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艳红的头像

马艳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21
分享

小村年味儿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脍炙人口,天下谁人不识晚唐诗人李商隐!巍巍太行脚下,绵绵沁水之畔,“千年古县沁阳市”就是他的故乡。

小村坐落城南因而得名“南关”。北邻护城河,岸上垂柳衣袂飘飘,韵味无穷。南边是明朝尚书何塘墓,现如今绿树成茵,成了老年人休闲的小公园。西邻为外国语中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名气最大的要数向东边的“怀朴园”了,曹公在清道光年间治理台湾河道有巨大贡献,有很多人都来祭拜学习他的民族精神。人们都说这儿是块风水宝地。

村中的标志性建筑为“清真寺”。有大殿厢房街房,最早建于明代,饱经风霜,几经修复,风彩依然!采用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形式,结构严谨,壮丽美观,淡蓝色琉璃瓦,古色古香。是穆斯林圣洁的殿堂!

小村不足千户,却有回汉两个民族杂居,千百年来大家相处融洽,从未闹过什么民族矛盾。听母亲说,文革时期一个汉族人冒着危险保护过寺里的物品,回汉之间有深厚的情谊。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记忆最深刻的是,腊月二十三时汉族小伙伴给我们送“祭造小火烧”十分稀罕;而到我们开斋节的时候给他们送“油香”(一种类似油饼的食物)。大年三十时,村里汉族的张家,祁家,都要帖上春联与门神,小孩都要在旁边好奇地问大人贴的是什么。好像说是秦琼,尉迟恭。然后就是围着他们看点爆竹,听“嗵嗵”的响声,再捂着耳朵躲开。

 幼时从南关经团部到东关戏台,春节天天看唱大戏,总是坐在父亲肩头看表演。“桃花庵”那个王三四的形象,男的演女的,至今还觉得坏坏的。台下人挤人热闹得很。现在在家里看电视转播节目没了那种新奇朴实的感觉了。

现在总有朋友问“你们回族过春节吗?”试想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能跳过去吗?春晚各民族大联欢多热闹啊!只不过我们不祭祖也不拜神的,可趁放假的大好时光,陪陪家人,会会亲友。


 小时候我也特想过年的,可以穿新衣服的。盼啊盼啊,一年就那么一件新衣,还是小姨做的,放在枕头下,单等到初一早上穿。现在的孩子想穿新衣服什么时候都行,哪有期待的感觉呀!怎么会有迫不及待的欣喜呀! 

 最难忘的还是“提着一封汤圆”到老姑家串亲去,从城南走到城北大堤边,总以为高高的堤坝就是山了,一会上一会下开心极了!更高兴的是还得了“五毛钱”压岁!

 我大伯在世时,村里每年春节会演“骑毛驴”的节目,他的扮相滑稽,动作机敏,吸引观众,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又是一年腊月二十三了,怀朴园前分外热闹,原来村委会在给“好媳妇”发奖呢,一共评出了七名孝顺之星,百善孝为先,年前举行这样活动值得称赞!并把镶有相片光荣牌贴到家门口,让其他人学习。增添了喜迎新年的气氛!

 年前几天我们回族没那么多规矩,就是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有朋友问我“年货准备好了吗?”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超市每天都开门啊! 大年三十,初一,初五,我们不燃放炮竹的。早上起来,一看谁家门前一地烟花,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就知道是汉族了。

三十晚上,我们也是守在电视机前和央视春晚一起渡过的,欢乐的气氛年年享受。只不过今年为抢支付宝红包节目没认真看。       

初一婆婆家里要聚餐,到饭店坐坐。习俗是我们这天是不吃饺子的。敬老人,爱孩子,互相祝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幸福!

初二回娘家,没有必须拿什么礼物的讲究。利用这个时间,与父母姊姊兄弟间可以说说心里话。街道两旁的大树上,曾经在过年时挂满花花绿绿的纸灯笼。“猪八戒背媳妇”、“二龙戏珠”的灯笼,上下一晃一晃的引来了不少看客。因为年纪小常常被大人挡住了看不到灯,父亲就把我抱到他宽宽的肩膀上,一下子就高了许多。

如今电线杆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像一串串北京糖葫芦。流光溢彩,一派现代化都市模样。父亲却老了,很少出门了。今天我帮父亲剪了剪脚趾甲,对他说“活着就是幸福!”他开心地笑了,说:“孩子真乖!”


有父母在真幸福!在他们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泪水早把睫毛润湿了。

亲情浓小村年味儿愈浓!生活轰轰烈烈固然好,平平淡淡的小村何尝不让人魂牵梦绕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