摆放在那里,就看你如何解读,如何理悟。仿佛似旧瓶装新酒一般,善饮之人,品出的永远是除了芳馨四溢的绵绵酒香外,还有那跨越千年的悠悠时代况味。

行笔至此,犹忆起先生那句深情深刻深切的警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故事新编》中人,皆为“中国的脊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