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男孩贝贝的头像

男孩贝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30
分享

又见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未到清明便闻雨声。

一夜春雨如骤,一夜狂风如掠,不似东风吹满如帆,只一阵更似一阵紧,一直紧到梦里。梦是春梦,绵延不绝的幽香,静默无声息,梦里所见的人,在花前月下,抚琴焚香,远处明月隔墙,忽然一阵清风,帘外花影,婆娑的时光,调匀了春树,寂寥的夜色朦胧,拾阶而上,繁华妙曼,一场长短春风。

清明,一个印记,如同流水悠悠,春光潺潺,引我们去追思,怀念。然而清明时节雨纷纷,却不一定路上的行人欲断魂,这无限春光,邀人共享,是一种美好的意境,此时此刻,想到先人,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不用悲哀,大好时光大好河山。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要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有人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建议放火烧山,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重耳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就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喜欢杜牧《清明》,原因不单单是前两句的氛围,而是后两句的画风突变,所以说一首诗,其实是一幅画,山水画。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杜牧当年,任职池州,适逢清明,出城遥寄,又逢绵绵细雨,正是心情低落,如何排遣愁绪呢?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不禁大喜过望,沿着曲折乡道,找寻淹没在烟云之中的酒肆,兴奋地赶上前去,对着细雨春风,饮上几杯当地的米酒,真是人生快意啊!

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因此看来,还是皇家会玩,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搞一个party,大家娱乐娱乐,也是一件很美的事,免得长期生活在宫里的女孩子们想家。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是何等的美好的女孩。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是多么美的情景。

因此,清明也不必哀愁。

那平凡人家做什么呢?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古人依据黄历(黄道与太阳的运行规律)结合天象,物侯,时侯推演出來的华夏二十四节气,是依据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的气侯,时间与农事而制定的。符合中部的气象,物侯,时间特征,更符合这里的农事安排。

二十四节气,无论哪一个节气点,对于北部,西部和南部等都不是相对合适的。有些节点甚至可提前或推迟一个月到两个月不等。

所以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是不适应南北方的。

而这里的清明前后指的不是清明节前。它是指在清明节气的十五天之中的前后几天。因为清明节后便是谷雨节了,在中部地区,到了谷雨时,一般不在有大的寒流和枯霜,气温相对也在日平均十七至二十度以内,已适应种瓜种早秋了(谷子,玉米,棉花育种,和糙豆了。此时种瓜,割麦或麦罢可上市。而谷物在季春和早夏期不宜生病和虫害,产量也高且好管理,所以此时适宜早秋谷物的生长特性。而清明节前的春分时节是不可以安早秋的。种瓜者只能惊蛰后大棚育苗,露地是不行的。而指清明节中的前几天,如果打春早,没返春,此时天气已暖,气温也在十五度以上。所以可以种瓜安豆了。不过,这个豆特指蔬菜豆角,并非早秋黄豆。

这个时期,农家的露天地可种黄瓜,丝瓜,甜瓜,西瓜育种。豆角,辣椒,茄子,西胡芦等,均可在此时露天栽培,已不怕霜冻了。

土地播种是讲究“墒”的。所谓“墒”简单的说就是土地的温度、湿度,是决定种子出芽率的关键性因素。

以我们北方为例,进入4月份,天气回暖,一般会迎来一次降雨过程,但雨量不大,就地墒来看,反而适宜种子的出芽,并且芽苗健壮,利于成活。

因此,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对于农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又到清明,便几多愁怨,多少春情意。烧纸钱的时候,飘着细雨,油菜花有点湿,鸟声有点湿 ,湿的是人心,人心灵深处的那一点点脆弱。

“乱花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我们缅怀过去,就是为了展望未来。

学生时代,每到清明节,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扫墓,这是我一年中,印象最为深刻的集体活动,淮海大地上,曾经多少悲歌......

淮海战役中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已被永远凝固下来——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是,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敌人已经开始逃跑。这时,副排长范学福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2连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里,两人一组,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

10名战士在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了浮桥。部队飞快上桥,十七八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同时在桥上奔跑。桥身突然一歪,四、五个战士掉下河。这时,有人一声大喊:“拉开距离过桥!”部队分散通过,桥又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脚步声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机枪连的战友们过来了。他们觉得机枪太沉,怕桥下的同志们顶不住,有人说:“走,趟水过河。”桥头的孙书贤顿时急了:“快过吧,同志,打仗还心软什么!我们扛得一个又一个连队从人桥上通过。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敌人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两个团。这个事迹被称为“十人桥”,后来曾被写进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十人桥所在部队今天成了维护一方平安稳定的武警部队某部,部队政委孙建平说,“泡在11月的河水里,还要用肩膀扛着桥,我始终难以想像他们当时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当年的9纵司令员聂凤智将军在回忆文章中,高度评价了这一壮举,“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 这次战斗,2连3班英勇架设人桥,被授予“河上勇士”的光荣称号。“十人桥”的英雄事迹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并随着新华社记者黎明的通讯《十人桥》而蜚声全国。 当年的英雄之师,今天依然保留着十人一班的编制,并一直沿用“十人桥班”的班名。

