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麻荣杰的头像

麻荣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14
分享

非凡匠心谱地宫绝响

“式微,式微,胡不归?” ——题记

音乐作为一种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在音符的跳动中生动地传递着喜怒哀乐等情绪,同时给接受者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古人对音乐的探索和追求也从未停止,《吕氏春秋》中就有对朴素乐器制作及音乐功效的记载:“以麋辂置缶而鼓之,乃拊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古人用智慧凝聚而成的文化瑰宝。

时移世易,霓虹灯下的音响里播放的流行音乐更换了一首又一首,沉淀在民族记忆中的雅乐之音逐渐被喧嚣的嘻哈说唱所掩盖,古老的乐器面临技艺传承与曲高和寡的式微之境。倘若说施惠于人是小善的话,那么传扬优秀古典文化就是对民族历史的救赎。

《非凡匠心:特别的曾侯乙编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验形式展现了工艺匠人李明安铸造编钟的平凡故事。节目中不乏艺术家与匠人的互动,从李师傅的言谈举止中我看到了大国工匠对待工作十几年如一日的专一和严谨,以及作为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尽管拿着并不丰厚的薪水,酷暑时节仍要在闷热的车间工作,不断重复枯燥无味的制作工序,追求极致精细的工艺水准,于平凡之间展现出了匠人匠心的不平凡。

铸造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历经千年的洗礼而不移原貌,当后人用鼓槌敲奏之时仍能发出饱满浑厚的乐响,一钟双音的特色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悠久的岁月拭去了它光鲜亮丽的外表,却携不走古人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曾侯乙编钟不仅是一件能登大雅之堂的乐器,更是牢筑在每个人心中的民族自信。文化不能没有传承,技艺需要后世延续,曾侯乙编钟的铸造工艺早已失传,大雅之音近乎成为绝唱。为了重拾民族记忆,赓续文化根脉,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和工艺匠人投入到这份复兴事业之中,潜心钻研古典文献,改进铸造工艺,不图功名,不计得失,不问对错,不惧流言,历经重重困难,终成其就。复制的曾侯乙编钟无论是精巧绝伦的外观还是一钟双音的独特构造,都真实还原了本体特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曾侯乙编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自1978年出土以来只奏响了3次,严格的保护措施阻碍了其音乐功效的发挥,编钟复制品则弥补了原件在实用方面的缺陷。一件又一件精美的编钟从匠人手中诞生,走上艺术舞台,在灵巧的指尖奏响,婉转优雅的乐声流淌进每个人的心底,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悠然而生——这就是编钟之乐的魅力。一曲虽罢,余韵悠长,绵延的钟声荡涤了覆盖在历史上的尘埃。透过时光的罅隙,仿佛看到了伴随钟声翩翩起舞的歌女,摇曳的倩影中闪烁着匠心的微茫。文物工作者如同联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匠心则是点缀其中的宝石,离开了精益求精、最求极致的工艺匠心,历史的演绎就难以如此般明丽生动,珍贵的民族记忆便会逐渐被世俗的审美忘却。

观看完这期节目,里面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李明安师傅在得到博物馆许可后近距离观赏曾侯乙编钟原件,虔诚地向编钟作揖,如炬的目光照亮了晦暗的展台。这不仅是对民族与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一个大国工匠的内在品质。正是有了像李师傅这样的文物工作者,我们式微的传统艺术才得以被重新发掘并融入现代生活。

过去的历史无法复现,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以己之力投入到文化复兴的大业中,讲好文物的现实故事。不负每一份匠心,让天籁之音久久绕梁,在地宫回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