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然而,入学后的生活并未如她想像中的那般悲惨。接下来她好像很快就爱上了这里的学校生活。
学校不大,位于楚州市的市郊。校园的四周是大片的农田,离她家也不过十多里地。学校的大门正对着一条通往小城的大道,小时候进城,她时常路过这里。从大门外远远地望过去,看得见里面茂密的树荫,还有掩映在树荫下的红砖瓦房。那时,她从来没有进去过,她做梦也没想到,她后来的生活会和这里扯上什么关系。这里大概也是李向东时常想起的地方,她想。
多年以后,她已经不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什么时候了。然而在学校组织的庆祝国庆的联欢晚会上,她对他的印象倒是非常地深刻。以至于多年后,她一想到他,就会想起他当年在晚会上拉手风琴时的样子:只见他的手指不停地在琴键上跳动着,高大的身躯随着优美的旋律来回摆动。有时候会很突然地一甩头,样子看上去非常地潇洒。那琴声时而强劲有力,时而舒缓绵长。手风琴的音色是单纯而丰富的,柔和的时候如冬日阳光,盈盈亮亮,温暖平静。清净如钢珠洒向冰面,粒粒分明,颗颗透骨。烈如咆哮的深海,荡人肺腑,撼人心魄。深如暗夜,有声若无声,自有无底的力量漫向天际。
连她自己也闹不明白,她当时到底是爱上了手风琴的旋律呢,还是爱上了他拉手风琴的姿势?反正是非常地着迷。她甚至一度也非常想学习手风琴。后来他听说后,曾自告奋勇地要求教她,她笑着对他摆摆手说:“还是算了,听你演奏就好了。”听她这样说,他也不再坚持,只是在两个人分手的时候看着她的脸很认真地说道:“只要你愿意听,随时可以为你效劳”。说完一笑,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李向东的影响,张秋红现在一有空就喜欢哼哼歌,心情比刚入校时要好了许多。那时候,学校的扩音器里也早晚放着一些流行歌曲,像李谷一的《金梭与银梭》、《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清》;朱逢博的《雁南飞》、《红河谷》;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朱明瑛的《回娘家》、《莫愁》;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还有程琳的《信天游》、《小螺号》、《熊猫咪咪》、《故乡情》、《童年的小摇车》;朱晓琳的《妈妈的吻》、《童年》;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克里木的《大阪城的姑娘》;另外,像《外婆的澎湖湾》啦,《友谊地久天长》和《送别》等歌曲也是早晚不停地播放着。
因为天天听的缘故,这些歌她很快就都会唱了。倒是李向东好像比她还要更厉害一些,他不仅能唱,而且很快就能用手风琴伴奏了。这当然是后话,在此不提。
话说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张秋红没有回家。吃过晚饭后,寝室里的其他人都出去了。她想着还有一本书落在教室里,就径直朝教室里走去。
教学楼是一座灰色的三层楼的房子,教室在二楼。她进去之前,原想教室里应该不会有人,因为是周末,谁还去教室?没想到李向东在教室里,他正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办黑板报呢。那时,他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见她进来,他扭过头来朝她笑了笑,露出一口好看的牙齿,“咦,你没回去?”她笑着点了点头,朝他走过去。站在那里看着他画画。见她走过来,他便从凳子上跳下来。只听她说:“我在这里好像妨碍你做事了,我还是走好了。”说完,就准备离开。他试探着问道:“你现在很忙啊?如果不忙的话,可不可以给我帮帮忙呢?”她拿眼睛望着他,说道:“我可是什么也不会啊,像画画,写粉笔字。”他笑着对她说:“这些不用你做,你帮忙看看这些材料,看看把它们放在哪里更合适一些”。说完,递给她一叠材料。她很认真地看着,两人不时地讨论一下,这里写什么,那里怎么画,包括用什么颜色的粉笔,配什么样的字体,两个人都能很快地达成一致意见。李向东心里想到 ,他和她之间还是蛮有默契的。
现在,有个人在旁边帮忙——特别是个女生,还是个自己觉得漂亮的女生和自己一起做事,他也不觉得累了。他甚至觉得时间过得有点快了,可不是快了些——还不到十点钟呢,黑板报就已经弄好了。要是他一个人的话,没准要弄到半夜也说不定。他从凳子上跳下来之后,就在她面前站定,笑着对她说:“今天还真多亏了你,不然我一个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弄完。”“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再说,我也没做什么呀,你不用这么客气。”说完,看了他一眼。现在,他们并排站在黑板报前,仔细查看着。这是第一次,他和她离得这么近,近得可以听见对方的呼吸声,眼角里满是对方的衣角。他们后来谁也没有说话,似乎是想让这份感觉长一点,再长一点。
李向东后来想,他不见得是那一次就爱上了她,然而这一次她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