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男孩贝贝的头像

男孩贝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1
分享

从戏马台到乌衣巷

戏马台我以前去过,那时候还小,留在记忆中的印象不太深刻,只是有古旧的感觉,感觉像我家乡小镇的那道旗杆街。

十月之假,为了带孩子们散散心,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还是在众多的目的地里选择了去徐州,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徐州人来说,徐州的角角落落都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孩子们觉得有必要再去一次,居然是因为戏马台。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奎书院、耸翠山房、碑亭等。

我喜爱戏马台不单是它有这样的一段历史,主要是它那里现存的一些民居,那里的民居都是明清建筑,有的虽然经历了后来整修,但是点点滴滴依然彰显古旧之风。石板街、状元府、余家大院,虽然没有北京的王府那么恢弘气派,到也是韵味十足的北方古建筑风范。

沿着青如玉、光滑如镜的石板路,我们步入了上世纪初的历史时光。青砖白灰的墙,青瓦斑驳的房檐,让人不禁联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的确,这样的门户真是燕子栖息的好去处,好像南京秦淮河畔的乌衣巷,这里的建筑虽为明清时期,但是更有北风的特点,黑漆的大门,说大却也不能说太大,只能用宽绰来形容吧!“一湾流水入琴心,几点梅花归笛孔”是一种意象之美!古语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居住在此,应该算是隐了吧!而且应该算是闹中取静的大隐!

诸如“竹密花深鸟自鸣,水清石出鱼无数”这样有景致有意境的对联是少不了的。我在欣赏对联含义的同时也看重书法,嗯!的确不错的行书,洒脱,有功底,比较一下很有我从前一位老师的风范,同样是行书,功到自然成,让我不禁用手机拍下来留作范本临摹。

这样的户门相对来讲是内敛一些了,因为走进的庭院,每一个都是三进三出的格局,虽然紧凑,却掩饰不了主人的富贵和风雅的格调,所有建筑都是一律的青砖青瓦,一股清流之气悠然而生。每一处都是独立的风景,哪怕是一个墙角,犄角旮旯,全无空白空洞。植物多为灌木,乔木只作主要的栽植,而且都在重要的部位,起到引领的左右。每一种乔木都有寓意,诸如:榆树、樟树、古槐等,这与古人的文化思想有很大的渊源,就拿榆树来说吧,榆树是古时候有钱人家才栽植的树木,又称作榆钱树,摇钱树。如果你到一个地方,能远远看见哪里有高大的榆树,就说明那里有大户人家,榆树很高大、粗壮、生命力也很强,因叶片如钱而倍受世人青睐。

戏马台的古民居也有不少重修痕迹,然只是小刀,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强,徐州近代饱受战火的洗礼,不似江南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村落,安详的躺在时光里,不惊不喜,随意洒脱!

我喜欢戏马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里的建筑突显着家乡的近代历史。曾经,我家乡的小镇上也有这样的建筑群,只是在文革中几乎被破坏殆尽。以前,每次在祖父面前提到这个话题,他老人家便会感慨万千,因为,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建筑风格的家院,最终毁于流寇兵祸。彼时,祖父会重复叹息道:“唉,几十间的房子,那么大的院落,一夜之间就化为了灰烬。”所以,每次到戏马台,我的耳畔总会响起他的这句话,而且久久、久久的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感慨、惋惜!

江南的明清古建筑和这里不同,这里和北方的明清古建筑又有所不同,就像江南人和徐州人,徐州人和真正的北方人一样,也有不同之处。无论是在性格、脾气、长相、生活习惯,还是在文化底蕴、传统习俗、饮食习惯上都有略略的不同之处。徐州是个介于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城市,历史上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而近代的徐州受南北方文化的冲击,并融合了当地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在建筑风格上走南北相融的中庸之路。就像饮食习惯一样:甜食也爱、辛辣也爱;米饭亦可、面食亦可。

三年前,我辞职经商,来到六朝古都——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我对南京的感觉格外亲切,虽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深刻,但是情感很浓!

许多人一提到南京,就是鸡鸣寺,玄武湖,钟山,雨花台,莫愁湖等等等等!我喜欢南京所有安静的去处,譬如玄武湖的翠洲云树,樱洲花海,“莫愁传世争颜色,怎及昭明文字香”之所在。秦淮河太闹,不如乌衣巷安静,“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那时的斜阳我难以再见,只是这过文德桥的感受,似乎雷同!夫子庙还是那个夫子庙,秦淮河也还是那样潺潺流水!青砖堆砌的门楣上,三个难解的字体“乌衣巷”,巷子的拱门是由石砖制成的,也被装饰成白色顶部有灰色的石雕,符合内部建筑风格,大门的门框用灰色条形砖装饰,使其更加简洁和大气,拱门左侧的墙上有一个黑色标志上面画着金色的大字,为了给大家描述了巷子的历史和典故,这便是江南园林的雅致了!

不妨赘述,这里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我不认得王谢两家的任何人,也不管他们是如何的豪门大族,只是晋朝官家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此处因此得乌衣巷之名。岁月如流,而今,从这里似乎还能嗅出二王的笔墨气息,以及谢灵运诗歌中的山水。只是一切平常了,多了些许的宁静致远,怀古伤今的滋味!这整齐石板路,窄而幽长的小巷,散发出迷人的江南气息!这里虽未有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的气势,也无钟山风云的千变万化、波诡云谲。只是安安静静地躺在时光里,成为一个近似婉约的自我,是文人的天地,因此,有人说,晋朝的士大夫,文人居多,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小资!有佛系的圣教徒!

