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尤其是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是名家名作,最近我读了刘亮程的《本巴》,这本书获得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也是我非常爱读的书。
爱读《本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作者本人,刘亮程是一个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民作家,他对生活的描写,不是站在一边以“体验生活”的旁观者身份来写,而是写他自己,写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这一方土地,写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读他作品能让我内心产生共鸣后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另一个是来自作品本身,《本巴》以其强烈的民族性、独特的梦幻哲思、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特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最能体现《本巴》的民族性是它以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小说描写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作品中的人物洪古尔的父亲为了保护未来的本巴汗(汗是那个民族对国王称呼),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敌方,为了成就大我而牺牲小我;赫兰为救哥哥,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哈日王为了复仇在母腹里成长思想,这些人物都是为了民族情仇和他们的人民而战,这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作品中的那些人名地名“洪古尔”“江格尔”“拉玛”,甚至是书名《本巴》,还有小说所描写的那些每天拆迁毡房的游牧生活,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小说充满梦幻色彩。史诗是民间艺人发挥奇特想象“说唱”出来的故事,而刘亮程在小说中将民间神话故事的奇特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人人都是活在二十五岁这个人生的青春年华,年纪大的可以往后回到二十五岁,年纪小的可以跨过年月直接到达二十五岁;洪古尔用捉迷藏游戏隐藏的一半另外一个部落的人;不愿出生的哈日王在母亲肚子里处理国事,从她的母亲的肚脐眼里伸出脚把洪古尔、赫兰踢到很远的地方;江格尔可以在梦里消灭了所有入侵的敌人。这些神话在现实中看上去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小说虽然从史诗入手,却聚焦的是人,让史诗原有的意义获得新的思想,让这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弥漫着可能的生活气息。
《本巴》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大量使用比喻、夸张、拟人、拟物、排比、渲染等等修辞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夸张,在小说里,距离不是用长度单位计算的,而是用年来表达,“敌人在十五年远的路上”,极其扩大的夸张比比皆是如“哈日王从母亲的肚脐眼里伸出脚把洪古尔、赫兰踢到很远的地方”,除了这些以外,作品也见到极尽所能的缩小夸张,如“羊蹄挪动的节奏比季节还慢”。小说与别不同的还有使用拟物的修饰手法“那是一种旧得不能再用的光”把“光”当成了可以使用的物件。更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使用乘数口诀来表达数字,在作品中,作者喜欢在数字前面冠以乘数口诀,例如“宫殿里七七四十九天的宴席早已经结束,现在是另一个九九八十一天的盛宴”“骑马要走三七二十一年”“步行走到炕桌边得四七二十八年”,这些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本巴》刷新了我的世界观和民族观,我的精神追求得以提高。《本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恢弘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本巴》使我对神话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说将现实拉入梦境,又将梦境揉进现实,梦里的江格尔,从现实的醉生梦死中挣脱出来,怀着巨大的热情和决心,带领全族人踏上东归的征程。这些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梦中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对英雄的赞颂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创造了文学的新思维,特别是作者在“后记”写到“我常做被人追赶的噩梦”,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梦境是现实生活在大脑的反映,也是一种写作的素材,要深入挖掘流传在台山民间中表现台山人智慧和力量的传说、典故,写好侨乡故事。
《本巴》超颖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对文字的热爱,这也将感染更多的人热爱文学,热爱阅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