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壁蒲红蓼白莲房,一片栾栌撼水光”不由的想到了“遥疑原上日,不到水边村”唉,“只今何许问天晴”暗夜也曾期盼和怀念这初夏的月光,联想它高过家乡的篱墙,高过柳梢,高过我的抬眼望。
风依然吹的凉爽,夜是江北的夜,月确实江南的月,只是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夏天总想把你煮成一锅像样的粥,让你备受煎熬,秋和冬不同,会分享你的寂寞,给你由浅入深的知觉,让你在枯黄萧瑟中黯然伤神,蓦然徘徊。而春呢?春是一个渴望的季节,充满着朝气和欲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春和夏,喜欢春夏说明我还年轻,喜欢目视前方,血液里还有冲动和欲望。
夏天是个好季节。我不想伤感,因此喜欢夏日如火的目光,它不是让你屈服,它是给所有人激励的和考验。
古人诗词歌赋中多以春花秋月为主题,那是因为诗人多失意,借此来抒发心情,所以诗词多高冷,而在古文里仿佛只要一提到夏与冬都是现实主义,不是社会就是劳苦大众的主题,而只有春与秋才是浪漫主义,是文人时空。所以锄禾日当午,才变成了很不高雅的悯农诗歌,让李绅一千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是上层社会,不管文人再穷,再潦倒,也不想沦为农民这一行列,这是几千年形成的社会畸形心态。
其实诗歌并不是越华丽就越高雅,它是人类发展中所创造的财富,越是贴近生活,贴近劳苦大众越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相传更久远,《诗经》和李白的很多诗歌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真得不敢相信诸如曹植等纨绔子弟能写出多好的诗词歌赋,哪些靠着华丽辞藻、引章据典堆砌起来的文字,也只能在一些贵族中和短暂时间内博得眼球。
相比春和秋,夏天仿佛更加的匆忙,它人万物充满一种急切的心理,仿佛一切又都充满节奏感,而且夏天的人们也不像春天那么懒散,相比之下反而更加的忙碌,想一想田野里锄禾的农民,工厂里盯着机器的女工,办公室看着电脑屏幕的白领,街道上吆喝的商贩。就连商场里的空调也保持不了温度,因为电商的迅猛发展,充斥满大街的物流让他们的心里无法平静。夏天是个好季节,充满的机遇和挑战,也充满的汗水和艰辛,所以说,夏天是个风风火火的季节,充满无穷的魅力。
那古人的诗歌里的夏天,确实及其苍白的,那是因为士大夫都躲在阴凉处扇着凉风,脑洞了是空白的,因为他们大多没有生活,要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
我是自幼喜欢文学,而且多文字有特别的偏爱,小升初的时候写了一篇好作文,中考时候又写了一篇好作文但是虽然高中是选择了读文科,但是一直到工作了许多年才忽然想起要系统的读一读汉语言,于是我就报了自考,从文学史,到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因为我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每天都是和任何事打交道,可是当我文学作品读多了,我发现我的内心起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讨厌身边的任何事,越来越愤青,动不动就看不惯这看不惯那。于是我冷静下来仔细的分析一下才明白: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悲观的影子,都有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读史书却能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社会,可以人一个人变得睿智。有的人说,纵观中国五千年文学史,哪一个文学家不是个落魄者,哪一部作品不是失意之作,当然对这一论点我也不能苟同,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文学多偏重与抒情,抒情的作品才显得丰满,而现实主义的文学时代的痕迹太重,后人读起来感觉有明显的局限性,无论怎样深刻的作品总是能够流传久远的,就好比古诗词中仅有的几首描写夏天的诗歌,其中骆宾王的《咏蝉》最为深刻“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予表予心”可以说是经典。
夏天是个好季节,应该是最美的时节,所有的红肥绿瘦不再掩饰,让美达到一种巅峰,一种极致,特别是一场雨后,当然我们不需要那种暴风雨过后的破败和伤感,我们需要那种倾盆大雨后的洗礼,经过一夜的大雨如注,清晨,阳光,清新的空气,出水的花会更娇艳,叶会更迷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这种有生机的美,才能够迷人,因此我明白了为什么唐人喜欢荷了,因为荷花是丰腴的花,很像唐人爱美的标准。
其实荷花的美还有它的大众之美,像少妇之美,但是是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忠贞之美,端庄大方就像洛阳的牡丹,也是唐人的所爱,这是盛世的审美观,是宋代那个破落悲悯的时代所不能理解和感悟的。
因此读诗更多的是带着美学的视角去读,不管是清晰的还是朦胧的,我们都要小心的发掘那些美好的东西,正因为有这些美好的东西,它们才显得异常珍贵。
有人说古诗词中关于季节的描写无非是春花秋月,当然也不尽然,但是往往它们出现的概率最高,这不免落入俗套,试问有几人能超越从前,其实要说题材最丰富的应该是在夏天,不是说娇艳的海棠,牡丹等等,也不是说竹,芭蕉等等,更不必说蝉和蛙声,单就少女的裙裾就是最美的题材。生动、满满的朝气,无不体现出向上的纯洁之美,也许只有纯洁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