我拜读过古今许多文人大咖赞誉南京的文章,难免拾古人牙慧。我因此可能对于南京的了解和感受不是太深,在这个龙蟠虎踞之地,我只如一个飞来飞去的蝴蝶,被繁华富丽迷住了双眼,认为哪里有明清建筑,哪里就有风景,往往忽视了钟山的古木参天,林木青翠,鸟声上下;忽视了明故宫的苍凉之美,凄凄戚戚!也忽视了江南织造的旖旎风光!忽然记起哪一位大家的词:

几番清梦渺。春风送我,秣陵重到。燕子年年,依旧乌衣斜照。记得章台折柳,听杜宇、啼彻芳草......

我不喜欢在人潮人海中,感受不相干,不情愿的回首,不喜欢在孔庙门前争位置拍照的瞬间,感觉自己属于南京这座城!万万不能作为一个过客匆匆!

走了一圈,又回到起点,倒不是秦淮河如何如何让人难舍,而是它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吸引我不愿错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南京经历了太多的伤痛,饱受金戈铁马的蹂躏和践踏,是一座真实的城,具有心酸和血泪史的城。有人把它比作一首诗,一首歌,其实它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的精神,打不垮,压不弯的精神!

探究乌衣巷的古香古色,先从感官开始,外露的砖瓦,栏杆回廊,虽有现代仿的痕迹,仍然不失古风,它和民国建筑的典范——总统府不同,中化的元素符号突出,没有一丝一毫的舶来之痕!建筑美如同诗歌一般是文学更高层次的美,那些美往往是从细节当中体现出来的。如果说第二个美感,应该是文化艺术之美。

建筑有明显的江南风格,错落的马头墙又吸取了徽派建筑的层次感,然而整体的阔门,开窗扇以及飞檐的设计,没有脱离明清建筑的风范,当然,个别重建又摆脱不了民国风的嫌疑!

王谢纪念馆的商业气息浓郁。矮墙、青砖、瓦当、白壁,一灰一白的映衬!显得干净利落。鉴于此,不由的想起了,徽州歙县的正宗徽派民居,城往往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而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别具特色!

现存的江南古典建筑体系,以明清居多,由于当代的融会贯通,而愈发神采奕奕,中国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上,一直十分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表达与传递。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非常清楚。因此突出一个“巧”字,一个“美”字!而中国的园林建筑更是精巧与精美的融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

走在整洁狭窄的乌衣巷,感受斜阳若影之外,亦有匆匆而过的时光!

同样处于城中闹市的戏马台和乌衣巷,感觉乌衣巷刀劈斧凿的痕迹更重,论风格,而乌衣巷更加温婉许多,不似戏马台的粗糙。也许知名度不同,地域不同会带来不一样的关注度,乌衣巷受到千百年来秦淮河的香风软语熏陶,加上士大夫骨子里的风雅倜傥,足以让这里陷入浓浓的温柔乡!

青石板的江南雨巷

烟花时节花开正香

丹青纸上月下荷塘

还同当年一样

外婆做的桂花蜜糖

远方飘来阵阵酒香

 ......

江南的民居,总会凸现园林的风格,树木多是盆景式的矮小,仿佛怕它们占据过多的纵向空间,园林石线条流畅,通体温润。像徽州的鲍家花园,简直就是浓缩版的江山,却能释放出同样的物语,要知道一切物语皆人语!物物之间皆灵魂!

巷子尽头有一口井叫乌衣井,由于南部地区的水位相对较高,井并不深,站在井边缘仍然可以看到里面的水流,水井是圆筒形的其周边被抛光成非常明亮的颜色,青色磨砂石现在没有原来的颜色,只留下黑色的痕迹,在靠近道路的一侧,井周围有明显的印记,是人们打水时留下的痕迹。东晋时期这口井在过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整条胡同的水都是由它供应的。

每年五月,这里许多燕子都会绕过这座桥,给这条古巷增添更多活力,“来燕堂”因此而成。

依旧春风,料当初王谢,依旧人家。捎将隔年,绛楼辛苦天涯。巢痕试觅,好楼台、别样繁华。谁唤醒、乌衣梦境,是邪难道非邪。贴地休夸轻俊,尽珠帘卷起,人面今差。香泥欲衔又住,怕惹惊沙。双双倩影,傍昭阳、不及宫鸦。相慰藉、从头领略,者番细雨桃花。这是近代藏书家章钰的词作,道出了作者对乌衣巷的浓浓情深......

遥望去,一堵高大的马头墙上,行书“乌衣晚晴”,葱绿的颜色格外生动!

黄昏时分,可以来这里静静地散步,感受过去留下的绝美风景,与繁荣的孔庙相比,这里略显寒冷、孤独,也更加宁静祥和,只要你走进这条小巷,就能感受到昔日的荣耀和痕迹。那绿的芭蕉、低眉的龙槐、纤纤文竹、无不增添别致;沉寂的石拱桥,如同夜月卧于河面;王家书法谢家诗,也体现魏晋风度。那是个氏族时代,也是个士大夫时代,彰显的是名门望族的古色古香!

黛瓦屋顶,门窗檐楣,全都融入在“杨柳风千树,笙歌月一船"之中,让人叹惋这个因诗而名,因人而名的幽深之地。诺大的金粉世家,它是兴,是衰,是新,是旧,还是一堆废墟!乌衣巷的形象并不因此而改变的。有和无都是一种虚幻,乌衣巷已经是永恒。

我们感叹前人创造并留下的文明,因为它是历史的印迹,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在有意无意间一点一点的撷取,倍受滋养和慢慢长大!像个接力者,终于又创造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星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