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十一岁那年除夕,父亲忘记了买春联,刚好家里有年后预备给奶奶做寿的红纸,母亲说,不用买了,让孩子学着写呗!
于是,我找来在学校书法课上没有用完的墨汁,开始写我人生中的第一副春联,我还记得内容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那时候不是太懂这副对联的真正含义,只知道它好像是一句吉祥的话。
张贴之后,母亲鼓励我说,“不错吗!以后过年就不用买春联,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母亲一般不夸我们,因此这一次很是珍贵,她的鼓励,让我从此爱上了写春联,也爱上了书法!
小学的书法课,老师教的很认真,先教我们执笔,练习毛笔字不能像写钢笔字一样执笔,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我是一个浮躁的人,虽然认真地学会了执笔、运笔,在随后的笔画练习中,就显现出不耐烦了,因此一段时间下来,基本功并没有什么长进,
因为在横、竖、撇、捺、横折等基本笔画的练习上,急于求成,结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最后学无所成,盲目的练习往往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在临摹字体结构的时候,同样也是一开始还很认真,能坚持,一两个月下来就明显看出了成绩,但是随后又放弃了这个辛苦的过程,一年、两年下来,字依旧没有长进。进入中学时代,书法已经不是必修课程,每学期的书法教材,我也会心情激动地手不释卷,也会认认真真地浏览学习,可就是静不下心来去用功。每年只是在大年除夕,写一写春联,平时拿笔很少,偶尔兴致来了,在废旧报纸上随性书写一番。因此,多年来,书法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后来到了高中,常常出黑板报,因此在钢笔字,粉笔字上展开了实战,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硬笔书法,除了临帖,最早的庞中华,张克江,再后来的田章英。黑板报出得多了,字也就练得好了,偶尔听到别人的啧啧赞叹,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踏入社会以后,在基层街道的日常工作中,常常接触书法,除了老干部活动,就是撰稿,搞宣传,写标语。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每年除了节日,平时的活动、会议需要写会标外,写标语最多的,还是夏收、秋收、征兵时候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我感觉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一手好字和好口才同样重要。
镇上的老书记很关心我的成长,每次标语都由我负责,有时候一写就是一天,写完了,安静一下心情,仔细看看自己写过的每一个字,从心里总是感觉不满意!而领导总会先表扬,然后给你指出缺点。奇怪的是继续写下去,依然是缺点不断,我常常苦恼于此。直到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书法老师。
他姓张,最擅长行楷,他看了我的字,非常直接地说,我的字只能算是写字,不能算书法!用写钢笔字的方法写毛笔字,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所不同的。我谦虚地请教,怎样才能练好书法?他说我缺的是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永远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一切只好从头开始,先学习楷书或是隶书等笔画整齐的字体。按照字帖上的字进行描摹,掌握各种笔画之间的关系。临帖是练好字的必经之路。不临帖,全凭自己的想法随意写,是无法练就好字体的。而临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戒骄戒躁,用心钻研 ,方能有好的效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笔法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一个概念,什么样的笔画需要怎样的笔法,基本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我们需要将这些固定的笔法牢牢记住,只有这样在平时写字的时候才能稳,不会出现一会儿写的好,过一会儿又写的很差,十分的不稳定。所以笔法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好笔法可以让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有行云流水的感觉。
笔法主要就是指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的用笔方法。
最重要的是: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时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唯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亦有“藏锋法”;收笔有“露锋”之说。其书法技艺的博大精深让人叹为观止。
坚持一段时间的临帖,我的字有些进步,再常常得到张老师的指点,我的楷书终于可以拿的出去了。
二
张老师,字晅。起先也是自学成才,小时候也没有读过私塾,没有私塾严苛的小楷功底,他对于书法,起先是爱好,接着是为了谋生,不单是书法,国画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肖像画。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脑,而照相机只能拍洗出较小的照片,但是对于老年人,总是需要一张留念或者是送老的遗照,像这样有代表性的图像,当然需要更真、更像、够大、够醒目。于是,他就成了这方面的专业画像师。他临摹的功夫了得,用惟妙惟肖形容太过肤浅,“逼真”一词尚有不足,不夸张的说,和现在的原图放大没有什么区别。
