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经过各个朝代的修葺加固,形成如今6.4公里的雄伟城池,古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看到的城墙,经过几百年风雨剥蚀,并几次洪水冲击,古城墙都没有丝毫损坏,非常稳固!
古城鸟瞰承“乌龟状”,而整座古城,共6个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迎熏门是平遥古城龟首,是整座城池的重点,临迎熏门城楼远眺,古城全貌净收眼底。城墙是如此厚实,高大,城墙上的甬道是那样的宽敞,交楼和正楼皆以坚固著称,站在古城墙上,俯视整座古城,颇为壮观!
古城好像是我前生居住的地方,我们这些山西移民,在明代嘉靖年间,从山西迁到徐州,在潼河岸边开创基业,历经几十年,始创如今的集镇。08年的一次山西之行,让我无意中寻到前人的足迹。当阳光照在青砖石巷,那剥落的墙面,白灰依稀可见,充满了无穷的沧桑感,历史文化沉淀的凝重感。一座座牌楼,青砖,青瓦,飞檐斗拱,不似其他景区有后来重建的痕迹,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散发的光彩是柔和的,不生硬,让人仿佛一下就联想到从前,随即进入了明清时代的平遥,在活生生的古人之间穿越,看着他们鱼贯于热闹的集市,端坐在气派的朝堂,闲逸在鸟语花香的后园,忙碌在酒肆槽坊。
青石板好像不似江南的那般青,但是历史的痕迹更重,由于北方历经长久战乱,我们可以看到岁月的千疮百孔,它侵蚀着这些高大,又不算甚是高大的建筑群体,在寻常的百姓巷陌,他们日出月落,炊烟袅袅如在眼前。
这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有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明县衙,古城的格局是严格的对称,街道规划严整,是研究明清城市格局和明清北方民居的最好样本,也是明清民居建筑群的活化石。其实我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大小城市,有的比它更具历史性和艺术性,但是都毁于一次又一次的战火,所能留存的都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无比珍惜,如此的完整也是实属少见。
“日升昌”票号,是全国银行业鼻祖,首创汇票制度,做到了汇通天下!“日昇昌”票号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财东李大全和掌柜雷履泰于清道光四年出资30万两银改营,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高墙壁垒是这座建筑的特色,安全性是北方建筑的首要,它不似江南的明清建筑,温婉有余,它更多的是力道很足,实用性更高,防范意识更强,大户人家都有高大的门楼,高高的围墙,与其说是深宅大院到不如说是一个个小的城池和堡垒。我想他们每家也应该有深深的地窖,用于收藏金银,在那个时代,只有金银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因为金银是最踏实的硬通货。
古建筑多以三间为主,中间为轴线,两侧对称,院落是前厅后堂,厨房在东侧前卫,厕房在西侧后卫,院落里一般有东西厢房。有一进一出的平常人家,两进两出的富裕人家,三进三出的大户人家,更大的院落在山西也有,因为这里可是晋商的源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金融集散地,他们有的甚至富可敌国。其中的乔家大院就是个典型,它好像是一座五进五出,外带前后和东西跨院的建筑格局,虽然院子比较狭长,但是足以让人感受到昔日的恢弘之气。这里的每一方天地,每一个柱梁,每一个街头和街角,坊间酒肆,都淫浸着浓厚的历史。
和乔家大院一样,这里的每一个院落都演绎着悲欢离合,有呱呱坠地的婴儿啼哭,有婚丧嫁娶的喧嚣,有成功,有衰落,有聚有散,每每这样的轮回,主人换了又换,日升月落,可是这些房屋、院落是无情的,始终还在那里,好在军阀的掠夺,日寇的蹂躏,在鞭挞和战火中,他们幸存了下来,有一句话说的好:“活着就好”,是啊,避过了种种劫难,留下来就好。
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文物,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乔家大院,再也不是谁家的私有,是人类的财富。如果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些当年的机关算尽,纨绔挥霍,不免让人感觉可笑之极。时间是最后的赢家,岁月会抹去所有的灰尘,昔日的王府,现在的百姓之家,谁也没有永久的富贵,留下厚重的门板,让那些被千万人手,磨去漆面的历史,去一一向世人诉说吧。
如果我们把古城看作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体,那么,文庙就是她的灵魂;如果我们把文庙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那么,大成殿无疑是她的心脏部位。明伦堂,又称彝伦堂,在大成殿后,是强化孔子儒教中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人们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是学官中的主要学习场所。文庙位于城内东南隅,云路街北侧,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文庙中罕见的宋金时期建筑。
最让我感兴趣的除了日升昌票号和文庙,就是平遥的县衙,和历史剧的描述一般,坐南朝北,衙署大门西侧建有申明亭。这是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的 ,凡民间婚姻 、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各里的里长及县衙的有关吏员,在此对双方纠纷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 , 可拟状击鼓,由知县升堂审理,判决。
虽说申明亭规模不大,但它是明朝初年对封建法制诉讼的一项改革和创新,解决了千百年来知县整天被各种鸡毛蒜皮官司困拢,而难以用较多的精力谋一县治理的弊病。即使申明亭中不能调处解决的官司,在场吏员已对事情梗概有所了解,转给知县,审判时就快捷多了,这也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今天仍有借鉴之意。
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 ,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 ,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 喜门 ”, 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 ,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 , 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仪门门外有联曰: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和风甘雨”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案内三尺法 ”、“烈日严霜”、"除暴安良"又怎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
百载烟云归咫尺
一暑风雨话沧桑
此联以烟云、风雨比喻世道变迁,官海沉浮,告诉我们通过对县衙的研究,可以小见大,透视到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社会风貌。
沿着已经踩薄了的石板,跨过半高的门槛,沿着中轴线,我们向正堂走去,大约四五十步,只感觉院落忽然开朗,正堂外有匾额“亲民堂”,内书“明镜高悬”,之下碧波红日,画前是一高案,案上有一惊堂木,一个山状的笔架,放了一只秃了毛的笔,左侧是一个装有令箭的木桶子,后有一太师椅,古香古色,包浆很厚,红黄锃亮,案前两侧是两排衙役用的水火棍,红黑相间,后面的墙边立着白底黑字的威武,仪仗用的牌匾,整齐而威严,气氛阴森有余。
正堂的左侧是阴暗的牢房,右侧是小吏的办公处所,后有“思补堂”,“勤慎堂”,穿过后堂就是县令的私宅,私宅的格局也很简单,中有堂两侧有厢房,也是东厨,西厕,后面有个小花园,布局简陋却样样不缺。总体来看县衙的生活环境是清苦的,这好像与很多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不同,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这确实只当时的真实写照。而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堂左侧的牢房,和牢房前面的刑具室,牢房是那么的低矮,潮湿昏暗,我想一个正常的人关在那里几天,也会生病或疯掉的,而那些千奇百怪的刑具,十分恐怖,什么挖眼的,刖足的,剥皮的,既原始又简陋的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最特别的是木驴子,那是古代不良妇女的噩梦。有时候想国家需要仁政,民众需要教化,酷刑严法只会生出更多的犯罪,确实精辟,所谓物极必反是也。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青阶石鼓、砖雕纱窗、门牌匾额、石板画舫、陈桌几案、龙凤牙床、屏风中堂、条幅字画、藏书卷帐、青瓷碗盏、帷幕烟香,再加上高墙固垒,厚重城墙,便是我对平遥最丰满的印象,此外,就是城外的荒凉,给景致带来了非常鲜明的比照。
相比江南的温婉,这里是坚实,虽然同宗同脉,却是两种不同风格,江南是款款的女子,山西是土生土长的硬汉,风物如此人亦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