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熟悉的身影,今天我又见到了你。你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干瘦一些,斑驳的纹理似乎在告诉我们你的经历。我不知道专家怎么称呼你,自我记事起,你就叫扇柜,名字虽不响亮,却很亲切。
老家人祖祖辈辈叫你扇柜。也许是你形状的缘故吧!用木头做的,有4只脚,只是形状有点特别,说是长方的,有夹有圆弧的,类似于家用的柜子;也许与你的功能有关吧!虽然形状奇特,但可以扇风,这也许是先人叫你扇柜的由来。后来请教了度娘,也有地方叫风车的,我始终认为扇柜这个名字好,通俗易懂,就是一个会扇风的柜子嘛。
扇柜,上面有个楔子形的漏斗,是用来盛装需要加工的食物,如稻谷、碾后的米;漏斗下面是一个横放的圆柱体,里面是空的,只是在圆心加装了一小圆柱,圆柱上插上扇叶,圆柱外连摇把,只要摇动摇把,扇叶就会转到起来,风就来了,风的大小取决于摇的快慢;在空心圆柱的前方连着一个长方体,那是出风口,在空心圆柱与长方体之间的下方设有漏斗。
扇柜就是一个食物分离器,使用很简单,只需将稻谷、米等食物倒进上面的漏斗,打开漏斗下面的简易开关,然后用手摇动摇把,柜子内就起风了,将上面漏下来的粮食推向前方,粒大饱满的,比较重的,就从下面的漏斗下去,而那些干瘪的、较轻的杂物在风的吹动下,随风而走。几块木板拼凑成一个整体,就成了食物分离器,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在那个机械化不发达的年代,扇柜可算是大功臣。
农作物成熟时节,扇柜就是“忙人”。那个年代,水泥路面、水泥场子就是奢侈品,农村只有土场子,打出来的粮食既有灰土,也有秕谷类的,需要将他们分离出来,扇柜功不可没。赶上起风的时候,可以用掀板配合风将杂物分离出来,一旦没有风,又恰逢阴雨时,只能靠扇柜啦。
不是收获季节,扇柜也没闲着。那年代碾出来的米只能说是初加工,即使是大队部机子扎出的米,大米中粗糠较多,需要扇柜过一下,才好煮饭。
扇柜是农具,是农民的帮手,也是孩子们的玩具。
那时为了方便各家各户使用,扇柜放在村里的公用祖屋较多,祖屋就是家族的堂屋,平时是空着的,扇柜就成了“常客”。
一旦下雨天,外面没地方去,堂屋变成了孩子活动的乐园。打纸板,三角形的,四边形的都有,最劲爆的莫过于与扇柜同乐。一个孩子站在出风口,一个孩子摇动摇把,摇动的力气大速度快,站在风口前的孩子就会睁不开眼,头发摇动,其他孩子傻傻地看着,笑着,叫着,仿佛这就是天下最好玩的游戏,下一位摇手早在一旁摩拳擦掌了……孩子们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偶尔嬉笑声惊动了过路的大人,大人便大吼一声:“别把扇柜搞坏了!”孩子们一惊,旋即溜之大吉。过了一会儿,大人走了,躲在墙角的孩子一个个探出脑袋,又不声不响地聚在一起,堂屋又漾起童年的欢笑。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你叫扇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