他先把寸照,平整的固定在一张特制的平板上,用很细的线把照片上的人物打上横竖格子,好像现在的坐标纸,彻底地把一个头像均衡等分。然后固定上放大镜,而他,还要带上近视镜。
他常常先仔细的观察照片,做到了心中有像,才会下笔。
下笔的第一步,是确定头像的结构和比例;第二步才是画轮廓,一幅头像,要画上一整天,在这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是废寝忘食的!轮廓出来之后,他会认真比对;第三步便开始深入刻画,这一个阶段主要解决形体、明暗、空间、质感等问题;最后是调整,对画面作一些主观的调整,在不脱离客观对象的前提下,削弱一些琐碎的局部细节,使画面更生动、逼真。
一张画出来,对于他就是一幅高水平的作品,他常常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便于下次继续改进。他的肖像画技艺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国画也是他的特长,特别是牡丹,他曾经送我一幅中堂,题目是“国色天香”。他画的牡丹,比较随性,以形传神,神形兼备。仔细揣摩,能感受到他相对成熟而且游刃有余的画法,两侧的条幅:“花开富贵春常在,景呈锦绣意更浓”。亦是他最为拿手的行楷。
2002年,我一个在外地的朋友,送我一幅画——五虎图。画面上五只成年虎,威风凛凛,叱咤风云。但是画幅过小,显得气势不足!我就请他照此作一幅3×2米的大图。月余,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取,我找了帮忙立刻挂在客厅的一侧,顿时让宽大的客厅虎虎生威,而他临的“五虎”真是栩栩如生。
第二年,我们街道新建一幢办公楼,需要题字,就请他来,他问清了内容和所需字体,却坚持必须署名。而单位有异议,打算重新请人,结果一比较,还是选择了他,他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来头,却有自己的硬实力。
他感激众人的认可,便没有再提署名一事,而且也不追求报酬,象征性即可。一番波折之后,领导们还是决定给他署名,这也是对本地文化艺术的一种尊重。
多年来,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边塞画家;有的成为美院教授,而他的女儿,也继承了他的衣钵,实现了两代人的梦想,获过多次大奖,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他却一辈子没有走出这里,有人说他没有走出自己。也说他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画师,而非画家。
2018年冬末,七十七岁的他病逝于小镇的张家大院。如今再到他居住的小巷,春暮花繁,碧绿掩映下,依稀可见,那一面青砖墙上,他留下的“画像”二字,正楷字,红底白边。这是他给无数人留下的记忆,以一种最普通的方式,甚至有些市井和逐利。然而,艺术家也需要吃饭,这就是现实。
三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等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是秦时在借鉴大篆的基础上,充分演化而得的字体。它起源很早,在书写的更迭之中,逐渐被人舍弃,但它依然用极其深邃的内涵,灵秀萌动的线条,深刻表达出古典之美,深邃的精神之美。
隶书——作为古汉字一个不可忽视的字体,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下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隶书继篆书之后,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体。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隶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以柔美的笔画,异常严谨的章法,严肃却又不死板,方直却又不生硬。很有思想性。
草书——缠绵的意境,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给人的感觉是,龙飞凤舞,洋洋洒洒,无拘无束,一泻千里。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以宋代的最为著名,有米芾、苏轼、蔡襄、黄庭坚等。说起行书,不得不提《兰亭序》,它是著名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书写亦是非凡,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排名“天下第三行书”。行书的出现是书写变革,也是对于楷书的完善和进化,是书法的又一大飞跃。
楷书——方正的柔美楷书,是常见的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端庄秀雅。
无论何种字体,习者书写的时候,必先心中有字,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字。所以,字是用心写出来的,只不过是借助笔端。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文字是由“六书”而成,虽然间有“象形”,但最终是属于文字范畴。无论笔法还是才情,都是通过墨迹真实记录,无疑是属视觉的感受。
就像现代人理解国画一样,无外乎作最简单的分类:一是工笔;二是写意。唐寅说,“工笔如楷书,写意如草圣”。如果只是这样狭义的理解书与画,未免太粗略,书画同源,一切对于艺术的研究都是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的!
书法里融入了百家思想的坚毅、柔韧和进取,也蕴涵了华夏民族的质朴、谦逊和宁静,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喧嚣与浮华,只寻求真、善、美的意境。
她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符号,思想起源,精神的升华。无论研习、欣赏、运用必须带着一颗沉静、谦卑的心态。
因为书法是用心才能走进去的艺术!她一样拥有跳动的脉搏,通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