当我们在淮海战役纪念塔的浮雕上,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看到时,又会有何感想。当我再问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想到老馆长淡淡的说;这有什么新奇的,这样的事情在战斗中太多了。遇水架桥,这很正常。淮海战役中何止一个十人桥。为了攻占碾庄,他们团一个连的战士,为了一架十人桥,都牺牲在了冰冷的河水里,这就是战争。

当我们默默地注视着一个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看到一张又一张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如此的年轻 。老馆长接着说起当年淮海战役的经历。十一、二月的淮北,寒风刺骨,河里都结了冰。他永远也忘不了,当年走过的三座这样的“桥”,听着他低声地唱着;

   解放军什么也不怕,

  艰难困苦吓不到咱,

  长征时金沙江,大渡河,腊子口,铁索桥,

  那样的困难都度过来啦,我们还怕什么。

  解放军什么也不怕,

  艰难困苦吓不到咱,

  长征时过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吃鞋底,

  那样的困难都度过来啦,我们还怕什么。

那感人的画面铭刻在心里,激昂的歌声至今回荡在耳边。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淮海战役有多少这样的“桥”有多少架起这样“桥”的战士。有多少战士就是这样牺牲在架“桥”的岗位上。老馆长说他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士,就像一座塑像,心脏早就停止了跳动,可依然岿然不动。双手紧紧的抓着肩上的梯子,木板。部队通过后,拉他们上来,才发现已经僵硬了,几个战士都掰不开紧紧握着梯子,木板的手指头。

除了他们,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英雄,一开始他们可能只是一颗颗火种,照亮民族前进的道路,他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让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

在苏皖交界的濉水之畔,曾经是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江上青,就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人,他祖籍安徽, 1911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后,继续沿沪宁线向西进犯,形势严峻。大批革命青年相继奔赴延安等地参加抗日。江上青、王石城、莫朴等18人组成"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宣传抗日,准备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北上抗日。后因斗争需要,江上青、赵敏、周邨等7人奉命参加安徽省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去大别山地区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秋,以江上青为首的“特支”来到这里后,开创出了抗日根据地,1939年秋,正当皖东北地区抗日工作蓬勃开展,统一战线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之际,桂系军阀与中央系统矛盾日深。桂系委任地方实力派反共野心家许志远为灵璧县县长,阴谋推翻盛子瑾取而代之。为了维护皖东北抗日统一战线大好局面,张爱萍出面调解许志远、盛子瑾的矛盾,相约在灵北潍河边张大路苏鲁豫支队驻地举行和谈。8月29日,盛子瑾在江上青、朱伯庸等陪同下前往赴会。许志远表面接受调解,答应团结抗日,会谈后还召开群众大会,由张爱萍、江上青等人在会上讲话。

会议结束后,张爱萍洞察许志远并无诚意,劝盛子瑾提高警惕,从八路军驻地马厂返回专署,以防不测。盛子瑾麻痹未听劝告,带着卫队沿濉堤东返,往至泗县北小湾村时,突遭大柏反共顽固地主武装柏逸荪、王铸九部队袭击。此时,江上青骑马上前高声喊话:“不要误会!”柏、王部队以为他就是盛子瑾,集中火力射击,江上青当即遇难,同时牺牲的还有朱伯庸以及国民党几位进步民主人士。

江上青牺牲后,敌人将其遗体抛人淮河,顺水向下游飘浮数十里,被群众发现打捞上岸。噩耗传来,皖东北抗日军民、各阶层抗日进步人士,无不为之震惊、痛心,许多人伤心哭泣,盛子瑾也为失去股肱而抱头痛哭。在崔集、青阳召开几千人的追悼大会,当唱起挽歌时,全场一片哭声。江上青牺牲时年仅28岁。张爱萍誉之为“才华横溢的文雅书生”﹐对其不幸牺牲叹息为“我失臂膀﹐屋失栋梁”。

一百多年来,多少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仆后继,奋勇向前,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其间有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江上青烈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去的终将要去,来的终究要来。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清明中的一天,清明又见清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