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群
树木葱茏,芦荻苍苍。两岸水草中,鸟儿长鸣,鸥鹭不时扑棱棱飞进飞出。船舫悠悠荡荡,搅乱了流云的心思,摇碎了水中的倩影,船行于悠悠弯弯的水道,眼中尽收西溪美景。
下船上岸,流连于西溪河渚湿地中心的孤岛,四周水域环绕,芦荡深处,小径通幽,道旁纤细娇小的荻,绿叶衬托着洁白的花絮,花絮向一侧低垂,绒毛蓬蓬松松,细细密密,如少女的秀发柔美;而那一片一片的芦苇朴实无华,花穗灰黄凌乱,如乡间劳作的女子,不修边幅,却张扬着野趣。它观赏价值不能与获媲美,但使用价值高,根系发达,有水的地方就能蔓延、生长、开花。
走在堤岸,看见两株高大的芦竹,叶子宽大,芦杆青绿,一节一节向上似翠竹,它在芦苇旁直挺挺地站立,花穗高耸,醒目、伟岸、刚强!就像阳刚之气的男子,在呵护着阴柔的芦荻,刚柔并济,阴阳合和,大自然就是这样奇妙,赐予湿地独特的美!
徘徊在芦苇丛里,用手轻摸花絮,丝丝缕缕,随风飘去,似炊烟,似飞雪,似轻梦。一抹一抹芦香沁脾,触发了我幻想的思绪,蒹葭苍苍中的那位伊人,衣带飘飘,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芦荻,穿越时空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侵润了一代一代诗人的灵魂,留下了不少诗句!唐诗中就有“芦苇幕修修/溪禽上钓舟/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诗人徐志摩在西伯利亚也不忘记秋雪庵的芦荻,他在诗中写道: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 在这秋月下的芦田/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这秋月是纷飞的碎玉……西溪湿地是芦荻、芦苇、芦竹和各类禾本科植物最大的栖身地,一片荻花,一丛芦苇,几竿芦竹就可形成一方幽静美妙的汀洲沙地,是湿地旅游的胜景。
坐在木栈道旁,听!鸟们在芦荻深处窃窃私语,野鸭呱呱叽叽,摇橹船拨出哗哔的水声,赏芦之人在路上欢愉。突然,芦苇荡里传来了歌声,这声音激情豪迈、荡气回肠,让我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 /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徴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这首《重回汉唐》,让我在西溪湿地看芦,在秋雪庵听芦,更有了诗情画意和深层感悟!
始建于宋代的秋雪庵,原名大圣庵,因深秋时芦花白茫茫一片,明月下似白雪皑皑。明末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诗意,为它题名“秋雪”,”明末清朝名士周庆云重建此地,并于庵内设立了一座两浙词人祠堂,供奉以唐代张志和为首的浙江籍词人;白居易、苏试、辛弃疾、杨万里等宦游词人;姜夔等流寓词人;李清照等闺阁词人;共计1044位词人,从此有了国内唯一祭祀词人的地方,被誉为词人圣地,同时增添了秋雪庵的人文色彩。
建于秋雪庵上的弹指楼,静静地临水而立,面对着苍苍芦海。柱子上挂着清代厉鹗的一幅对联:“说剑风生座,题诗月满楼。”自古以来这里是文人雅士赏芦望月、吟诗泼墨之处。我登上二楼,此时正是作家文友和书画名家聚集,古琴悠悠,笛声飞扬,伴随着妙音,他们挥墨而就。
我获得了一副“上善若水”的墨宝,兴致浓浓来到走廊,此是远观芦荻的最佳位置。极目远望,天空白云如絮,浅浅淡淡。湿地地表水在秋阳下闪闪烁烁,明灭可见。三百六十亩芦获环绕秋雪庵,大片获芦在风中摇动,一浪一浪翻滚,似茫茫的草原,似无垠的大海;似一幅描在湿地上壮丽的画卷,展现秋的神韵;似一部写在湿地上豪放的诗集,抒尽秋的情怀……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到,“……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月下芦荻,披一身银白,如冰雪仙子,令人神往。我想在一个明月高照的夜晚,约三两知己,乘一叶扁舟,荡波而来秋雪庵,登临弹指楼,听芦吟诗,吹箫弄月,那是何等的诗意!那是何等的快哉!
我下楼换上汉服,舒展广袖,参加两浙词人祭祀活动。站在祠堂前,以虔诚之心献上三炷香,祭拜先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抑扬顿挫的童声诵读和着袅袅古乐,回响在秋雪庵的上空,与芦获的声音融合一起,汇聚成一曲和谐的天籁,在西溪湿地回旋,余音缭绕,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