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粑又名黄糕粑,兼有“糕”“粑”的特点,富有传统风味,是黔西知名的传统美食。黄粑选用糯米、杂粮、黄豆、白糖等为原料,用粽粑叶、玉米壳等作为辅助材料,采用农家传统工艺,手工精制而成,成品色泽金黄,软绵糍糯,清香爽口,甜而不腻。黔西制作的黄粑在毕节、贵州省内外周边城市都享有很高声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黔西“水西黄粑”。大家习惯俗称“黔西黄粑”,黔西黄粑制作技艺于2021年12月入选贵州省毕节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粑”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由滇池(今云南晋宁)到味县(今云南曲靖)入汉阳(今贵州省赫章县、威宁县)时发生战争。一日,捷战后下令大军乘胜追击蛮军,军队迟迟未归,因当时军粮匮乏,为避免食物变质浪费,诸葛亮下令将煮好的豆汁和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甑内一直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军捷战凯旋而归,这被豆汁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制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分而食之。与以往不同,这顿饭食色泽黄润,味道甘甜香软,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木甑便见了底。当地百姓目睹后,开始效仿此方法制作并加以改良,黄粑自此便世代延续了下来。提到黔西黄粑的说法,很多人想知道故又名“水西黄粑”。“水西黄粑”,不仅是黔西人必备的美食,它还见证了水西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明洪武年间,奢香夫人统领水西(今黔西),进京举报贵州都督马烨罪状,以携带方便、营养丰富的黄粑为干粮,长途跋涉进京向明太祖陈述冤情,同时将黄粑敬献。朱元章品尝后,连连称奇,认为是世间少有的美食,赐名“水西皇粑”,命奢香年年上贡。
从此,“水西黄粑”作为名小吃在黔西北民间流传开来,一直传承至今。黔西“水西黄粑”,在制作工艺上,博采民间百家之长,改进技艺,融会贯通,制作出来的黄粑最具特色,全面展示了黄粑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美味。
记得小时候,黄粑也是自己认识最早的居家食品。一到每年的腊月,不论是黔西农村还是城里,大多数人家都要做黄粑,到处都能听到大人们做黄粑时的欢声笑语,那时做黄粑用的主要原料是糯玉米、糯米、黄豆、黄糖等。这几样东西经过石磨磨成桨混合收水后,再捏成一团一团的,用玉米壳包裹两头扎好,然后上甑密封好,用木材大火初蒸后、再用小火蒸上一整天,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靠这漫长的蒸煮。这个蒸黄粑的过程也叫“熯(hàn)黄粑”,在古汉语中有“九蒸三熯”一词,“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比喻久经熬炼的意思。”“熯黄粑”的说法说明了蒸黄粑时间之漫长。黄粑原料,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色泽由白变黄,同时越发的香糯, 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黄粑由此而得名。
当下,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积聚产业能量,优化结构、稳固产业,“黔西黄粑”的制作紧跟时代步伐。家庭式和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步被工厂化、机械化、规模化的模式替代,商品化经营使得这一美食摆脱了季节的束缚,人们一年四季均可享用其美味。以赵老五家为典型的“黔西黄粑”,于传承里创新,于创新中进步。优质的糯米、大米、黄豆、纯冰糖成为新的关键元素,米浆与糯米饭的相互融合,红糖的增色,为黄粑带来了全新的口感与魅力。历经二十个小时的精细蒸煮,刚出锅的黄粑色泽黄润且晶莹剔透,香气扑鼻,那是糯香、甜香、粽叶香的绝妙融合,令人馋涎欲滴。真空包装技术,让这份美味能够传播更广,保存时间更长。
“黔西黄粑”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以其晶莹黄润的色泽、清香柔软的口感、细腻缠绵的滋味,展现着天然绿色食品的魅力。食用方法的多样,使其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蒸煮、油炸、煎炒,还是微波炉加热,都能带来美味的享受。“黔西黄粑”其貌不扬,造型朴素无华。它被包裹在那一层或粽叶或玉米叶编织的外衣里,如同一位谦逊的隐士,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它的美好。当你轻轻拨开那层外衣,瞬间,一股醇厚的香气扑鼻而来,那是糯米、黄豆、红糖等食材经过精心烹制融合而成的独特香味,直抵心脾,让人陶醉其中。
2021年2月3日下午,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今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探望乡亲们。在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习近平与这一家人围坐客厅,一边聊家常边,一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总书记亲动手,用粽叶裹住糯米、黄豆面,包好一个黄粑,微笑着说:“我包过大型粽子,这么小的倒是没有。非常好,(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近年来,“黔西黄粑”受当地政府大力推动,黄粑传统工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积极拓展市场,产生了较大的经济价值。“黔西黄粑”它宛如一位深藏闺中的佳人,经过人们的口碑传颂和各大媒体的宣扬,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出黔西、面向贵州、走向全国。目前,“黔西黄粑”已成为贵州省知名的旅游商品,畅销全国各地,它成为了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高档礼品。当远方的客人品尝到这一口香甜,那份来自黔西的深情厚谊,便也传递到了他们的心间。当亲朋好友收到这份独特的礼物,那份牵挂与思念便也有了具体的形状和味道。
在人生的漫长征途中,总有某些瞬间,能使我们体会到极度的幸福,而与儿时味道的重逢,无疑属于此类。正如在北京工作的黔西籍张婷所言,当她收到家里通过顺丰寄来的黄粑时,那满含感慨的言辞里,流露出对“黔西黄粑”深深的依恋与深情。对于她,“黔西黄粑”早已超出美食的界限,化作了情感依托。每次回到黔西,上街购置黄粑成为必行之举,而在离开家乡之际,也必定要捎带一些黄粑同行。那一枚枚黄粑,承载了是浓重的乡愁,是无尽的惦念。“黔西黄粑”不单是甜蜜的美食,更是故乡情谊的标识,是消解乡愁的奇妙良方。每一回品尝,都是对故乡的一次深切惦念,每一次味觉的触动,都能够激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借美食作绳,连接起个人的味觉回忆,也串联起生活的千般滋味,更联结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与体悟。我们之所以对“黔西黄粑”情有独钟,是由于那股香甜陪伴我们不断成长,外地人对其钟爱有加,则是因为它是黔西独有的舌尖美味。
来到黔西,带走黄粑,带走的绝不只是一份美食,而是那份独特的黔西风情,那份深沉的眷恋和美好的回忆。黔西黄粑,岁月留香,愿它的美味犹如那永恒的星辰,永远传承,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让我们在时光的变迁中,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凭借那熟悉的味道,觅得心灵的安抚与归属。黔西黄粑的篇章,在岁月里持续谱写,那香甜的韵味,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