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大方“臭豆干”的名号可谓响彻“美食江湖”,其独特的口感令众多品尝者欲罢不能,常以“闻着臭,吃着香”来形容。大方臭豆干风靡于贵州的街头巷尾,是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美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味道。它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崭露头角,是许多贵州人聚会宴请的必点佳肴,成功“破圈”,成为特色美食。“小豆干”做出了“大市场”,突破了小吃的天花板,臭出了圈、臭出了天际。大方臭豆腐,美味至极!
2011 年,中国食品流通协会授予大方县《中国豆制品之乡》的称号,这使得大方的“豆子”文章越做越大。大方最臭的豆腐干,有着最香的味道,并荣获金牌。迄今为止,大方豆香凭借高速、铁路、高铁、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已飘香出大方、贵州,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让这美味醇香蔓延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接下来聊聊大方臭豆干的前世今生......
有这么一则趣言,甲问乙:“现今做什么生意能稳赚不赔?”乙答道:“唯有做豆腐生意稳赚不赔。豆子买回来了,若没保管好,发芽了,可当作豆芽卖;做豆腐时,先能卖豆浆,做老了,就卖成豆干;做嫩了,就卖水豆腐;酸汤放少了,不成形,就当豆腐脑卖;忘了舀起来,那就做豆腐皮卖;豆腐没卖完,臭了,就卖臭豆腐;剩下的豆渣,还能喂猪。所以说,做豆腐生意不会有浪费,不会亏本,稳赚不赔。”或许我们的祖先早就深谙此道,很早便开始做起了豆腐。当然,这不过是个诙谐、调侃的段子。
相传明朝末年,有湖广人氏褚姓一家前往大方投亲,途经大定(今大方)县沙坝时,又累又渴,便停下休息喝水。褚氏寻得一处水井,畅饮一番,顿感清爽甘甜、沁人心脾,认为这是从湖广到贵州一路走来所遇口感最佳的水,非同寻常,当即发现了商机,遂与全家人商议,决定在此定居,利用这里的甘甜泉水做生意,经营祖传的磨豆腐、做豆干生意。经过不断摸索、总结,褚氏做出的豆腐,色如白雪,丝如莲藕,被称作“一棒雪”;做出的豆干,被称为“金钱豆干”;抽出的豆皮如纸一般,来回折叠也不断裂,被称为“千层纸”,本地则叫豆腐皮。由于豆腐美味,周边及县城的人纷纷前来购买,常常供不应求,生意极为火爆。褚氏还喜欢创新,有一次做豆干时,从偶然的细节中又发现了新商机:炎热夏季,豆腐容易变酸,为防止这种情况,褚氏将大豆腐晾在大棚里的案板上,用稻草隔开......第二天因出门办事,数日后才归家,发现案板上的稻草和豆腐都长满了霉衣,豆腐发臭了。褚氏虽觉可惜,但又舍不得丢弃,本着节约的原则,捡了几片放到油锅里炸,蘸点盐辣佐料,想着或许能盖住臭味,凑合吃。岂料味道竟出乎意料的香。褚氏欣喜若狂,又想既然炸的豆腐香,那烙的豆腐肯定也好吃,便让人把豆腐切成小片放在锅里烙,将臭豆腐表面烙至微黄,外脆内嫩,蘸以佐料,香气扑鼻,美味可口。另外,褚氏还尝试在发臭的豆干上抹些食盐用木炭火烤,口感别具风味。几种做法使得臭豆干不仅未因臭而遭冷落,反而备受喜爱,就此打开了臭豆干的生意之门。几年间,褚氏一家在此加工的豆腐、豆干声名远扬,过路行人纷纷慕名购买。后来,有在头塘等地以做豆腐、豆干为生的褚、谢、肖等几姓人家,因家族、亲戚、好友的关系,也迁来沙坝共同加工当时已声名大噪的“金钱豆干”。清朝时,豆制品制作技艺遍及大定府管辖区域,尤以沙坝、小屯、城关等地的豆豉最受欢迎。同时,大方豆制品被列为上贡珍品。《贵州通志·风土志》记载:“豆豉各州县产,以大定(大方)为最佳。”
在城区的背街小巷中,一个火炉,一张烤架,几人围坐。豆干“烤起”,豆干表面的那层皮逐渐收紧,形成油光透亮的外壳,看起来格外诱人。接着继续烤制,直至豆干发胀鼓起,那股气又迅速泄去,形成一层皮包裹着里面的豆腐,嫩黄泛香,此时的豆腐干最为美味。拿起豆干,将皮与里面的豆腐分离,佐以特制的辣椒、花椒、食盐等调料,入口鲜香,皮坚韧有嚼劲,辣爽劲道,香味四溢。小店里欢声笑语不断,一坐便是大半天。想离开时却恋恋不舍。生意好的店铺,常常顾客满座,热闹非凡。
想吃臭豆干,就来大方;来了大方,一定要吃臭豆干;离开大方,永远忘不了大方的臭豆干。走进醉美大方,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情感共鸣,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美食的海洋,品味生活的美好,享受臭豆干带来的无尽滋味。在大方,美食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将为您留下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